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明朝小官人 > 第110章 一百一十

第110章 一百一十


听说颜值高的宝宝看不见我

        典妾在潭州府是常事。

        许多人家的主妇不愿为丈夫纳娶二房,  宁愿买个小丫头,生下一男半女后,就远远打发掉。这样既能为家中开枝散叶,又不用担心小妾仗着庶子庶女作妖。

        而那些贫苦人家,  将家中的小娘子典卖出去,等过几年,找主家说说情,  再赎买回家,打发小娘子嫁个鳏夫或是财主,还能再换一笔丰厚的彩礼。

        有些人家甚至专门做典妾生意。从小就细心调理女儿家,等到了年纪,就让她去大户人家当典妾。生下一男半女后,  将养个三五月,  再送到另一家去,  继续为主家生孩子。

        李昭节和李九冬的生母在李家住了三年,  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李绮节记得人人都叫她大姑娘。

        大姑娘家里并不穷,可她上头有五个哥哥,哥哥们娶亲要盖新房,不然娶不上媳妇。大姑娘的父母急着抱孙子,  为了筹措银两替儿子们盖房,  就把大姑娘卖到李家做典妾。

        周氏不是刻薄人,对大姑娘不坏,大姑娘走了后,  她把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过她脾气急,平时说话嗓门大,姐妹俩都有点怕她。

        姐妹俩的年纪还小,都梳着小抓髻,发间缠了根玫红绸带。穿一身淡青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茶褐色棉褂子,底下系一条红黄间色裙,裙角露出月白缎子绣红花绣鞋的尖角。

        两姐妹一样着装,一样发式,打扮得犹如双生儿一般,亲亲热热坐在堂屋地下铺设的簟席上分吃果子。

        李绮节嘱咐两个堂妹莫要吵嚷,给趴在小几上酣睡的李大伯披了一张薄棉被。

        低声嘱咐宝珠在一旁看着小妹妹们,自己走到灶房来,要帮周氏烧火。

        周氏连忙推她出去,高声道:“仔细莫要让烟火熏了你!烫着了可不是玩的。我正要开油锅炸鲫鱼仔呢,油星四溅的,你可别靠到跟前来。隔壁吊子上熬着筒骨藕汤,你去瞧瞧藕块熟了没。”

        潭州府本地规矩,但凡逢年过节,或是有客上门,或是初一十五的正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称两刀肉,买几只粉藕,好熬一大吊子的筒骨藕汤吃。

        李大伯月前带着伙计去城外乡下收桂花,一去七八日。周氏估摸着自家官人这几日便要回屋,一早让刘婆子去渡口那些撑船贩卖自家田地菜蔬的农户手中购了几枝汤藕。

        这会子藕汤已经熬煮了两三个时辰。

        李绮节才一掀开熏得黑漆漆的锅盖,沸腾的热气中便有一股极其馥郁的藕香、掺着浓烈的肉香味道,扑面而来。

        李绮节吸了吸鼻子,复又盖上盖子。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噼里啪啦,烧得一片红艳艳,烘得她脸颊直发烫。

        她今天出过门,身上穿得有些厚实,再被这炭火一熏,热得脊背有些发痒。连忙退后几步,掏出手帕抹了抹额头,随手从灶间的谷糠堆里摸出几个红苕,拿铁钳一一夹了放进灶边,埋在温热的灶灰里。

        净过手,再回到灶间,宝鹊已经晾晒完衣裳,正坐在灶膛前的小马扎上,往里头添柴火。

        周氏炸了一碗面糊鲫鱼仔,又炒了一碗扁豆,一碗白米虾,一碗豆角,一碗嫩莲子,接着便烧半锅开水,将舂好的稻米倒进去煮。

        李绮节连忙道:“伯娘,待会儿米汤别倒了,我好泡锅巴饭吃。”

        “煮了藕汤,还吃什么锅巴饭?还是多喝几碗肉汤好。”周氏揭开锅盖,用勺子搅动沉在锅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锅:“米汤我都留着,要给间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饱,现今都是煮米汤给他吃。”

        李绮节往日里最不喜欢朱家人,闻言便不高兴道:“作甚拿咱家的米汤送人,她自家的米汤呢?”

        刘婆子拿着一把磨得雪亮的蒲刀,蹲在地上,一边斩鸡块,一边笑着插话:“三娘以为人人都像咱们家,顿顿都能吃白米饭?连镇上的财主老爷都不敢天天吃米饭呐!也是官人和太太勤谨,又会过日子,也舍得与一家吃喝,家里才吃得这般好。乡下人家,一年到头,大半都是吃的豆饭、苕饭加米糠。老阿姑扣扣索索,只晓得存私房钱,他家大郎整日苕吃哈胀,啥都不干,还跟着一帮浮浪子弟赌钱吃酒,把好好的田地、果林丢下不管。朱家娘子跟着老阿姑过活,一家几个小娘子,每日都只吃两顿饭,餐餐都是寡水面条,要不就是蒸豆糠馍馍吃,把几个好好的女伢仔瘦的咧!只剩下一把骨头!如今好容易生了个小孙孙,老阿姑也不晓得心疼,照样不肯给朱家娘子炖些汤水补养,还整日作怪,嫌弃朱家娘子没奶水。”

        老阿姑是间壁朱大郎的老娘,因着辈分高的缘故,邻里都要尊称她一声“姑”。这老婆子长得精干细瘦,为人最是重男轻女,又小气吝啬,整日守着家里的私房,不给儿媳、孙女一个铜板。

        朱家娘子前后生了三个小娘子,不晓得招了老阿姑多少白眼。

        今年春天朱家娘子终于生下一个小郎君,老阿姑便整日抱着小郎君不放手。然而她再心疼孙子,终究还是抵不过私房要紧。宁可厚着脸皮一家一家去求人家蒸饭剩的米汤,回家煮些米汤甜水与小孙孙喝,也舍不得费钞买些鸡鸭米粮,与产后虚弱的朱家娘子调养身子。

        李绮节不喜欢老阿姑,身为女子,却将自家孙女视为猫狗一般,任意轻贱责骂,也配得起乡里人人尊她一声“姑”?

        李绮节也不喜欢朱家娘子,身为人母,懦弱无为,眼见自家骨肉受苦,却无动于衷。她饱受婆婆老阿姑和丈夫朱大郎的欺侮,确实可怜。但她不思反抗,反而养出一副欺软怕硬的刻薄性子,将自己的悲苦尽数发泄在三个女儿和周围无辜邻里身上。

        李绮节住在李宅时,常常听到朱家娘子打骂几个女儿的声音。大冬天里,烧得通红的铁钳,直接往女儿身上抽,也不怕烫坏女儿的皮肉。

        而朱家三个小娘子,因为天天挨打,缺衣少食,个个都养得强盗贼子一般,泼辣精明,厉害得很。

        但凡乡里谁家小儿无意间冲撞朱家,朱家娘子就带着几个小娘子,如市井泼妇一般,滚地撒泼,嚎丧不止。

        旁人见她们母女四个命苦,多半都怜惜有加,也不忍苛责。反而纵容得朱家老小愈加无法无天。

        李绮节和朱家大娘子势同水火。

        那是今年年初时候的事了。

        当时还是正月里,朱大娘从李宅门口经过,看到李绮节坐在门前吃柿子饼,马上牵着妹妹朱二娘和朱三娘,上前讨要。

        李绮节吃得正欢呢,忽然间冒出几个小娘子一齐来找她要吃的,态度还十分蛮横,她当然不想给。

        那朱家大娘当即变了脸色,滚在李家门前好一阵摔打哀嚎,说李绮节仗着家里有钱欺负她们姐妹,把间壁十几户人家全都招来看热闹。

        而朱家娘子就坐在她家院子里绣鞋垫,女儿在外胡闹,扯着嗓子哭叫大半天,她分明听见,也不晓得出来说一句。

        朱家几个小娘子滚在李宅门前凄厉哭号,赖着不肯走。

        周围的邻居、路人都露出不忍,还有相熟的乡邻劝李绮节发发善心,将柿子饼送给朱家几个小娘子。

        李绮节偏偏不肯,她想施舍的话,谁也拦不住。但二话不说上来就要别家白给,别家不肯,就摔在地上打滚,这般无赖,她可瞧不上!

        她两世为人,没学会什么涵养隐忍,脾气反而养得更加骄纵。

        她能魂归附体,来到大明朝,自然是有一番机缘在。可这份机缘,是老天馈赠,让她好生珍惜时光、充实度日的,绝不是叫她来大明朝受委屈的!

        李绮节就坐在自家门前门槛上,一边吃柿子饼,一边看朱家几个小娘子在泥地上滚来滚去,任由旁人说些什么,她一句也没听进心里去。

        等吃完一枚金黄柿子饼,李绮节站起身,拍拍衣裳,转身关上自家院门——要哭的尽管哭,要骂的尽管骂,要可怜的也请尽管可怜,反正和她没什么干系。

        自此,李绮节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成了仇家。

        如今听刘婆子这一番感慨,分明是对朱家娘子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十分怜惜。

        李绮节听了半天,心中厌烦,不耐道:“她家几个小娘子若是好声好气,谁个不欢喜?整天赖着别人家不放,我哪里看得上!她家大娘那天可是指着我的鼻子骂我是歹毒心肠,日后只配给人做后娘的。咱家米汤,作甚还要送给朱家?”

        周氏听了这话,立刻搁下锅铲,面露不喜,蹙眉道:“朱家大娘真这样骂你了?”

        李绮节冷声道:“我骗伯娘作甚?伯娘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昭节和九冬。那天她们两个在外边踢毽子,朱二娘和朱三娘走过来,想哄她俩的毽子。那毽子可是我亲手扎的,用了有三枚铜板呢!我自然不肯叫朱二娘她们白白抢去,那朱大娘就跑来把我一通骂,间壁好几家大人都听见她骂我了。”

        周氏哼了一声,不满道:“小小年纪,怎么好这样咒别人,若是一般小儿口角也就罢了,竟然敢咒我家三娘给人做后娘!还说我家三娘狠毒,这要是叫高家大姐听见,又得跑来说一顿酸话!”

        周氏是李绮节的伯娘,李乙发妻早逝,杨、李两家内眷来往,都靠她周旋应酬。高大姐对李绮节是什么态度,她自然瞧得分明。

        刘婆子想起周氏的忌讳,讪讪道:“哎,朱大娘脾气是急躁了些,连她娘朱家娘子的话都不管用嘞!”

        周氏想了想,安抚李绮节道:“三娘,你也别气,到底是邻里人家。朱大娘嘴里难听,丢的还不是她自家脸面?这米汤既是已经答应老阿姑了,也不好反悔,不过日后她若是再来求,伯娘定是不会答应她的。哼,敢骂我周银钗的侄女!”

        李昭节和李九冬的生母在李家住了三年,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李绮节记得人人都叫她大姑娘。

        大姑娘家里并不穷,可她上头有五个哥哥,哥哥们娶亲要盖新房,不然娶不上媳妇。大姑娘的父母急着抱孙子,为了筹措银两替儿子们盖房,就把大姑娘卖到李家做典妾。

        周氏不是刻薄人,对大姑娘不坏,大姑娘走了后,她把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过她脾气急,平时说话嗓门大,姐妹俩都有点怕她。

        姐妹俩的年纪还小,都梳着小抓髻,发间缠了根玫红绸带。穿一身淡青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茶褐色棉褂子,底下系一条红黄间色裙,裙角露出月白缎子绣红花绣鞋的尖角。

        两姐妹一样着装,一样发式,打扮得犹如双生儿一般,亲亲热热坐在堂屋地下铺设的簟席上分吃果子。

        李绮节嘱咐两个堂妹莫要吵嚷,给趴在小几上酣睡的李大伯披了一张薄棉被。

        低声嘱咐宝珠在一旁看着小妹妹们,自己走到灶房来,要帮周氏烧火。

        周氏连忙推她出去,高声道:“仔细莫要让烟火熏了你!烫着了可不是玩的。我正要开油锅炸鲫鱼仔呢,油星四溅的,你可别靠到跟前来。隔壁吊子上熬着筒骨藕汤,你去瞧瞧藕块熟了没。”

        潭州府本地规矩,但凡逢年过节,或是有客上门,或是初一十五的正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称两刀肉,买几只粉藕,好熬一大吊子的筒骨藕汤吃。

        李大伯月前带着伙计去城外乡下收桂花,一去七八日。周氏估摸着自家官人这几日便要回屋,一早让刘婆子去渡口那些撑船贩卖自家田地菜蔬的农户手中购了几枝汤藕。

        这会子藕汤已经熬煮了两三个时辰。

        李绮节才一掀开熏得黑漆漆的锅盖,沸腾的热气中便有一股极其馥郁的藕香、掺着浓烈的肉香味道,扑面而来。

        李绮节吸了吸鼻子,复又盖上盖子。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噼里啪啦,烧得一片红艳艳,烘得她脸颊直发烫。

        她今天出过门,身上穿得有些厚实,再被这炭火一熏,热得脊背有些发痒。连忙退后几步,掏出手帕抹了抹额头,随手从灶间的谷糠堆里摸出几个红苕,拿铁钳一一夹了放进灶边,埋在温热的灶灰里。

        净过手,再回到灶间,宝鹊已经晾晒完衣裳,正坐在灶膛前的小马扎上,往里头添柴火。

        周氏炸了一碗面糊鲫鱼仔,又炒了一碗扁豆,一碗白米虾,一碗豆角,一碗嫩莲子,接着便烧半锅开水,将舂好的稻米倒进去煮。

        李绮节连忙道:“伯娘,待会儿米汤别倒了,我好泡锅巴饭吃。”

        “煮了藕汤,还吃什么锅巴饭?还是多喝几碗肉汤好。”周氏揭开锅盖,用勺子搅动沉在锅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锅:“米汤我都留着,要给间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饱,现今都是煮米汤给他吃。”

        李绮节往日里最不喜欢朱家人,闻言便不高兴道:“作甚拿咱家的米汤送人,她自家的米汤呢?”

        刘婆子拿着一把磨得雪亮的蒲刀,蹲在地上,一边斩鸡块,一边笑着插话:“三娘以为人人都像咱们家,顿顿都能吃白米饭?连镇上的财主老爷都不敢天天吃米饭呐!也是官人和太太勤谨,又会过日子,也舍得与一家吃喝,家里才吃得这般好。乡下人家,一年到头,大半都是吃的豆饭、苕饭加米糠。老阿姑扣扣索索,只晓得存私房钱,他家大郎整日苕吃哈胀,啥都不干,还跟着一帮浮浪子弟赌钱吃酒,把好好的田地、果林丢下不管。朱家娘子跟着老阿姑过活,一家几个小娘子,每日都只吃两顿饭,餐餐都是寡水面条,要不就是蒸豆糠馍馍吃,把几个好好的女伢仔瘦的咧!只剩下一把骨头!如今好容易生了个小孙孙,老阿姑也不晓得心疼,照样不肯给朱家娘子炖些汤水补养,还整日作怪,嫌弃朱家娘子没奶水。”

        老阿姑是间壁朱大郎的老娘,因着辈分高的缘故,邻里都要尊称她一声“姑”。这老婆子长得精干细瘦,为人最是重男轻女,又小气吝啬,整日守着家里的私房,不给儿媳、孙女一个铜板。

        朱家娘子前后生了三个小娘子,不晓得招了老阿姑多少白眼。

        今年春天朱家娘子终于生下一个小郎君,老阿姑便整日抱着小郎君不放手。然而她再心疼孙子,终究还是抵不过私房要紧。宁可厚着脸皮一家一家去求人家蒸饭剩的米汤,回家煮些米汤甜水与小孙孙喝,也舍不得费钞买些鸡鸭米粮,与产后虚弱的朱家娘子调养身子。

        李绮节不喜欢老阿姑,身为女子,却将自家孙女视为猫狗一般,任意轻贱责骂,也配得起乡里人人尊她一声“姑”?

        李绮节也不喜欢朱家娘子,身为人母,懦弱无为,眼见自家骨肉受苦,却无动于衷。她饱受婆婆老阿姑和丈夫朱大郎的欺侮,确实可怜。但她不思反抗,反而养出一副欺软怕硬的刻薄性子,将自己的悲苦尽数发泄在三个女儿和周围无辜邻里身上。

        李绮节住在李宅时,常常听到朱家娘子打骂几个女儿的声音。大冬天里,烧得通红的铁钳,直接往女儿身上抽,也不怕烫坏女儿的皮肉。

        而朱家三个小娘子,因为天天挨打,缺衣少食,个个都养得强盗贼子一般,泼辣精明,厉害得很。

        但凡乡里谁家小儿无意间冲撞朱家,朱家娘子就带着几个小娘子,如市井泼妇一般,滚地撒泼,嚎丧不止。

        旁人见她们母女四个命苦,多半都怜惜有加,也不忍苛责。反而纵容得朱家老小愈加无法无天。

        李绮节和朱家大娘子势同水火。

        那是今年年初时候的事了。

        当时还是正月里,朱大娘从李宅门口经过,看到李绮节坐在门前吃柿子饼,马上牵着妹妹朱二娘和朱三娘,上前讨要。

        李绮节吃得正欢呢,忽然间冒出几个小娘子一齐来找她要吃的,态度还十分蛮横,她当然不想给。

        那朱家大娘当即变了脸色,滚在李家门前好一阵摔打哀嚎,说李绮节仗着家里有钱欺负她们姐妹,把间壁十几户人家全都招来看热闹。

        而朱家娘子就坐在她家院子里绣鞋垫,女儿在外胡闹,扯着嗓子哭叫大半天,她分明听见,也不晓得出来说一句。

        朱家几个小娘子滚在李宅门前凄厉哭号,赖着不肯走。

        周围的邻居、路人都露出不忍,还有相熟的乡邻劝李绮节发发善心,将柿子饼送给朱家几个小娘子。

        李绮节偏偏不肯,她想施舍的话,谁也拦不住。但二话不说上来就要别家白给,别家不肯,就摔在地上打滚,这般无赖,她可瞧不上!

        她两世为人,没学会什么涵养隐忍,脾气反而养得更加骄纵。

        她能魂归附体,来到大明朝,自然是有一番机缘在。可这份机缘,是老天馈赠,让她好生珍惜时光、充实度日的,绝不是叫她来大明朝受委屈的!

        李绮节就坐在自家门前门槛上,一边吃柿子饼,一边看朱家几个小娘子在泥地上滚来滚去,任由旁人说些什么,她一句也没听进心里去。

        等吃完一枚金黄柿子饼,李绮节站起身,拍拍衣裳,转身关上自家院门——要哭的尽管哭,要骂的尽管骂,要可怜的也请尽管可怜,反正和她没什么干系。

        自此,李绮节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成了仇家。

        如今听刘婆子这一番感慨,分明是对朱家娘子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十分怜惜。

        李绮节听了半天,心中厌烦,不耐道:“她家几个小娘子若是好声好气,谁个不欢喜?整天赖着别人家不放,我哪里看得上!她家大娘那天可是指着我的鼻子骂我是歹毒心肠,日后只配给人做后娘的。咱家米汤,作甚还要送给朱家?”

        周氏听了这话,立刻搁下锅铲,面露不喜,蹙眉道:“朱家大娘真这样骂你了?”

        李绮节冷声道:“我骗伯娘作甚?伯娘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昭节和九冬。那天她们两个在外边踢毽子,朱二娘和朱三娘走过来,想哄她俩的毽子。那毽子可是我亲手扎的,用了有三枚铜板呢!我自然不肯叫朱二娘她们白白抢去,那朱大娘就跑来把我一通骂,间壁好几家大人都听见她骂我了。”

        周氏哼了一声,不满道:“小小年纪,怎么好这样咒别人,若是一般小儿口角也就罢了,竟然敢咒我家三娘给人做后娘!还说我家三娘狠毒,这要是叫高家大姐听见,又得跑来说一顿酸话!”

        周氏是李绮节的伯娘,李乙发妻早逝,杨、李两家内眷来往,都靠她周旋应酬。高大姐对李绮节是什么态度,她自然瞧得分明。

        刘婆子想起周氏的忌讳,讪讪道:“哎,朱大娘脾气是急躁了些,连她娘朱家娘子的话都不管用嘞!”

        周氏想了想,安抚李绮节道:“三娘,你也别气,到底是邻里人家。朱大娘嘴里难听,丢的还不是她自家脸面?这米汤既是已经答应老阿姑了,也不好反悔,不过日后她若是再来求,伯娘定是不会答应她的。哼,敢骂我周银钗的侄女!”

        巷尾幽深僻静,巷子里遍植笔直茂盛的木樨桂树。有一种是月月都能开花的,现下正值初秋,油绿枝叶下已藏了千朵万朵桂花细蕊。花朵细密,虽然靠近了,也能嗅到一股子淡香,不过及不上十月才开的丹桂那般馥郁香浓。

        李家院子里种的是一年一开的金桂。

        入秋之后,一连七八天都是艳阳高照的大晴天。桂花树矗立在烈日底下,叶子闪闪发亮,像抹了一层蜡油。

        李家人在桂树下吃早饭。

        早饭是一大锅清粥,桌上摆了几样小菜:一碟子凉拌孔明菜,一碟子切开的高邮腌蛋,一碟子米醋拌蒸茄,并一碟子风干咸鱼块。

        进宝和宝珠一人抱着一只大海碗,蹲在桂花树下,一边淅淅沥沥喝清粥,一边啃胡麻饼,姐弟俩一天三餐都离不开面食。

        风干咸鱼太咸,李绮节只吃了一口,就齁得嗓子发干。

        孔明菜又脆又嫩,特别下饭,拌茄子微微发酸,口感润滑,倒是很对她的胃口。

        李乙拿起一半腌蛋,挖出油滋滋的蛋黄,拨到李绮节的粥碗里,又拿起另一半,照样挖出蛋黄,拨到李子恒碗里,然后几口吃掉剩下的蛋白:“今天要去乡下贩货,大郎跟我出门。三娘留在家,进宝和宝珠留在家陪你,夜里我就回来,明天好腾出空预备中秋回乡下的行李包袱。”

        李家老宅在瑶江对岸的李家村,回去要坐渡船。行李包袱通常得提前收拾好,托相熟的货郎带回李宅,他们走的是山路,要价便宜些,能省几十个铜板,路上也稳当。

        正吃着,忽然听得屋外一阵接一阵高亢、悠长的调子,接着便听到葫芦巷各家各户开门唤那叫卖的师傅上前。

        李乙侧耳听了片刻,道:“是卖豆腐崽的老刘,咱们也买几碗,粥饭不吃了,留着发米糟,过几天好吃米酒。”


  https://www.lingdianksw8.cc/20/20850/936948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