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让大明看看,如何人可胜天!
“王爷,还是让我来吧。”
“不用再劝了,我对这次试车成功有信心,说好了,今天这次试车我亲自来。”
……
方孝孺、蓝玉跟随俞靖从马车下来,就见到,一个巨大的方形钢铁怪兽旁边,一群人围着朱棣在争执。
“俞靖,这是在做什么?”方孝孺不由好奇询问。
俞靖苦笑摊手,解释:“肯定在进行试车,火车机车头已经做出来了,不过之前几次试车都失败了,而且还发生了意外,虽然参与试车的研究人员没有生命危险,但有好几人受伤了,显然,这次王爷决定亲自试车。”
方孝孺、蓝玉对视一眼,丢下俞靖,快步往人群方向走去。
哎!
俞靖看着二人,气的嘴角抽抽。
快步追上去。
“方孝孺、蓝玉拜见王爷!”
身后突然传来的声音,打断朱棣和一群研究人员的争执。
朱棣转身,看到方孝孺、蓝玉时,顿时露出笑容,从众人让开的通道,快步走过去,“方希直!梁国公!稀客,稀客!”
方孝孺、蓝玉默默打量朱棣的神色。
很肯定,燕王对他们的到来很欢迎。
就如俞靖所说,这位燕华之主,大明皇族二代龙子,其实早希望朝廷能派人来了。
方孝孺收敛思绪,看着朱棣一身蓝色帆布工装打扮,笑道:“王爷不务正业,搞起了研究?这要是让一些人知道,恐怕要拍手相庆了。”
哈哈……
朱棣爽朗大笑,指着方孝孺,“你方希直当了大明文官凤首,倒是更加幽默风趣了,你这个协助君王,决定国策的左相,内阁第一人,不会也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吧?”
方孝孺含笑摇头,看着朱棣身后,四四方方的钢铁巨兽。
他当然不会认为,研制轨道火车是不务正业。
作为一个革新派,工业的威力,他早已明白。
经过这么多年历练的方希直。
也早已不是以前,那个满脑子圣贤书,固执的书呆子。
当然,他的这一切变化,与认识眼前这位王爷密不可分。
从他怀着试探的心思,前往土桥村开始,似乎他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
后来,亲眼目睹这位王爷崛起。
尤其是,目睹这位王爷教导出来的学生,取得的成就。
他就更加意识到,单凭过往奉为圭臬的几本圣贤书,做不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方孝孺含笑指着火车机车,笑道:“王爷,我能陪你一起试车吗?”
“还有咱,咱迫不及待想乘坐一下这火车机车了!”蓝玉抢着争取名额。
朱棣笑道:“可以是可以,不过,之前的好几次试车都失败了,而且还出了点事故,你们一个国公,一个宰相,确定要同我一起试车?”
“王爷都不怕,难不成我们还能比王爷更金贵?”方孝孺看着机车,郑重说道:“新事物的出现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我们想要驯服、掌握新事物,就要有冒险的勇气,王爷,对吧?”
朱棣诧异看了眼方孝孺。
‘这方希直真的不一样了。’
暗道一句。
笑道:“对!走,咱们蹬车!”
之前连续三次试车失败,对研究人员的士气打击很大。
并且,蒸汽提供动力的机车倾覆,产生的破坏力太大了。
导致,研究司内部,出现了,要不要继续研究这种破坏力太大机器的言论。
虽然这种言论不多。
而且,他也能理解这种言论出现的原因。
蒸汽机之前,燕华的工业,说白了其实是介于手工业和工业化之间的工业。
并且凭借几千年积累的经验,研究古人留下来的各种机械知识,结合匠人的经验,发展的很迅速,甚至可以说很轻松。
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如同火车机车这种强烈的挫折和失败。
蒸汽机是匠人经验的产物。
但到了轨道火车,已经不是单纯的匠人经验了!
除了蒸汽机,其他方面,涉及的技术虽然小,但繁复重要!
从未有过的失败。
事故受伤。
对一群过往顺风顺水的研究人员,产生了很大冲击。
所以,他必须站出来,亲自试车!
奠定、展现真正的研究者精神!
研究司从事研究的众人,其实,也需要,俞靖他们探险的精神。
朱棣带着方孝孺登上车头。
俞靖,杨六六迅速跟上来。
车头内,还有两个负责添加煤炭的工人,小小的机车车头,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顿时十分拥挤。
蓝玉伸手接过其中一名机车工手中铁锹,“你们下去,加煤这种活,我们能干,杨师傅和俞靖配合王爷操作机车。”
方孝孺也从另一名机车工手中接过铁锹。
朱棣笑笑,在唯一的座位上坐下。
大声道:“添加煤炭,开始为锅炉预热升温!”
“得嘞!”
蓝玉大喊一声,抄起铁锹开始奋力往燃烧的锅炉底部添加煤炭。
方孝孺也跟着干了起来。
杨六六盯着,制作机车过程中,做出来的简易压力表。
说是压力表,其实就是一个自由活塞内,加了一根高强度的弹簧。
另一头,连接一根直通锅炉的蒸汽管道。
当锅炉预热升温,蒸汽涌入自由活塞内后,就会挤压推动高强度弹簧,弹簧顶着活塞另一端,一根标记了刻度的小铁棍,向外推。
这个压力表,甚至连大气压的概念都没有。
只是根据反复试验,当小铁棍的第一个刻度露出自由活塞时,就意味着,机车已经具备启动的动力。
第二个刻度表明,只单纯机车状态下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四十里。
第三刻度……
以此类推。
直到锅炉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刻度。
一旦达到这个刻度,与压力表向连接的释压机括,就会自动被触发。
“王爷,达到启动压力!”杨六六大喊一声,紧张握紧拳头。
“启动制动阀!”朱棣声音响起的同时,手握住面前的铁杆猛地一拉,“鸣笛示警!”
杨六六迅速拧开汽笛阀门。
嘀——
方孝孺、蓝玉同时停下,就听到,车头左前方响起尖锐的汽笛声,紧接着,白气笼罩车头。
嗒嗒嗒……
活塞缓慢往复声,在汽笛声响起时,传来。
身子微微晃动。
他们就感觉,脚下的机车车头十分缓慢的启动了。
二人紧抓着铁锹把,充满紧张,好奇感受着机车启动的奇妙感觉。
“加煤,继续升温!”
朱棣的声音响起,二人才被惊醒,弯腰继续卖力加煤。
俞靖也抄起旁边备用的铁锹,加入其中。
炉内,鼓风机作用下,火苗熊熊燃烧。
随着杨六六拧开燃油阀门,明显经过加工处理,更加清澈的石油喷洒在火焰上。
炉内火浪瞬间向外倒卷……
煤烟味、石油燃烧的味道,充斥狭窄空间时。
嗒嗒嗒……
有节奏的摩擦声、碰撞声更加急促传来。
每个人,都明显感受到,机车的速度加快了很多。
“快快快!”
外面,一群研究人员,冲去拴马桩,解开马,翻身上马,就往研究司外面冲过去。
……
嗒嗒嗒……
嘀——
有节奏的轨道声,汽笛声中,机车车头的速度越来越快。
杨六六让蓝玉三人停止加煤时。
机车已经沿着铁轨,驶出研究司。
蓝玉、方孝孺站在机车内,看着两侧,向后掠去的一座座工厂,一根根冒着黑烟的烟囱。
当看到,后面一群研究人员,骑马狂奔越过他们后。
蓝玉笑道:“这机车的最大速度多快,貌似还比不上战马的速度?”
朱棣此时也无事可做。
起身,盯着赶往终点站试车台的研究人员,“最大时速为每小时四十五里!”
方孝孺眼睛瞬间瞪大,“当初实验蒸汽船时,王爷不是说,最大时速二十多里吗?蒸汽机技术又进步了?”
“怎么可能。”朱棣笑着摇头,“蒸汽机技术没进步,当时,我忽略了水的阻力,这个卧式蒸汽机的型号,没有海军战船的型号大,与试验船使用的型号一样……”
但现在是在路面。
而且在轨道上跑。
阻力相较于海中,小太多了。
“根据我们的测算,这台机车,载重五十吨后,最高速度可以跑每小时二十里左右,可以爬小于三十度的斜坡。”
这样的数据,其实真的很差。
不过,已经具备了实用性。
“这个速度的确不快,但蒸汽机车也有着畜力永远也无法解决的优势,易于伺候,且持续性强,只要煤炭足够,蒸汽机没有坏,就可以一整天一整天的运行下去,反观战马呢?”
即便是最好的战马。
奔袭百里,都要让战马放慢速度休息。
否则,战马就会留下永久性伤害。
当初,他纵横草原时。
为了逃命,一千兄弟,在草原数月时间。
消耗了上万匹,接连抢夺来的战马!
饲养一匹战马的成本多大?
即便是草原游牧民族,饲养最多的其实也是牛羊,也不敢像他们那样,挥霍战马。
蓝玉好奇询问:“王爷,是不是机车车台实验成功,就要在燕华建设轨道火车系统?”
“不可能这么快。”朱棣摇头,解释:“机车实验都未必能成功,即便这次试车成功,还得解决,机车与车厢连接等一系列技术难点。”
“王爷,到转弯处了!”杨六六紧张,甚至带着些颤抖的声音响起,“要不要减速王爷?”
“都找把手抓紧!”朱棣看着前面一个大弧度拐弯,提前骑马赶来的研究人员,也都骑马站在远处,紧张盯着。
朱棣摇头:“不用,就以最大速度实验,我相信,这次肯定能成功!”
之前的试车,就屡屡在转弯上发生事故失败。
嗞——
尖锐的摩擦声响起。
蓝玉、方孝孺第一时间感觉到,身体向轨道内侧倾斜。
他们无法看到,车底,车轮和轨道摩擦,喷溅的火花。
这个拐弯处其实并不算大。
完成拐弯,其实也只用十几秒时间罢了。
可尖锐的摩擦声中,无论是机车内的朱棣等人,还是外面坐于马背上的研究人员,全都仿佛度日如年。
“成了!”
“成了!通过了!咱们成了!”
……
当目睹机车没有倾覆,车轮没有脱轨顺利通过时。
外面的研究人员顿时激动大喊大叫,拼命催马追赶机车。
“王爷,咱们成了!成了!”
朱棣含笑站在门口,冲骑马大喊的研究人员笑着招手,暗暗松了口气。
为了解决机车脱轨、先后对车轮进行改进。
明确了车轮外径小于内径。
并且还在车轮内圈设置了一圈凸起的轮缘。
为了解决拐弯问题,反复实验,最终找到了,外轨道超高与转弯半径之间的一般关系。
他虽然知道这些技术理念。
但具体的关系,他并不知道。
如何正确施工也不清楚。
所有的一切,都要研究人员一点点实验。
……
蓝玉、方孝孺看着外面,伴随着机车狂奔大喊的研究人员。
高兴之余,充满了感慨。
燕华……
每一次来,总能给人惊喜、震惊!
“王爷,减速指示牌。”某刻,当前面出现减速指示牌时,杨六六提醒。
朱棣吩咐:“开始释压!”
杨六六转动阀门。
嗤!
机车后方,释压管道喷出浓浓白雾。
机车明显开始减速。
朱棣坐回位置上,在蓝玉方孝孺注视中,双手握住车轮刹车杆,猛地用力向后拉动。
嗞!
摩擦产生的尖锐声,更加刺耳响起。
机车缓缓停下来。
……
蓝玉、方孝孺跟着朱棣下车后,顾不上,双脚轻飘飘的感觉,便迫不及待围着机车转圈打量。
……
当天中午。
朱棣宴请方孝孺、蓝玉。
方孝孺直言大明朝廷求援。
同时,蓝玉也将朱元璋灭陈那番话,转达朱棣。
午后。
战前动员有些紧急事情,需要朱棣处理。
蓝玉、方孝孺在周潮陪同下,来到他的生物研究场。
马车驶入一片用铁丝网围住的杏树林。
杏儿正成熟。
一只只鸡在树林下,啄食嬉戏。
周潮带着蓝玉、方孝孺下车后,介绍道:“方叔,这里有五千只鸡,不过,今天午间吃饭时,根据你们介绍朝廷农村养殖情况,我认为不需要从我们燕华转运鸡回去,只要带上红粉椋鸟,几种蝗虫的天敌鸟类就行。”
“迅速大规模筹集大量的鸡,是为了迅速遏制当下愈演愈烈的蝗灾。”
“而几种蝗虫的天敌鸟类,是为了以后长远考量,引入蝗虫的天敌,让这些鸟类,在蒙汉示范区内繁衍生存,往后,有这些鸟类存在,就能遏制蝗灾,用食物链的方式,防范蝗灾,把蝗灾扼杀在萌芽中。”
……
方孝孺二人认真听着,不时提出疑问:“小周潮,这些鸟类是杂食动物吧,会不会泛滥,将来对庄稼造成危害?”
周潮笑着挠头,“不会,鸟类也有天敌,尤其是椋鸟,他们喜欢在石头缝、石头堆进行筑巢,草原上的野猫、黄鼠狼、老鹰都是他们的天敌,经过我们反复研究,只要引入的物种,在原有的生物链环境中,存在天敌,这条食物链在短暂波动后,很快就会恢复平衡。”
“野猫、黄鼠狼因为椋鸟出现,繁衍速度会短暂加快,但很快,他们的天敌,狼、老鹰这些也会增加,最终,新的食物链很快又会恢复平衡!”
“而新的生态系统中,因为出现了椋鸟等蝗虫天敌的鸟类,这个生态系统,往后就很难再出现,蝗灾泛滥的情况,除非,人为破坏了生态链的平衡,比如,人们不加节制的猎杀食物链顶端的老鹰、狼等动物,让下层食物链失去制约……”
……
“其实,这食物链相互制约的道理,就和我师傅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一样,一个好的生态,一定是百姓、商人、官员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哈哈……
蓝玉大笑指着周潮,“好小子,把你师傅的两个理念、两个主张,比作畜生们的食物链,我可要向你师傅告状!”
周潮灿烂笑道:“我师傅才不会介意,而且,我师傅都经常说,人本质也是动物,只是高级的动物罢了,我很赞同师傅这个观点,因为从我们生物研究中,食物链的角度,人的确是食物链最顶端的,而我们人,对生物链的破坏也是最大的。”
“其实,蝗灾产生,除了气候原因导致,主要就是人活动导致的,蒙汉示范区以前是传统的游牧区,但在示范区建立后,农耕活动开始加剧,破坏了原有的草原生态,同时,农耕又为蝗虫繁殖提供了大量养分。”
方孝孺、蓝玉认真听着。
方孝孺好奇询问:“小周潮,通过你们的研究,认为蝗灾这类食物链灾害,主要是由人活动,破坏食物链引起的?”
“对!”周潮点头。
蓝玉追问:“那怎么防治,总不能,咱们人就不要活动了吧?可太活跃活动,又会导致灾祸,灾祸又会饿死很多人。”
周潮挠了挠头,苦笑摊手:“其实,这就是食物链,人在自然灾祸下饿死、病死,其实本身就是一种食物链的再平衡,按照我们生物研究,食物链自动调节理念的话,这种情况,的确不应该人为干预。”
“但咱们是人,是高级动物,总要自救,不能被动接受食物链的自我调整和再平衡。”
方孝孺伸手摘了一颗,黄了的杏子,擦拭同时,笑问:“那我们该如何自救呢?”
“其实也很简单,首先了解、掌握食物链规则,培养一批精于生物的人员,掌握某一地的食物链,做到对食物链的监测,比如,较为准确掌握,当地食物链中,各级生物的增长下降趋势,根据食物链变化,要么调整人的活动,要么,引入新的物种,抢先在食物链某个环节失衡前,引入某种生物,人为干预当地食物链的平衡,就好像,我要给蒙汉示范区引入椋鸟。”
……
“随着望远镜这些技术工具的普及,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对一个地区的食物链情况进行大体监测,其实并不难。”
“我们生物实验团队,现在就承担,为燕华监测各地食物链变化的任务。”
方孝孺、蓝玉相视苦笑。
看吧。
当初,周潮玩动物标本时,燕王支持,多少人在背后笑话这对师生。
可现在再来看。
才发现,玩动植物标本的小周潮,如今已经成为燕藩农业生产稳定的中流砥柱!
可朝廷那边的读书人,有多少人愿意做这种被称之为杂术的事情?
蓝玉摇了摇头,拍了拍周潮肩膀,“怕是,用不了多久,你师傅就要给你著书立说,封爵了吧?”
“我们团队的研究,还只是掌握了一点皮毛,我还没有去世界各地,考察生物的多样性,掌握生物的多样性,远没到著书立说的地步……”
嘶!
周潮内向挠头谦虚时。
方孝孺倒吸凉气,忙把送到嘴里的杏子吐到手心,“这杏子的皮怎么这么薄?这么苦,怎么种这种没有食用价值的杏树?”
周潮抬手摘了一颗,捏开,取出杏核,解释:“方叔,这种杏儿主要食用里面的杏仁,和咱们传统的杏儿不一样,这种变异的杏儿,果肉很少,并且酸涩难吃,但杏仁有一股甘甜,在我们生物研究中,把这种变异称为性状突变。”
“选择这种性状突变的种子,进行一代代选择性种植,就能得到性状稳定的种子。”
……
“这是未来的一种副食品,师傅说了,在农业科技很难再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产量很长时间,不可能发生质的突变时,要充分发展各类副食,充裕的副食,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能有效代替主粮,减小对主粮的消耗。”
“如果百姓每天能吃到两把这样甘甜的杏仁,试想一下,每天可以少吃多少粮食?”
方孝孺、蓝玉久久无语。
朱老四这番言论,其实在福建时就已经有了。
所以,朱老四主政福建时,把属于朝廷的山林划拨给农民。
百姓在山林中种植柿子树、枣树、可以作为牲畜精饲料的橡子树等等。
但大明境内,一个个乡土村社,真正能贯彻执行朱老四这套政策的。
其实也只有福建,以及少数革新派控制的县府州域。
反观朱老四呢?
燕华不但贯彻执行这一套政策。
百姓的日常餐饮更加丰富不说,还节省出大量粮食,让百姓赚取更多的钱。
这也就罢了。
还开发培育各种可作为副食,不占用耕地的作物。
很明显。
小周潮这个以往被很多人笑话的生物研究团队,在这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别忘了。
朱老四还有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农科司!
蓝玉突然揽住周潮肩膀,“小周潮,这回跟我们回去,你要好好表现,狂一点也没事,我蓝玉给你撑腰,让咱们中原那些腐朽之辈,好好看看,你是如何人可胜天!”
大明,就是缺少冲击!
这次治理蝗灾,就是一次机会!
https://www.lingdianksw8.cc/40804/40804187/6830838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