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四合院之都是黑科技 >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收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收


  在镇上放下王珺,李星也给了她不少票。三人也很快到家,家里还是只有几个小孩子,大一点的现在都在地里帮忙,将带回来的东西放下,几人也赶往田里。
  其实秋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农作物的成熟时间是不同的。比如豆子,  你不能等完全成熟再收割,那样你只能在地上一颗颗捡豆子了,豆荚全炸了。看到叶子都开始发黄枯萎了,而豆荚也开始发黄,还没干燥的时候,就要收了,  有的成熟不一致的,  还要挑着割才成。所以豆子是最先收的,  现在都已经晾干入库了。
  而玉米则是相反,最好是在地里多晾一段时间,如果收的玉米太潮湿,晾晒的不及时、彻底,反而很容易发霉,最后影响玉米品质。如果没有阴雨天气,往往都是晒得差不多了,才会将玉米收回去,这样秸秆也可以直接拉回去了。
  现在主要收的是玉米,还没走到田里,李昭就看到一车车的玉米棒子被送到打谷场,需要先将玉米晾干,才能脱粒。分工非常明确,一队人负责砍,  一队人负责掰,一队人负责运输,而打谷场只有少数几个半大孩子负责摊平玉米。
  而小孩子,有六七岁,  基本都是在田里帮忙,  他们主要负责送水或者掰玉米棒子,一片繁忙的景象。这是后世很难见到的场景,那时玉米收割也是收割机了。
  运输的不仅要运输掰下来的玉米棒子,还要运输秸秆,这些都会用于养殖蚯蚓。刚到田里,李昭就看到一部分人已经在犁地了,看了看是豆田,应该是地晾的差不多了。而李昭设计的农机也已经拿到了田里,李昭也走近了看看。
  看了一下,李昭不禁有些惊讶,自己最近都没有过问过播种机的事情,今天一看还真让自己惊讶,放在田里的播种机有二十台,其中两台是双耧腿的,耧腿间距也比较大,有三十公分,看现在的情况,  应该是准备套着用。
  简单来说就是双耧腿的走最前面,后面单耧腿的补空隙。这时苏雅也在找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拍照,这个时候胶卷可是很稀缺的,  她也不敢拍太多,都是有计划的,比如现在她就在拍村民赶牛耕田的照片。
  这也是时代的特色了,这种耕种方式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算是最后的余晖了。李昭就是打算改变这一切的人,前世这种耕种方式一直大规模的持续到九十年代,在二十一世纪,还在很多偏远山区存在,只是在平原地区才被机械化取代。
  李昭希望的是在七十年代就将这种耕种方式给终结掉,提前二十年进入机械化耕种时代。那时候有生态农业打底,村民的生活绝对不会像从前那样差。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毕竟那也是李昭憧憬的生活。
  很快找到自己老爹,和他一起的还有其他人,有两位是经常过来的农业专家,其他的人李昭不认识。看了看,李昭发现,他们现在正在做统计,还挺详细,有玉米棒子的,有秸秆的,看来是准备进行总体评估,李昭也没有过去打扰他们。
  而是对着苏雅说道:“你看那边专家在帮着统计产量能不能作为新闻?还有那些小朋友,也在帮着掰玉米,你觉得怎么样?”李昭希望给苏雅指出一些不一样的新闻点,就如刚刚苏雅拍的耕田图,很多人都会拍那个,没有新意。
  听了李昭的话,苏雅也是眼前一亮,他是理解了李昭的意思,很简单,自己的稿件如果想被选上,必须要有新意才行。如刚刚的耕牛,新农机什么的,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交上去绝对会和很多人的稿件重复。那时候就看谁的文笔好,就用谁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到时候,被砍掉的可能绝对超过九成。
  而李昭现在给她指点的地方,绝对是很少见的,有这两点,自己的两篇稿子,基本就有了。而且由于另辟蹊径,过稿的可能就极大,想着手里也不闲着,开始抓拍李昭说的两个场景。特别是小孩子的,很唯美,也很心酸。
  很快拍完,苏雅先和李父问好,完了就开始采访几位专家,边采访边记录。而李昭这时也走到自己老爹身旁,问好后问道:“爸,今年的产量情况怎么样?我看刚刚已经在称了。还有苏雅现在采访的那几位我没见过,他们是什么人啊?”
  产量情况是李昭比较关心的,要知道这时还没有用化肥,主要上了蚓土,李昭很想知道效果怎么样。以前由于蚯蚓养殖的规模比较小,蚓土也少,使用面比较小,用了之后有效果,但没有经过大田试验,效果怎么样,不好说。
  李父听到是问这个,也很高兴,说到:“那几位啊,他们是农业部的人,来看生态农业效果的。我们一起做了对比,使用蚓土的田,今年应该不错,明显比没有用的长势要好,刚刚大致称了一下,估计能比没用蚓土的多上一百多斤。”
  “使用量最大的几块地,长得最好,可能产量能达到七八百斤,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听专家说,基本上快要赶上用化肥的地了,咱们一亩地可比用化肥的少了十几块的投入。”这个说的还真对,这个时代化肥价格可不便宜,最便宜的是碳铵,基本十块左右一袋,硝铵和尿素更贵,一个十几块,一个二十多。
  李昭一听,这已经很接近后世的产量了,要知道,在有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普遍的玉米产量也不过是一千斤左右,如果能保证玉米产量都达到八百斤,那绝对是巨大的进步,怪不得农业方面的专家要进行那么细致的统计。
  李昭回道:“这产量很高啊,咱们后面规模起来后,估计大部分田地的情况都能达到这种程度,这就基本上算是多了将近两成的产量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粮食产量普遍都是比较低的,玉米五六百斤是常有的事。一亩地能多打一百多斤粮食,那是什么概念,那是能多养活上亿人口的大事啊。所有田地如果都实现这样的效果,那消除饥饿就在眼前了。
  听到这个喜讯之后,李昭知道,苏雅的新闻稳了,而且自己的生态农业构想也稳了,以后绝对会是所有人都争着实施。没有什么会比这实实在在的数据更有说服力,更没有什么比这实实在在的粮食更有号召力。
  看了看苏雅那边的采访,李昭又问道:“新农机现在是什么情况?我看咱们这到了二十台,效果怎么样?”李昭也是希望新农机能顺利落地。
  李父看了看李昭,笑着说道:“就知道你会问这事,效果当然好了,比用木头做的轻便多了。现在牛全部用来耕田,播种全部用人力完成,速度比以前快多了,用相同的人,相同的牛,配上新农机,每天最少可以多播种三成地。”
  李父一说到这里,就是乐呵呵的,这是自己儿子捣鼓出来的,今年李家村的秋播肯定能够超过千亩,加上这半年积攒的蚓土,明年丰收基本算是比较稳妥的了。自己这个村长算是当得称心如意了,现在基本都不用自己怎么说,村民的干劲那都是发自内心的,大家都知道,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李昭这时又问道:“前不久咱们不是商量着借一台拖拉机过来吗,怎么没看到?”让拖来机过来耕田,也是李昭想让村里看看有拖拉机的好处,为以后推动机械化种植做准备,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没有看到,还是挺疑惑的。
  听了李昭的问题,李父说道;“拖拉机要晚几天才能来,到时候不是来一辆,估计是三五辆一起,咱们这两天把玉米收完,把地晾一下,到时候全部用拖拉机耕种。现在豆田不多,我就没让拖拉机过来,既然要让村民们开开眼界,那咱们就一次弄个大阵仗,正好有对比,也好坚定他们买拖拉机的决心,不是吗?”
  李昭听了,嘿嘿一乐,竖起大拇哥道:“姜还是老的辣,这次让他们见识了拖拉机的厉害之处,等村里有了资金,那推进机械化就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李家村由于早几年就开始在李昭的带领下搞生态农业的准备工作,现在基本已经到了拿回报的时候了。今年的养殖规模还不算大,但年底也绝对能有不少盈余,明年基本就能初步开始机械化了。


  https://www.lingdianksw8.cc/16064/16064092/74308114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