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第338章 番外:猪倌丞相公孙弘

第338章 番外:猪倌丞相公孙弘


第338章  番外:猪倌丞相——公孙弘

        和大家聊一下公孙弘。

        对于这位汉武帝时期崭露头角的明相,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那声‘猪倌丞相’的雅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猪倌丞相公孙弘,也绝对算得上逆袭典范。

        那事实,究竟是否如这声‘猪倌丞相’的雅号所体现出来的那样呢?

        请看以下详解。

        公孙弘,字季,也有传闻字‘次卿’(《西京杂记》),生于汉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0年),亡故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享年79岁。

        毋庸置疑:作为汉丞相的代表性人物,公孙弘也继承了这个群体的‘优良传统’。

        想来也正常——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足三十,贵族平均寿命却远超三十,且政治人物动辄七老八十的年代,不活个小一百岁、熬死一两代怪物,丞相的位置轮都轮不到后生晚辈的身上。

        ——论资排辈嘛,又不是新时代的产物······

        再说籍贯,公孙弘是齐地菑川人,和文、景时期的晁错是老乡,年岁也相差无多。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二人无论是为官路线,还是个人的发展历程,都几乎毫无共同点可言。

        便说二人同生于汉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0年),到汉文帝自代国入继大统时,这二人都刚二十,刚到加冠成人的年纪。

        这个年纪的晁错,已经成功混到了长安,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也好歹是个‘京官’;之后不久,晁错更是借着‘受济南伏生授以《尚书》’而显贵,瞬间成为了秩二千石的《诗》博士。

        但与晁错的顺风顺水,甚至是火箭式升官的节奏不同:同一时间点,同样二十岁的公孙弘,正在家乡薛县做县牢狱卒,之后更是因罪被免职。

        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无以为继之后,公孙弘无奈只得‘到海上去牧猪’。

        这也正是公孙弘‘猪倌丞相’之雅号的由来,而这里的‘到海上’,大概率是在齐地滨海的平原地区,为地主老财养猪,并借酬劳保障基本生活。

        到汉文帝后元五年(公元前159年),同一年出身的贾谊、晁错二人,前者虽然因梁怀王坠马夭折一事抑郁而终,但政治成果也早已名扬天下——贾谊从小就很有名气,十八岁便被周遭郡县所知晓,入朝便被汉文帝拜为博士,任‘太中大夫’,仕途无疑是比晁错都更顺一些;

        其代表作诸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更是为贾谊赢得了天下人的认可和尊重,并敬称死去的贾谊一声:贾长沙。

        本该年过四十的年纪,贾谊已经抑郁而终,晁错则在储君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身边混的顺风顺水,又是太子詹事/家令,又是《尚书》博士,更是握着《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较贾谊丝毫不差,且被汉文帝切实采纳的代表作。

        反观公孙弘呢?

        ——直到四十出头的年纪,这位猪倌丞相才似终于明白过来: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

        从四十岁开始读书,公孙弘最初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毅然决然的成为了以为‘公羊儒’。

        或许有人不知道何谓公羊儒,但提到公羊儒的一句明言,恐怕凡汉之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十世之仇,尤可复也!!!

        没错——公羊儒的核心思想,便是后世闻名遐迩的大复仇。

        很显然,公孙弘选择的公羊学说,十分契合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对于匈奴人,汉室需要‘大复仇’,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刘彻,更需要‘大复仇’这个完美的大义旗帜,来发动对北方匈奴的全面反击,或者说是主动攻击。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汉景帝刘启即皇帝位,时专研《公羊》的博士胡毋生告老,回到家乡齐地教书育人,已经决定做一个‘读书人’的公孙弘,便曾屡屡前去向胡毋生请教学问。

        十七年后,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汉武帝刘彻颁下《招贤令》,要求朝堂公卿,以及郡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这里的贤良方正,其实是两个名词:贤良、方正。

        二者都是汉初特有的‘察举制’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同样被举为贤良、方正的贾谊、晁错二人。

        同一年出身的贾谊、晁错二人,都是在二十岁的年纪,于汉文帝元年被举荐为贤良方正,而我们的猪倌丞相大器晚成,直到六十岁的年纪,才被家乡所在的菑川国以‘贤良’的名义推举给长安朝堂。

        史家普遍认为:菑川国这次举荐六十岁的公孙弘,其实有点非暴力不合作、软对抗汉武帝诏令的意图——我小小一个菑川国,你刘彻非要我举荐上百人,我上哪儿找这么多能人?

        就这六十岁的老猪倌,好歹也算是个读书人,你爱要不要!

        姿势从公孙弘后来的表现,以及其毕生的成就来看,这种说法显然很难站得住脚,这也很可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笑话一下出身卑微者’的环节了。

        被举荐之后,公孙弘当然就要入京面圣,便在长安遇到了同样被举荐,且以研究《诗》而闻名的老儒辕固,辕固当时已经有九十多岁了。

        辕固生有多出名,我也就不多赘述,历史名场面也是众所周知——一次是和黄生辩论‘帽子和鞋子’的问题,再一次,就是因为触怒了窦太后而被扔进野猪圈,景帝急中生智扔了一把剑下去,老辕固又刚好君子六艺不片刻,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在见到年过花甲,却比自己‘年少’足足三十多岁的公孙弘时,辕固发现公孙弘似乎出于对长者、对先达者的敬重而不敢直视自己,便一眼看出公孙弘的不凡之处,并断定公孙弘前途无限。

        于是,年过耄耋的老儒辕固,便郑重其事的对素未谋面的公孙弘交代道:公孙先生,我已经老了,虽然被举为贤良方正,恐怕也很难再为陛下所用;

        如果先生得到了陛下的任用,请一定要按照我儒家的思想来为君羽翼,绝不要为了投世人,乃至是陛下之所好,而歪曲了自己跌学术!

        辕固这番托付,显然是站在‘儒家活化石’的超然身份,交代公孙弘一定要为儒家的未来而争取、努力,但公孙弘听没听进去、听进去多少,恐怕也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在获得举荐之后不久,公孙弘便等来了第一次表现机会:出使匈奴。

        时值武帝朝,汉家尽数废黜自太祖高皇帝刘邦以来一向贯彻的和亲之策,转而开始对外强硬起来,但公孙弘出使匈奴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强硬——至少强硬的程度没有达到武帝刘彻的预期,于是对公孙弘大失所望,甚至直接断定了公孙弘没有才能。

        明白了天子的心意,年过花甲的公孙弘也不含糊,当即便顺坡下路,借口‘年老体弱’告老还乡,短暂离开了长安中枢。

        之后不久,汉武帝刘彻在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一干儒生忽悠下兴起的‘建元新政’宣告失败,窦婴、田蚡各失去三公之位,赵绾、王臧二人由于建议武帝‘不用再事事请示于窦太皇太后’而死在了牢狱中;

        甚至就连汉武帝刘彻,都险些被怒火中烧的窦太皇太后废黜天子位,若非馆陶太长公主刘嫖和阿娇皇后从中转圜,汉武帝变成汉废帝、汉荒帝,又或是又一位‘汉少帝’乃至伪帝,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

        建元新政宣告全面失败,汉武帝刘彻也面壁思过了一段时间,而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公孙弘便一直窝在家乡搞学问。

        在这段时间里,公孙弘治《公羊》的名气越来越大,还因为为母守孝三年,而得了个‘大孝子’的美名。

        于是,在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前130年),也就是建元新政宣告失败之后的第九年八月,汉武帝刘彻再度颁下举贤诏之后,菑川国便再一次推荐了公孙弘。

        相较于上一次,公孙弘这一次得到举荐,无疑更多了些‘真材实料’;

        但最开始,公孙弘却是赶忙推辞到:我上次被举荐,去了长安,却因为无法得到陛下的认可而告老还乡,如今还举荐我,岂不是会让陛下震怒吗?

        只是这一次,非但菑川国朝堂坚定推举公孙弘,就连菑川国的国民,都一致认为公孙弘配得上被举荐,于是公孙弘只得无奈启程,第二次因受到‘举荐’而来到长安。

        这次来到长安,公孙弘没有再坐冷板凳,而是被暂时安排在了在太常待命;

        贤良都到长安,武帝刘彻便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也就是要求受举荐的所有人,以‘天人之道’为题应答。

        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天子本身须身正,需要为百姓树立信义,并提出‘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

        太常卿看过上百位贤良的应答对策后,认为公孙弘说的狗屁不是,根本没有营养,便请求汉武帝将公孙弘的对策评为下等。

        但武帝看过之后,却反而将公孙弘的策文评为‘甲最’,也就是第一,并立刻召见公孙弘入宫,

        见到公孙弘之后,汉武帝只觉得公孙弘一表人才,虽然年迈,却仙风道骨,自带‘国士’气质,于是再一次拜公孙弘为《公羊》博士——汉武帝嘛,做出这点荒唐事也算不得什么。

        这一次君臣策问,公孙弘除了得到二千石《公羊》博士的任命,还被下令‘金马门待诏’。

        什么意思?

        ——给你一点时间,有本事就都赶紧抖出来,若是晚了,官儿给小了可不要哭鼻子!

        得到如此良机,公孙弘终于得到了展现才能的机会,于国事侃侃而谈,被汉武帝擢为左内史,之后不久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六月,公孙弘接替景帝故臣张欧的位置,被拜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在本书正文中,作者曾不止一次提到过:做了御史大夫,未必意味着早晚可以坐上丞相的位置,但最起码也算是半边屁股诺上了丞相的位置上——毕竟御史大夫,也被称之为亚相嘛。

        果不其然,在成为御史大夫之后只过了短短三年,也就是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武帝决定任用公孙弘为丞相。

        只是汉有制:非彻侯不得为相;

        就连汉文帝末年的申屠嘉,原本就有着关内侯的爵位,那也是被汉文帝‘上午恩封为彻侯,下午拜为丞相’,来走全了法理程序。

        可公孙弘猪倌出身,更不曾在军中厮杀,压根就没有凭借军功提升爵位的机会——别说关内侯了,公孙弘当时,连大庶长都不是······

        但这难不倒汉武帝刘彻:在确定‘不是彻侯就绝对不能做丞相’的潜规则之后,汉武帝当即下诏:封御史大夫公孙弘为平津侯,食邑平津乡农六百五十户。

        也就是从这开始,刘汉王朝从过去的‘彻侯才能做丞相’逐渐转变为‘拜相之前要先封侯’。

        成为丞相之后,公孙弘的所作所为,对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影响,就好似公孙弘唯一的善良点,也还是那声‘猪倌丞相’的雅号。

        但只需要提及一点,就足以说明公孙弘这个‘猪倌丞相’,究竟是怎样程度的名臣。

        ——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唯一一位善终,且在丞相的位置上干到老死的人;

        于此同时,又是汉武帝一朝无数个橡皮擦丞相当中,格格不入的唯一一位实权丞相。

        作为年少即立的‘儿皇帝’,汉武帝刘彻对丞相的权力忌惮颇深;

        但对公孙弘,汉武帝刘彻却是一百个放心;

        以至于在公孙弘死后,汉武帝刘彻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闲置’丞相,甚至在后来,彻底下定了组建内阁,架空包括丞相在内的外朝的决心。

        ——因为在汉武帝刘彻看来,除非丞相是公孙弘,否者丞相这个职务,就根本没有存在于人世间的必要······


  https://www.lingdianksw8.cc/17911/17911032/9264944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