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纨绔世子爷李坏李长河 > 第894章

第894章


这四场大战是决定性的大战,彻底决定整个战场的全盘胜利,至于其他胜利也是胜利,但都属于小打小闹,对战局有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温道离作为枢密副使,这点眼光还是有的,所以他说战况就会给人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一听就明白整个战争过程的感觉。

        而如果让众人自己去看一大堆战报,无论是皇上还是德公亦或何昭、薛芳、汤舟为等等重臣,看得出来到处写的都是捷报,但是惊讶归惊讶,激动归激动,很难把战场战争理解透彻,看得清楚。

        因为他们不懂战争的具体过程,也没有亲自指挥或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这就叫术业有专攻。

        听温道离说完,皇上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照温卿此言,次战首功是长河,随后便是狄至、杨文广、参林、折惟忠?”

        温道离点头:“杨文广、折惟忠的西路军攻破大同府是有义军接应,听起来会给他们减功,但他们攻下大同府,就是保证大军后方安稳,从全局看意义重大。”

        皇上点头。

        “而狄至、参林的东路军不止攻城略地,让金军腹背受敌,还因地制宜,给予金军主力最后一击,是盖世之功,臣觉得只在殿下之下。”

        见皇上再次同意,温道离接着说:“皇太孙把控全局运筹帷幄,安排三路大军战略部署,又是主帅,首功是必然的。

        但其手下如杨洪昭老成持重,屡有战功;魏雨白独当一面,多次领军作战,成绩斐然。

        燕山府知府魏朝仁为大军筹措粮草,保护粮道,征发徭役,总理后勤补给,也是劳苦功高。

        而刘季、严申则是当世猛将,杀敌奋不顾身,攻城拔寨,屡立战功,都是不多得的良材。

        刘季还率二十营骑兵在上京城外数次大败金国国主的亲卫禁卫军,打得上京城内人心惶惶,真猛将也!”

        说到这,皇上和众大臣都高兴的露出笑意,不只是刘季把上京人吓得瑟瑟发抖,还因为“国主”二字!

        此战之后,金国自去皇帝头衔,向景国称臣,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激动高兴的!皇上的笑意更是藏都藏不住,从今往后,北方霸主,不可一世的金国国主也是他的臣子了!

        “还有平州守将固立川,此人守城攻城均有战功,殿下也夸赞过他…”皇上点点头,随后又让众人多研究研究,要在大军回京之前,拟出一个合适的封赏奖励方案来。

        大军凯旋当天,皇上要祭拜天地祖宗,亲自出城迎接。

        在此之前,奖励的章程要确定了。

        …

        李长河等在宁江府期间,到处都在传颂关于他的故事,官员之间也在吹捧传扬。

        大多都是说他运筹帷幄,千里之外操控全局之类的。

        他听了好笑,战略部署他确实有,但要说千里之外运筹帷幄操控全局那就是扯淡的。

        即便现代的通信侦查手段也很难做到这点,因为敌人总有战场迷雾的。

        而现在的条件更难,他既不知道敌人位置,也不知道自己人的位置,怎么操控?

        狄至和他事先约定的时间其实已经晚了,他差点以为作战失败,好在最后赶上了,这其中有很多运气成分,还有很多将领的战场临时判断。

        按照他事先预料走的部分大约三成左右,但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准了,纵横千里里的战线,从大同到辽阳,十几万人的大军,复杂多变的敌我情况,他还能事先预料了大约三成。

        “劳资真他娘的是个天才。”李星忍不住自恋。

        到明天,杨文广,折惟忠也要到了,到时候就要进京。

        大军在江州城外停留的一段时间,一直在等杨文广和折惟忠。

        终于,十月下旬他等来杨文广和折惟忠,同行的还有义军首领辛先生。

        经两人介绍后才知道,辛先生居然还是个二十五六的年轻人,原名辛赞,祖籍在雄州,后随父辈迁入大同,还做了官,之所以不透露姓名是为避免暴露。

        见面之后辛赞谈吐得体,看得出读过很多书,不过言行举止之间又不像谢临江那样书生意气,而给人一种坚毅果决之感。

        毕竟是北方战乱之地长大的人,辽国,金国,景国,在那些地区打得不可开交。

        见面后李长河对他印象十分不错,却又觉得这名字好像…有些熟悉。

        另外则是大军驻扎城外给江州百姓带来的一波红利。

        毕竟这些前线回来的士兵,人人兜里都有大钱。

        而李长河在江州没什么好闲逛的,本来江州他就治理过,熟悉得很,即便这几年有了变化,也没什么新鲜感,反倒蒲察伶对一切充满好奇。

        李长河反正没事,就带着她到处逛逛,对于南方城市的惊讶也在预料之中。

        北方的艰苦条件摆在那,加上常年战乱,想和平发展是没可能的。

        对于中国古代,人们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人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几乎连年都有战事,没什么停歇的时候。

        有的人则认为,怎么可能,明明很和平,没什么战争啊。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国土面积都很大,战略纵深很大,这就导致即便边境天天在打仗,内地,特别是南方地区,总是能安享和平,发展经济的。

        就像景国,开元、宁江府这些地方已经有上百年和平,几代人不知道什么是战争。

        可景国整体和平吗?

        当然不是,之前边疆与辽国摩擦不断,隔三差五就有小打小闹,除去这些摩擦,上百年来景国和夏国,和辽国,和白夷,和交趾都打过打仗,零零散散大大小小算下来上百仗是有的,平均下来每年都要打一场规模不小的仗。

        可江州百姓有感觉吗?开元百姓有感觉吗?

        没有,他们总体依旧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内部则是因为民族大融合,天下一统,价值观的统一。

        不然像如今的北方,即便可以构成大纵深,大统一的国家,以外围保护内部发展,也没人能做到,做到了也无法长久。

        原因是各族,各部落林立,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乱七八糟,无法构成利益共同体,只能犬牙交错的互相攻击,厮杀,这种环境下就无法产生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

        其实当初蒙古帝国的衰败就有主流文化价值观不够强大的要素,还占据很大部分。

        蒙古崛起空前绝后,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蒙古衰落也很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够强势,即便武力征服控制一片区域,很快被当地宗教、文化同化。

        在东方还好,价值观念比较统一,最魔幻到中亚、阿拉伯、东欧等地的蒙古各汗国之间居然因为信仰不合,自己打起宗教战争!

        要是铁木真活过来,真要被他这些逗比子孙又笑死了,毕竟铁木真能进军如此顺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允许宗教自由。

        而中华文明文化那种“我们是天命所归”的观念是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这在无形中也给后方的人们创造了安稳的环境。

        就像人们经常说的,不是这个世界没有黑暗,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用在如今景国也恰如其分。

        国家领土大纵深内的百姓有上百年的繁荣安宁,其实边境上却是持续百年的摩擦和厮杀。

        这种情况蒲察伶不懂,所以她大概很诧异,这几年来景国几乎一直在打仗,平叛、打北汉余孽、打辽国、打金国,为什么国家内的城市还能这么繁荣安宁。


  https://www.lingdianksw8.cc/37554/37554759/10482590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