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较劲
阅卷官选出来的试卷有十份,经过众人商议之后,推举出来其中的四份试卷,也就是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分别属于南直隶扬州宜兴县陈于泰,陕西延安米脂县吴帆徽,南直隶苏州昆山县吴伟业,南直隶淮安响水县夏曰瑚。
毫无疑问,本届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将从这四人之中产生,至于说最终的名次如何,那就是皇上钦点了。
殿试没有南北榜之争,南方的学子明显占据优势,自万历年间以来,北方尚未出过一个状元,而南直隶和浙江两地出现的状元是最多的,看看这次的四个排名最前面的学子,仅仅一个北方陕西的,其余三人全部都是南直隶的,由此可见南方和北方的差距。
历朝的皇上也明白这一点,除开乡试和会试坚持南北榜,体现公平,殿试的时候,还是依照各自的才学来确定名次的。
皇上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看完了全部的十篇文章。
接下来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代表所有阅卷官,介绍阅卷情况了,这是综合众人认识达成的共识,周延儒主要介绍的就是排名前四名的四篇文章,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周延儒最为推崇的还是陈于泰的文章,给其的评价是稳重大气,言之有物。
至于说其余几篇文章的排名,周延儒的意思第二名为吴伟业,第三名为夏曰瑚,第四名为吴帆徽。
周延儒在详细介绍情况的时候,皇上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这一幕被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敏锐的发现了。
皇上是非常信任周延儒的,可以说赋予了巨大的权力,周延儒长得一表人才,又是殿试状元和会试会元,学识是不用多说的,处理事情也颇有手段,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就拿此次的殿试来说,皇上求贤若渴,但还是忍住了急切的心理,委托周延儒负责殿试阅卷的事宜,没有亲自去看诸多的文章。
周延儒本就是南直隶扬州府所属宜兴县人,与陈于泰为同乡,此番殿试遴选出来的一甲前三名,全部都是南直隶人,难道周延儒不知道避讳一番,或者说谦虚一番。
陈于泰、吴伟业和夏曰瑚三人的文章的确是写的不错,不过要知道陕西米脂的吴帆徽,人家是陕西小三元,乡试解元和会试会元,能力更是不用说的,而且在会试之中夺得第一名,击败了诸多南方学子,成为了北方学子的骄傲,连皇上都是特别关注了。
周延儒居然因为地域上面的偏见,将吴帆徽确定为第四名,四人之中排名最后,不过是二甲第一名传胪。
这一甲与二甲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传胪大典之后就要立刻封官,状元敕封为翰林院从六品的修撰,榜眼和探花敕封为翰林院正七品的编修,至于说二甲贡士,赐进士出身,三甲的贡士,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与三甲的进士,要再次到建极殿,接受吏部的考核,之后才会封官,二甲第一名传胪,与其他考核之后的二甲九名进士,一般都是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暂无品阶,这就是所谓的点翰林。
不是说翰林庶吉士的未来不如翰林修撰和编修,朝中很多的内阁大臣,都是翰林庶吉士出身的,而且翰林庶吉士的身份也是非常尊贵的,任何人不敢小觑。
温体仁察觉到了机会,他必须要开口补充,吴帆徽的名次必须要提前,不管怎么说都不能够成为第四名,而温体仁的理由同样是充分的。
周延儒说完之后,皇上终于看向了温体仁。
温体仁毫不犹豫的开口了。
“皇上,周大人对诸多文章之评价,乃是诸多阅卷官共同之意见,臣没有太多需要补充的,不过臣对周大人建议一甲和二甲第一名有些异议。”
周延儒看向了温体仁,遴选出来的这四份试卷,是诸多阅卷官都同意的,不过在确定最终名次方面,却没有讨论,作为内阁首辅的周延儒,是完全有权力建议的,一般来说皇上也会采纳他的建议,想不到此时温体仁提出了异议。
皇上没有开口,明显是让温体仁继续说,这让周延儒内心有些嘀咕了,他恐怕是察觉到了,自己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考虑的有些太简单,不过提出这样的建议,他的心里还是有底气的,至少能够充分的说明理由。
“皇上,臣以为会试会元、陕西米脂县吴帆徽,其文章有颇多可取之处,此番殿试,皇上想着招纳人才,故而提出了诸多的问题,期盼参加殿试的贡士,能够竭尽所能的提出建议,不过此番的殿试,绝大部分的贡士都没有能够理解皇上之心意,而吴帆徽是理解到皇上之用意的,在文章之中提出来了自身之建议。。。”
温体仁说到这里的时候,周延儒忍不住开口了。
“周大人,我正是考虑到吴帆徽为会试会元,才特别注意其文章的,尽管说吴帆徽理解到了皇上之意思,可提出的建议过于的幼稚,根本就不可行,参加殿试之贡士,不仅仅需要理解皇上之要求,更是要提出来切实可行的建议。”
“吴帆徽提出朝廷借助钱庄来解决钱粮之难题,这岂不是贻笑大方,官府怎么可能与商贾打交道,这天下都是皇上的,难不成还要找到商贾借钱,我朝确立士农工商之身份,农为本,商为末,朝廷做事情怎么可能本末倒置,若是依照我的看法,这吴帆徽连二甲第一名都是不够资格的。”
周延儒如此说,温体仁没有退让。
“臣不赞同周大人之认识。”
“参加殿试之贡士,从未进入朝廷为官,甚至不知道耕作之劳苦,故而遇见诸多的实际问题,大都是泛泛而谈,根本没有什么建议,周大人建议的前三名陈于泰、吴伟业和夏曰瑚,哪一个不是借助四书五经来分析皇上提出之问题,若是都按照如此标准来确定名次,殿试大可以与会试一样,也考杂文以及四书五经了。”
“其二,不管吴帆徽提出的建议是不是可行,至少其是理解皇上之担忧的,是能够为皇上和朝廷分忧的,十六岁的年纪,就知道考虑朝廷事宜,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这一份的能力,又岂是陈于泰等人可以比拟的。”
“其三,吴帆徽在乡试和会试之中的文章,悉数都亮出了新的观点,本次殿试也是如此,此举不禁令人耳目一新,皇上需要的就是能够大力开拓之人才,不是因循守旧之人,若是天下的读书人都能够如同吴帆徽这样,时刻考虑朝廷事宜,时刻考虑到百姓疾苦,皇上岂不是有了数不尽的人才。”
温体仁说的有理有据,让周延儒目瞪口呆,他一时间想不到什么反驳的理由。
人家周延儒早就做了充足的准备,就等着开口的机会,此番的驳斥,虽然没有点名周延儒存在的失误,但是也隐隐指出了周延儒青睐南直隶的考生、轻视北方考生的意思。
这一点可是最为要命的,要知道这种地域之偏见和门户之见,就是党争出现的源头。
温体仁相信皇上能够听懂他的话语。
当然凭着这样一次的进攻,不可能动摇周延儒在皇上心目之中的地位,不过积少成多,只要慢慢的给皇上灌输这些认识,总有一天周延儒会无法承受。
周延儒为人大气豪爽,这是优点,可在官场博弈之中,这也是缺点。
果然,还没有等到周延儒再次开口,皇上开口了。
“周爱卿和温爱卿的话语,都是有道理的,朕此番策问诸多的贡士,也是想着看看,读书人是不是真的关心朝廷和地方的事情,刚刚的十篇文章之中,唯独吴帆徽的文章,针对朕提出来的问题,做了认真的思考和回答,其余的大都是借助圣人之言。”
说到这里,皇上看了看周延儒和温体仁,意味深长的开口了。
“朝中有人给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这些建议,朕看都是很中肯的,也是很好的,可朕想到的是缺钱缺粮的事宜,军士征伐需要钱粮,救济百姓需要钱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朕着急的事宜,若是满朝文武能够在这方面多想想办法,朕最为欣慰。”
“贡士个人之品性,也不要随意下结论,毕竟未进入朝廷,不是朝中官员,他日进入朝中,多多考察就知晓了。”
周延儒微微低头,他当然知道皇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原顺天府府尹刘宗周,以及翰林侍讲学士黄道周等人,包括都察院诸多的御史,都是时常进言的,尤其以刘宗周的进言为多,不过这些进言,就连周延儒都感觉到隔靴搔痒的味道,明明后金鞑子已经攻打到京城来了,还说什么不要急功近利,还说要慎独等等,就连周延儒听到这些进言,都不耐烦,更不要说想着解决问题的皇上了。
至于后面这段话,意思更是明确。
看来在本次殿试阅卷的时候,周延儒有些大意了,他本来是明白皇上想法的,只不过在阅卷的过程之中,逐渐有些改变,更加想不到的是,温体仁居然会抓住这样的机会。
周延儒想到了左都御史陈于廷的提醒,温体仁今日的表现的确值得回味,这些话为什么没有在礼部官署说出来,偏偏要在皇上的面前说出来。
https://www.lingdianksw8.cc/2/2040/93783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