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杂味 > 我思,故我在:一串数字的票房

我思,故我在:一串数字的票房


拍得起电影,做不起宣传,终是惨淡收场,这是当今绝大多数电影人的现状。——题记

        从《小时代》、《后会无期》到《分手大师》、《匆匆那年》,这几部电影都取得了令不少电影人艳羡的高票房。《匆匆那年》的导演是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知名资深导演,取得高票房不足为奇,所以先撇下《匆匆那年》不说,先论另外三部由新进反串导演执导之作。

        对于小四的《小时代》,我曾买过实体书,但看了几章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至如今还在床柜里压着。我很费解《小时代》为什么会畅销,不明白追捧小四的粉丝为何走火入魔般着迷。后来,听说《小时代》拍成了电影,书看不下去,看电影如何,于是便从网上看了下《小时代1》。不要问我看后的感受,这么说吧,看完《小时代1》,没有想看《小时代2》《小时代3》的丝毫欲望,甚至产生了排斥。

        对于《小时代》系列电影,明显的存在着口碑两极分化。分化的不是作品,而是人品。

        其实,《小时代》系列电影能取得高票房,也是情理之中的。要知道,小四是作家起步,后来又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名气一点点积累,在当今网络盛行的时代,改编成的电影票房成绩势必不坏,这与影片好坏无关。可以说,《小时代》的高票房是过去攒下人气的爆发。

        同样,《后会无期》能取得高票房也是常年积累人气的结果。

        至于《分手大师》,我很无语。对于烂片,国外有个金酸莓奖,我们有个金扫帚奖,如果我有一票的话,绝对投给《分手大师》,要是有两票的话,另一票非《小时代》系列莫属。

        再说《匆匆那年》的高票房。首先,原著小说本来就小有名气,后来还出了网络剧,在搜狐上动静不小,紧接着就是电影。电影主题曲又请乐坛天后王菲演唱,要知道锋菲复合被曝光后,这是王菲在电影发布会上首次公开亮相。这种大肆宣传的营销手段,初涉导演界的童鞋是想不到的。

        说到票房高低与电影好坏,不得不提冯导的《一九四二》和《私人定制》。《一九四二》可谓是历史巨制,因此小刚同学也费尽了心血,对高票房也是信心满满。可当上映后,票房成绩却并非冯导满怀期待的那般,结果让他大失所望。相反,没怎么投入身心、只是消遣玩玩的《私人定制》出人意料的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这两部电影,先后我都看了,个人感觉《一九四二》确实比《私人定制》要好,好很多。

        “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给我很大的困惑。”这是冯小刚纳闷的。

        拍电影跟为人处世一样,你掏心掏肺,最终换来的却是没心没肺,反倒是那些违心的曲意逢迎、阿谀奉承这些表面文章获得了青睐。

        宣传不到位,人们的关注度就不高,人气不旺,就意味着惨淡票房。每年都有海量的影片连院线都上不了,即使有的能进入影院,也是石沉大海。

        眼下是个宣传炒作的时代,无声无息,实难赢得人气,除非实力相当出类拔萃。不光影视圈,各行各业都存在这一道理。就像刷贴吧,一条帖子如果不灌水的话,转眼间就会被湮没沉入海底,于是就出现了“水军”;再比如开网店,如今开网店容易,把网店开好可不简单。不少人气网店都是不住的花钱找人刷单,把销量评价做上去,再加上砸钱做页面广告,根据大众消费心理学(网购的人通常都依赖销量和评价),实际销量自然低不了(当然,产品质量也要说得过去,否则长久不了)。所以说,小民一个,想创业开网店赚得满桶金绝非易事,此一时彼一时,白手起家的年代已不在,想赚钱的前提是往里投钱,无本不起。

        说回电影,拿春节时上映的《天将雄师》、《钟馗伏魔》、《狼图腾》和《澳门风云2》来说,明星效应自不用说,单就宣传造势而言,可谓铺天盖地,片方可是下了血本,居然包下地铁线用来打广告做宣传,可谓赚足了眼球。这样的宣传费用,不是一般电影人能承受的。

        好电影不一定票房高,票房高的未必是好电影!票房高低与电影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们心理通常很怪,对于别人说的坏东西,非要一看究竟才甘休。一部电影也如此,无论别人怎么说一部影片垃圾,自己也要看看到底有多烂。这么说来,使一部电影票房过亿,只要宣传到位,跟玩儿似的。因为中国有13亿多人口,咱们假设其中的百分之一人次看电影,一张电影票平均按十块钱算的话,那么就是上亿票房。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线的排片率,排片率又与影片的人气息息相关,影片的人气跟宣传又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看出,归根结底还是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影片的好坏,拿票房说事很不靠谱。大张旗鼓有力的宣传+强大的明星阵容,只要不是稀巴烂的影片,轻而易举就能取得不错的票房。

        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为拍电影而拍电影的着实不多,为赚钱而搞电影的不在少数。不说百分之百都是为了赚钱,最起码十有八九是冲着票房去的。

        不奔着名和利,不迎合市场,单纯的做电影,很难得。无论哪个领域,正在努力奋斗的人不外乎分为两类:功利为主,其他次之;无利益的驱使,死心塌地、毫无杂念的追求梦想。前后两者也可以看成两个阶段,在骨感的现实里,多数人正处于或是曾处于第一阶段;能进入第二阶段的人在少数。处于第二阶段里的人又分为两类,一是成功经历第一阶段进到第二阶段的,二是跟跳级似的跳过第一阶段直接迈进来的。后者混得都很惨,因为有现实生活逼迫;前者令人神往,但屈指可数,冯小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功成名就后,他就可以安下心来做他心中的电影梦。

        不得不说,现今的影视剧商业性很强,就拿大家都熟知的植入性广告来说。在影视剧中植入广告,大家都理解,广告方投钱,可以变相降低制片成本。但不考虑剧情的植入广告,难眠让人排斥。举例说明,《变形金刚4》里男配在生死关头,都命悬一线了,还悠哉悠哉的站在楼顶喝牛奶,镜头还将此品牌牛奶拍的那么明显,着实荒唐可笑。硬生生的设计出这么一桥段,显然是不折不扣的插入广告(说白了就是,为了做广告才有的此片段,本末倒置),这样非但起不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令人反感厌恶。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植入广告也很多,但顺应剧情,比方说第5集中,因为洗衣液没了,所以去超市买,水到渠成的就有了果然母子与桃子母女在超市偶遇,本来就有矛盾的双方家长因争抢商品发生口角的这出戏。这样安排的合情合理,明知是植入广告也不会让人不太舒服。

        关于植入广告,在不少影视作品存在一种有趣儿现象。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广告可以顺带做的,不经意间就能帮人给做了,而且给人白做。自从植入广告兴起后,顺带帮人白做广告的影片少之又少。别人做广告都出钱赞助,你分毫不出,我为什么要白给你做广告,于是乎,许多影视剧在制作过程中就多此一举的加工处理掉了一些广告,这种现象在“大”电影中尤为明显。当有利可图时,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会改变,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

        关于电影好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大话西游》。《大话西游》1995年在香港上映时,虽然开门红,但随后急转直下,最终勉强收回成本。后来在内地上映,票房低得可怜。直到两年后,才开始在内地高校和网络上流传并迅速走红,引起反响。连周星驰和导演都搞不懂为什么会火得一塌糊涂。

        需要注意的是,《大话西游》是被bj高校的学生给捧火的,为什么不是其他群体呢?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首先他们在受高等教育,思想什么的也较特殊,再者他们是最“闲”的,没事喜欢胡想瞎捉摸,想来想去就想出“事儿”了。实事求是的说,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大话西游》是在大学,看后,没啥感觉,于是我就跟同学讲:“我怎么看不出好在何处?”我那同学叹息一声说:“你得认真看!”不久,我又看了一遍,还是觉得一般。毕业后的某天,闲来无事,翻看电脑,又看了一次《大话西游》,结果还是没啥感受,没过多久,赶上《大话西游》重映,我再次看了一遍。顺着网上所说,终于,我看出了点眉目。像这种需要被牵引,在看之前,告诉你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什么,当你看的时候,直接往什么什么上靠的生搬硬套,说明了影片的失败性。毕竟大家都很忙,没闲工夫把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更腾不出脑子琢磨参悟其中高大上的深意,

        《英雄本色1》里有这么一段,做警察的弟弟阿杰像审犯人般盘问出狱不久曾混过黑社会的哥哥,可一问三不知,阿杰很来气,脱口来了句“你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做大哥”。哥哥顿时怔住了,双眼泪光闪闪,望着弟弟,刚喊了句“阿杰”。谁知阿杰厉声打断,指着哥哥的鼻子,咬牙切齿的教训到:“不许叫我名字,叫我警官!”闻言,哥哥望着眼前自己的弟弟,彻底愣住了。做哥哥的喊一声弟弟的小名,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哪成想不被自己的弟弟允许这么叫,能不伤心么!终于,哥哥转过脸垂下头,手扶着墙,强忍着泪水。亲弟弟居然这么对待自己,这时的哥哥实在痛心的很。没办法,承受着满腹委屈和不被理解,哥哥狠狠咬了下嘴唇,抬起头凝望着自己的弟弟。尽管泪水在眼里打转,但他终于还是很费力的叫了声“警官”,然后哽咽道:“我没做大哥很久了。”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回答所问,表示自己不做**上的“大哥”很久了,实则更多指没做血肉至亲的这种大哥很久了(因为大哥蹲监狱的几年里,弟弟非但没探望过,甚至连一封信都没写过),表达内心的悲切。这些东西,多数人都能看出,而且是电影人所要表达的。

        其实,《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是过度解读(类似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使然。对于该剧想要表达的东西,网上分层列条说得头头是道,对此,人家周星驰和导演都承认,当初拍的时候并没想那么多。真的是我们想象力太丰富了!

        我们之所以会过度解读,有时是灵感乍现的一种顿悟,但更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作品出自“大师”之手或口。可以这么说,有思想的地方就排除不了过度解读,比如,对别人(尤其是领导)说的话、做的事,容易产生过度解读。过度解读是把双刃剑,至于利害,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圈圈相通,道理互用……

        ps:以上仅为本人一家之言,如有不谋而合处,纯属英雄所见略同!

        ——千金馬(千金一诺,馬到功成)

        2015年4月.春


  https://www.lingdianksw8.cc/18/18797/589597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