第八百三十章 起尸之功
虽然被骂,但是崔明伏却也仅仅是笑笑,面前这个人的本事着实让我们不容小觑,若是言语之上稍微不谨慎的话,只怕更会引火烧身,所以万事还是多注意一些比较好。崔明伏一脸尴尬地楞在了当下,或许意识到自己刚刚说的话是有些不文明了,这个小男孩也微微一笑,这笑容挂在了那红苹果一般的脸上煞是好看。
“对了,这也怪我,没有跟你们说清楚,你们干脆就教我德叔吧,毕竟,我比你们大那么多,最起码的尊重还是需要有的……”他咧开嘴,一口牙齿洁白如玉。我们三个面面相觑,虽然在我们的心里面,或许意识到这个家伙应该就是“不老症”的缘故了,但是这声“叔叔”我们几个却怎么也叫不出口。
不过德叔倒是无奈地耸了耸肩膀,脸上的表情也似乎在表示他已然理解我们此时的心情,“好了,开始干活吧!”说完之后,他从身上取出了一盒丹砂。
之后这个家伙便取出那丹砂在桑林婆婆的身上点了下去,并且每点一处,便把那辰州符给覆盖其上,手法绝逼娴熟,此时,他俨然不再是十二岁的孩童,貌似像是一位经历了无数大事的大巫一般。
我不由得想起了在车上的时候,陆七八讲过的关于赶尸上的典故: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后,各州府县衙门都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里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人抬运,花费较大,而请老司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
一般临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亲属和同乡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会凑一些银子给他们请来的老司(惯例是各着青衣和红衣的两位),买好一应物品。行刑当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帮忙的人都要在法场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头落地。
一等到监斩官离开法场,红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语,助手帮忙将被斩首的客籍死囚身首缝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掌心等七处,每处以一道神符压住,再用五色布条绑紧。
相传,此七处是七窍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后,还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紧。相传,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这样做可将其留在死者体内。
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辰砂并贴上神符,用五色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封面而戴)。诸事办妥,红衣老司念毕咒语,大喝一声 “起!”客籍死尸便会应声站起……
又传,自从苗族的七宗七族自大江大湖迁来濮地的崇山峻岭之后,他们失落了 “五里大雾”的法术,却创造了炼丹砂的技法。一般说来,老司赶尸除须用祖传的“神符”外,也万万少不了丹砂。这丹砂以辰州出产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而那赶尸之术,原叫 “辰州辰砂神符法术”,只因名称太长不好念,就简单地叫成了“辰州符”。
并且陆七八还有讲,他的那位朋友做的生意正是属于那“三不赶”之列!
“德……叔!”没有想到,崔明伏倒是先叫出了着一句“德叔”,惊得我和崔明丽纷纷朝着他侧目,这个家伙,有些时候嘴巴很臭,有些时候若要让他装起孙子来,那也绝对不含糊,瞧这一声“叔叔”叫的可是相当顺溜。
听到这句话那德叔抬头看他,崔明伏笑着说,“德叔,我听闻您这行业当中有三赶和三不赶之说?”
听到崔明伏的这句话,德叔冷笑了一声,“我算是听出来了,你小子是想考考我,看我懂不懂这赶尸的原理对吗?”
赶尸被分为“三赶”和“三不赶”之说,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和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理由是,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法术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 “被替代”的缠去了,而且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岂不影响旧魂灵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属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这两类尸同样不能赶。
说完之后,德叔又从自己的身上取出了一柄帝钟,我仔细地看了看,没错,这是帝钟,并不是摄魂铃, 不住地摇晃着,“丁丁零零”地声音几乎不绝于耳。
一道道晦涩的咒语从他的口中念出,渐渐地那些辰州符上朱砂的颜色竟然都变成了紫色,让我们吃惊不已。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和在以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地域特色文化。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地域特色文化。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经考证,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
因此,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这里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也就是大巫山地区之滥觞。
还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今天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大地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等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巫的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有巫字,说明在殷商以前就已出现了。而最早的巫字是两个工字的交叉,大概是行法术时所用器物的象形;以后加上两个人在跳舞,是巫用形体动作请神灵降临。
由于受到佛、道轮回思想的影响,巫文化中对于人死后的灵魂归属问题也格外重视。于是,在巫溪巫山等地就产生了著名的丧葬风俗:悬棺葬。
先民们之所以采用将棺木置于高山悬崖之上的丧葬方式,不仅是因为这些生前世代居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少数民族,感念山神庇佑的恩典,而且还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将先人安葬于此,让死者继续与大山为伴,并目睹崖下子孙生活,已经去世的人的灵魂就能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他们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
不仅如此,关于人死后灵魂归宿这个问题,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别的巫术形式。即便是到了现今,在巫溪等地的民间也还零星地保留着跳端公、告阴状、赶白虎、化九龙水、请七仙姑、请桌子神等巫术形式。比如,其中比较常见的“跳端公”,它常常又被称作“过刀桥”———这是一种专门为超度死者所做的法事。
根据习俗,作法事之前,首先得扎好“刀桥”。而所谓的“刀桥”,其实是将两尺长的刀每隔一两尺远缚在两根竹竿上,共绑十多把刀,并需要将两尺长的刀以每刀一两尺的间距捆缚在两根竹竿上。然后,用桌椅扎成一两丈长的桥头,将用竹竿做好的刀梯平放做“桥身”,刀口向上放置。最后,便是在阵阵锣鼓声中,由端公一边在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赤脚踩着刀口走过,而死者的亲属们则一律披麻戴孝,跟随在端公、灵幡、灵牌之后不断地作辑,以示躬送。
此时,当从嘴巴里面念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德叔便猛地睁开了眼睛,而后大叫了一声,“起——”
https://www.lingdianksw8.cc/10/10736/1179158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