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失控的四年(十八)
何进的府邸位于雒阳城郊的富人区中,然而作为帝国最有权势的官员之一,他的宅子在这数以千计的房舍之中,就像石沉大海一样,不经人指引,根本就认不出来。这是因为,何进当权七年来,一直小心翼翼的缘故。
小心谨慎,是何进的座右铭,也是他赖以在帝国权力旋涡的中心存活至今的关键所在。但有的时候,哪怕是处世哲学,也得让位于实打实的利益。
“大将军,如今天下倾颓,陛下病重。正是囊除奸凶,以正超纲之时。”袁绍是何进新招募的掾属,并且颇得何进信任,每一天都有与何进单独会谈的机会。而袁绍也抓紧了这每一次的洽谈之机,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何进,以让他实现自己的抱负。
“唉,本初。这国势倾颓已久,陛下又一病不起。实在不是大兴风浪之时啊。”
袁绍知道,何进只不过是在试探他的底线,或者说,何进想知道自己能够给他带来多大的利益。于是,袁绍微微一笑:“大将军起家于南阳,但这南阳似乎并不好待啊。”
南阳郡本就是钟灵敏秀之地,又是本朝光武皇帝的故乡,也是诸多从龙之臣的故地,跟这些绵延两百余年的巨族相比,何进的本族,确实是名不见经传了,因此,虽说何进现在已是大将军,但那些南阳大族,也是丝毫没有将其放在眼里。
而想要让南阳大族将何进的家族放在眼里,何进就要想方设法让大伙承认自己的家族也是士族中的一员,也只有这样,大伙才能算是“一张桌子上吃饭的人”,不然何进的官哪怕再大,也只能算是圈外人。
而要想得到其他士族的承认,首先要做的,就是征得士族之首的袁家同意,不然的话,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袁绍正是吃死了这一点,因此当仁不让地开出了高价——尽诛宦官。虽然狂妄了点,但也是得到了叔父袁隗的同意,毕竟杀绝宦官后,士人的势力肯定会大为增长,而作为士人之首的袁家,说不定还能百尺竿头,走完最后一步呢。在如此丰厚的回报面前,袁隗又怎能坐怀不乱?
但何进也不是傻子,一来他知道自己的斤两几何,二来他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宦官被杀尽,那谁也不知道,士人会不会将矛头指向作为外戚的自己,因为如果士人将宦官和外戚都干掉的话,那帝国的权柄,可就是真的全部落在他们囊中了,这对他们来说,难道就不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吗?
当然,这事也不是没有得谈,就比如,袁隗开金口承认何家也是士族。但袁隗也不傻,知道这是他唯一能够要挟何进的筹码,不到万不得已,是万万不会放弃的。因此,双方在这一问题上,陷入了僵持的境地。
很明显,年轻气盛的袁绍等不及何进跟袁隗扯皮了,他今天来,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而且,是以他自己的方式。
“上军校尉蹇硕,是支持立董侯为帝的。而且他手中,可握着皇宫跟雒阳一带的兵权,一旦他起了歹心。二十年前的窦游平、陈仲举旧事,就要重演了。”
“二十年前,中常侍是一致对外,可如今,蹇硕小儿,不但夺去了某的兵权,还不断地排挤张侯、赵侯。只怕到时候,宫中形势一有变,第一个死的,就是他蹇硕。”
何进这番话等于回将了袁绍一军,表明他除了士人这一选择外,还有张让等宦官可以依靠。
袁绍嘴角一弯,眼神中流露出几丝阴险之色:“宦者,贪得无厌,从无信义。大将军如果还将希望寄于他们,二十年前的旧事,想必离重现也不远了。”
何进左脸的肉一动,袁绍是说到他的痛处上了,因为谁都知道,当宦官的人,大都是没有家族可以依靠的,他们的权力也全部来自于天子的信赖,一旦他们死了或者失宠,这权力是断无一丝可能传到子孙手里的,这也是为什么前朝的诸多权宦,活着的时候子弟横行郡国,可他们一死,或者失势,子弟的人头就落得比谁都快的原因。
而正因为宦官基本没有家族的顾虑,因此他们的行事作风也是全无下限的,信义对他们而言,也是无物。
“雒阳的军队,名义上都掌握在蹇硕手中,就算是实际上,也有董重和我那不争气的异母弟何苗跟我相争。所以,我手上的兵并无优势可言啊。”
何苗本姓朱,是因为出生后其母改嫁何进之父何真,才改姓何的,因此他跟何进是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汉帝当初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在中平四年,让他领军大败荣阳义军,并在战后立刻将他封为车骑将军,以削弱何进兵权。
可以说,现在帝国排名前三的重号将军,每个人都代表着一派山头,身后都有一股政 治力量,再加上一个以上军校尉的身份统领全国军马的蹇硕,雒阳城中的军权说是四足鼎立也不为过。这种局面,收益者自然是汉帝,而受害者,自然就是何进本人了。
“那大将军何不引外兵为援呢?”袁绍早就在等何进这一句了,因此何进话音未落,便立刻开口道,“外兵有三利,一城中无根基。二,战阵娴熟,非西园花架子可比。三,其将领重利而无远见,只需稍稍给他们一点钱财,便能打发了。”
“外兵真有这么好?”
“正是!大将军不妨细想,我所说的这三点,可有一点不对?”
何进眉头紧锁,说实话,袁绍刚才所说的话,他并没有认真去细听,因为他的心中,此刻已经装着太多太多的事情,以至于他在跟人交谈时,都会不自在地走神,因此袁绍这一问,反倒难住了他,只见他迟疑了半天,才轻声道:“无根基,善战,还有什么来着?”
“重利而无远见。”
何进眉头一皱,似是准备深思,但袁绍哪里会给他这个机会去细想,赶忙补充道:“大将军,我听说武王打仗的时候,事前经过细细地推演,一旦确定下来,即使是天下下起冰雹,也不会轻易更改行军路线。因此,得以建立周朝。如今,思虑已定,当立刻行事,否则时间长了,变数就一定会增多。”
“好,容某先去召集群僚商议一二,他们如果都同意,某便召董卓率军入雒阳。”
何进虽然同意了调外兵入雒阳,但袁绍却仍不满意,不等何进召集幕僚商议此事,便回到大将军府的公厅,以大将军何进的名义,给远在凉州的董卓发了一封军书,让他率军向雒阳进发,以尽诛佞臣。
董卓一收到这封军书,那是大喜过望啊,因为他之所以屡次违抗汉帝的旨意,等的,就是这种能让他进入雒阳叱咤风云的机会,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他又怎肯错过?
但在响应“何进”的密邀之前,董卓也没有忘记先召集手下诸将来商议对策。毕竟,此事事关重大,成为自然是人人贵不可言,但若是败了,那可是说不定都有诛九族的危险。毕竟天汉四百年来,可是从没有外将率兵入京的先例。没有先例,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未知,而未知,可以说是这世上最危险的事物之一了。
会议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手上的“筹码”,也就是可以一战的军士,毕竟军队是将军的本钱,手头上的军队越多,将军的能耐也就越大。
而现在,董卓手头上堪堪能凑满两万人,其中,骑兵八千余,步兵九千余。根据以十选一的原则,董卓手上能战的精锐分别是骑兵八百人,步兵九百人,再加上配套的辅兵,大约是三千人的规模。
这么点人对于雒阳城附近的四五万驻军来说,还真不够塞牙缝的。
“夫兵者,其行如风。所以这一仗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雒阳,并控制局势。”李孝儒对着偌大的雒阳盆地舆图分析道。
在正式说计划之前,李孝儒也不忘先给董卓泼一盘冷水,以免他对局势的预测过于乐观:“如今的局势,哪怕没了天子,也不会大乱。如果雒阳不乱,我们这点人哪怕去了,也毫无作用。”
“那怎么,才会大乱呢?”董卓问。
“有哪位可以说说吗?”李孝儒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围成一圈的其他人。
董越不知怎的,很想表现一回,抢过李孝儒的话茬道:“莫不是,蛾贼攻进雒阳?”
“哈哈哈。你可真会开玩笑。”董卓被他逗乐了,“这蛾贼,在势头最盛的中平元年,也没能摸到虎牢关的大门,何况是今天?”
“大将军或宦官,二者丧其一,局势便会大乱。”梁祯搬出了自己从史书上看来的东西。
“没错。如今的朝堂,四足鼎立。但有一足,却远不如另外三足牢靠。”
“董重!”董卓脱口而出。
“没错,一旦天子离去,何进必以雷霆之势,铲除蹇硕董重。但以他的力量,这根本无法做到,因此,他只能借助于张让等宦官以及士人。而这,恰恰会让他自己陷入两难之地。因为这士人跟宦官,早就势成水火了。”
“我们进城的时机,就要抢在他们火并之前,要是晚了,胜利的一方就能顺利控制局势,并且调动雒阳的四五万驻军,前来围剿我们。”李孝儒点出了此次豪赌的重点,“因此,雒阳城中的信息能否及时传递到我们的大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https://www.lingdianksw8.cc/32814/32814072/274277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