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扩建京城
第二天一早,李云天被宣德帝召进了宫里议事,随同李云天一同觐见的还有张辅、杨士奇和蹇义等朝廷的重臣。
宣德帝的脸色苍白,在东暖阁的暖榻上不停地咳嗽着,使得现场的气氛变得非常压抑,谁都看起来宣德帝现在的状态非常不好。
“北元兵围困北平城时,城外的店铺民居毁坏甚重,时至今日才恢复了元气。”
等商议完了军国大事后已经是晚上,宣德帝让御膳房给李云天等人准备宵夜,趁着众人用餐的时候一边咳嗽着一边说道,“如今城外百姓日益增多,朕准备扩建外城,既可作为内城的屏障也可护百姓安危!”
现场众臣闻言不由得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相互间诧异地对视了一眼,如今北京城虽然承担了大明京师的义务,但是它却不是大明正统的京师,因为洪熙帝驾崩前所做的事情就是迁都南京城,而且临死时依旧牵挂迁都事宜。
与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永乐帝不同,腿脚有疾的洪熙帝并不赞同“天子守国门”,认为京城距离鞑靼和瓦剌太近,否则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再加上南京城比北京城繁华富庶,因此这才想要迁都南京城。
而宣德帝自小跟随永乐帝长大,因此磨砺出了坚强的秉性,自然认同永乐帝“天子守国门”的军事战略,南京城固然繁华但是会使得文武大臣陷入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这绝对不是他所愿意看见的一幕。
因此,宣德帝登登基后并没有继续进行迁都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好违背洪熙帝的遗诏,故而就采用了一个回旋的办法,将北京城作为“行在”,也就是天子驾临的地方。
为了与南京的部院衙门相区别,同时也是表明宣德帝履行了洪熙帝的遗诏,北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门的大印于是发生了变化,从“大明某部”变成了“行在某部”,意味着北京城已经不是大明的京师,只是宣德帝驾临的地方。
例如,吏部的大印就从“大明吏部”变成了“行在吏部”。
本来,北京城里的文武百官都想迁都到繁花似锦的南京城,可宣德帝登基后面临汉王的威胁,朝廷中支持宣德帝和支持汉王的势力明争暗斗,再加上汉王很快就发动了叛乱,故而迁都的事情也就耽误了下来。
后来相继发生了交趾叛乱、两淮盐道的贪墨案以及北元的进犯等重大事件,使得朝廷里的大臣没有心思讨论迁都,谁都看出来宣德帝并不想去南京城,因此也没人再提迁都的事情去触宣德帝的霉头。
如今宣德帝提出了扩建北京城一事,虽然他并没有说将要把北京城作为大明的京师,但无形中已经用实际行动否决了洪熙帝的遗诏。
虽然现场的文武百官感到惊讶,但是没人出言反对,因为宣德帝并没有明说把北京城定为大明京师,只是从安全和需要的角度来扩建北京城。
而且大家都很清楚,宣德帝绝对不会下诏否决洪熙帝迁都南京的遗诏,只会用遗诏来让太子中止迁都的事情,如此一来太子就不会背负违背遗诏的名声,朝中也没人再敢提及此事。
“北平城扩建一事非同小可,不可一蹴而就,朕把此事交给诸位爱卿,望诸位爱卿明年能完成扩城的筹备事宜。”宣德帝见现场的众臣被他说的话吓了一跳,随后吸了一口气,郑重其事地说道。
“臣等遵旨!”在座的众位文武众臣闻言纷纷向宣德帝一躬身,异口同声地说道。
自从李云天开辟了与南洋的海外贸易以及查抄了两淮盐道的那些涉案的官吏富商后,虽然经历了与鞑靼、瓦剌的战争,但大明的国库依旧充盈,故而扩建北京城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说白了,李云天通过与南洋的海外贸易和交趾、广西的商业源源不断地给大明赚取着税收,使得宣德帝有了扩建北京城的底气。
时至今日,交趾和广西两地的商业在李云天的推动下迅猛发展,每年已经能给大明国库上缴近百万两银子的税收,堪称是一个奇迹,要知道交趾和广西可是大明百姓眼中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
李云天的脸色显得十分平静,在现场的众位大臣中,他是唯一一个知道宣德帝想要扩建北京城的人,并且已经参与到了北京城的扩建中。
鞑靼和瓦剌围攻京城的时候,京城城外的民居商铺受到严重破坏,故而宣德帝把善后事宜交给了李云天,让李云天主持战后的恢复。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李云天所主持的重建改变了京城城外原先的格局,如果从高空中居高临下地话就会发现,那些重建的区域已经与北京城连为了一体,成为了北京城外城的一部分,进而扫清了扩建时迁移百姓的烦恼。
尤其是北京城南城外的区域,更是百姓聚集的繁华地带,如果平常的时候扩建城池的话必定会牵涉到与当地住户的纠纷,这绝对是宣德帝不愿意看见的局面。
因此,鞑靼和瓦剌的进犯反而给了李云天一个说服宣德帝扩建北京城的机会,很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明的京师将会越来越繁华,人口也会越来越多,在李云天看来是必要早做打算。
只不过,按照事态的进展,宣德帝应该明年再提及扩建北京城一事,看来是宣德帝的身体已经越来越糟糕,使得他不得不提前谈及此事。
历史上,宣德帝曾经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第一次增建是永乐帝时期。
永乐四年,永乐帝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苑,永乐七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
永乐十四年,永乐帝开始下令营造宫殿,并于永乐十八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和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近两里以修建皇城。
永乐十九年,永乐帝正式迁都北京城,相继在北京成南郊修建了天坛、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帝并不是直接对北京城进行的增建,而是由继位的正统帝来完成的。
宣德十年,宣德帝驾崩,正统元年时继位的正统帝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其主体工程为: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
增建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坚固的城防体系,并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这也使得土木堡之役后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惟有望着北京城徒呼奈何。
之所以说是宣德帝对北京城进行增建,是因为正统帝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很显然朝中的文武大臣们执行的是宣德帝留下来的大明国策,故而虽然北京城的第二次增建发生在正统年间,但世界上应该是宣德帝在世时所留下的一项工程。
土木堡一役后,北京城曾多次面临鞑靼和瓦剌部的侵扰,因此成化十二年朝廷提出了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
嘉靖元年,朝廷在京城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和月坛。
嘉靖二十九年时开始修筑北京城南面前三门外的关厢城,即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可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导致民情汹惧,因此工程不久就停工。
嘉靖三十二年,朝廷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北京城的外郭城,初始规划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
由于这次工期浩大,所以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北京城南面的外城,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区域包括在内。
后来因为大明对外用兵频繁,再加上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发生了一场大火,使得朝廷不得不集中财力物力重建被焚毁的宫殿,因此外城就停止了扩建。
嘉靖四十三年,朝廷增建了外城各城门的瓮城,自此形成了北京城流传后世的格局,其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七外九皇城四”。
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部分构成,其中紫禁城也称之为“宫城”。
紫禁城是皇帝生活的场所,因此四周建有高大的城墙,设有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四座城门。
皇城是拱卫紫禁城并为紫禁城提供各项服务的地方,环绕在紫禁城外而建,闲杂人等禁止入内,有皇家园林、寺庙、库房、作坊以及大量的养殖和服务机构。
与紫禁城、内城和外城不同,皇城没有为防御而建有马道和垛口的城墙,只有一道6米多高的红门拦马墙――萧墙。
萧墙墙身红色顶覆黄琉璃成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墙黄瓦,皇城墙四面设大明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四门,也就是俗称的“皇城四”。
内城是指嘉靖帝扩建北京城南面城池之前的京城,位于京城城墙和皇城城墙之间,百姓大都居住在这个区域,并设有正阳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和安定门九座城门,也就是俗称的“内九”。
嘉靖帝在京城南面修建的城池就是外城,外城的城墙略低于内城城墙,周围设有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七座城门,也就是俗称的“外七”。
在李云天看来,宣德帝此时提到了扩建城墙,很显然是未雨绸缪为身后事做打算,一旦他驾崩那么朝中的政局将受到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左右,要想再扩建北京城可就没有那么容易,届时肯定有大臣跳出来说这样做“劳民伤财”等等。
宣德帝可不想国库里的资金在他驾崩后被朝廷里的官吏想法子贪墨,因此不如用在扩建城池上,同时也这是他在位时的一大政绩。
与此同时,宣德帝此举无疑是帮了柳真一个大忙,只要大明扩建北京城的消息一传出去朝鲜王必定会松一口气,认为大明不会对朝鲜王国感兴趣。
https://www.lingdianksw8.cc/39019/39019292/13813532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