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朱棣徐妙云 > 第三百八十七章:朱元璋摊牌:老四,愿不愿回来!

第三百八十七章:朱元璋摊牌:老四,愿不愿回来!


马车内,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排排,直径四五米的圆形水泥盖子,仿佛深埋在地下的列兵,排列坐落在燕京郊区的平原。

每一个圆形水泥盖子上,都连接着一根手臂粗细,刷了黑漆的铁管。

无数根铁管,整齐有序,最终汇聚到一根,足有一人大腿粗细的粗壮黑色铁管内。

在这片显露着工业峥嵘的巨大阔地建筑四周,种植着一排排香樟树。

没有闻到想象中,令人恶臭的屎尿味。

倒是香樟树,提神醒脑,驱虫、除臭的独特味道,短短片刻,顺着车窗玻璃的缝隙弥漫进来。

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正在其间忙碌着。

每一个工人,嘴上还带着一层口罩。

这种被称之为口罩的东西,在场的众人,都已经知道了。

燕藩军中救护队,就经常佩戴。

朝廷整编军队时,在全面引进燕藩军救护队制度的时候,也引进了口罩。

这种口罩是用两层棉布中间,夹数层纺纱制成的。

“燕藩不光百姓穿帆布制作的衣服,瞧瞧,就连这群玩屎尿的卑贱群体,穿的也是帆布制作的衣服,而咱们大明那些无知女人,竟然把帆布当成了高级布料……

吕本看着远处忙碌的工人,冷嘲。

胡惟庸唇角狠狠抽抽。

燕藩的帆布,的确被一群,偷偷学习燕藩新式穿着的金陵城贵妇,炒成高级布料了。

价格十分昂贵。

其实,朱四郎都说了,这种布料因为使用了廉价的麻,棉麻混纺,成本其实十分便宜。

比最早出现在福建的丝绵混纺更加便宜。

制作工艺,想来也不难。

不过,金陵的贵妇,对于推动大明自产帆布没有兴趣。

在他们这些权贵眼中,若是大明自产廉价的帆布,那些泥腿子百姓,穿的和他们一样,还怎么彰显身份地位。

而且,他可以肯定,即便大明能自产。

恐怕,大明的贵妇们,也依旧会追捧燕藩帆布。

甭管愿不愿意承认。

随着新式马车、钟表、自行车、手摇缝纫机……

这些东西传入大明,凡是贴上燕藩标签的东西,即便大明拥有,仿佛都比大明的更高贵。

就好像燕藩土桥村援建太孙妃的那个自行车厂。

据他所知。

即便这个自行车厂,很快就能产出大明自产自行车。

但类似他们这种家庭的孩子,都更想买一辆,价格更贵的燕藩自行车。

其实,这也是他们害怕的地方。

燕藩这股妖风邪气,正在不受控制的影响着大明每个人的心理!

最终,若是有一天,当大明的所有人,认为燕藩所有的东西,都是更好,更优秀的。

他们这群人,还怎么对付朱四郎?

……

朱元璋好一会儿才回神,“走,带爹去看看。”

话中,推开车门走了下去。

朱元璋一动,被眼前,工业所展示的单调、秩序、宏大峥嵘所震惊的众人,纷纷跟着下车。

朱棣带着众人往前走。

来到第一排,十个直径五米的圆形水泥盖子前时,众人才发现,巨大的盖子上,还有一个小盖子。

朱棣指着介绍道:“父皇,这就是沼气池,城内的各种生活污水,以及人、牲畜粪便,会通过城内的厕所、粪便收集区,通过水流冲刷到这里。”

燕京有七十万人口。

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一千个这样,直径五米,深八米的圆形沼气池,循环处理。

“沼气是沤制肥料产生的一种气体,这里的工人,日常工作就是将收集的稻草秸秆,利用畜力闸刀铡碎后,将生活污秽物,根据循环规律,排入沼气池中,几乎十几天就能产生沼气……”

……

朱棣边将变往前走。

朱元璋一边认真听着,一边数着目视能够看到的工人。

光他看到的,就至少有一千多人!

“利润如何?”某刻,朱元璋询问。

朱棣看了眼跟在身边的雄英和采绿,“这座沼气厂,是两年前建造的,沼气工厂建设投入、铺设输气管道,安装路灯……总之,整个燕京的照明系统投入,都由沼气工厂来负责。”

“我们燕藩政权占股百分之三十,工人及沼气工厂工会持股百分之七十。”

“当时建设这个工程,投入花了二十万两银子。”

当时,恰好处于迁民、以及转运蒙古俘虏的高峰期。

他们一时间,无法安排,短时间,抵达的庞大人口。

倒不是没有土地。

是当时,移民村的建设,远远落后于迁民的速度。

总不能,把这些迁徙来燕京的百姓,全都不管不顾,划拉一片地方,扔下,让百姓自己开荒、建房子吧?

这是不负责任的。

无论是蒙古俘虏,还是从中原迁徙来的百姓。

人生地不熟,且没有学会社会化带来的秩序和纪律。

在吕宋这种,极容易得疟疾的地方,不管不顾,必然造成大量的死亡。

所以,只能把迁民进行半军事化管理。

用以工代赈的方式。

一边组织派遣一部分壮劳力,去垦荒,建设完善的移民村。

剩下的人口,就用来建设燕京的基础工程。

道路、工业区、沼气工厂等等。

在建设过程中,也锻炼出一批产业工人,很多原本想要种地的百姓,也决定留在燕京当工人。

同时,当这些迁民,排队分流安排时,每家每户都在以工代赈期间,挣到了一笔钱。

这笔钱,也让这些迁徙到吕宋时,几乎一穷二白的百姓,有了重新开始的本钱。

这笔钱,最终又转化为,购买农具、牲口、锅碗瓢盆厨具的开支。

促进了燕藩的工业商贸。

当然,在建设燕京的那几年。

赤字率也很高。

几乎年年都得和沈至这些工厂主、商人进行数额庞大的拆借。

财部下面的经济研究司。

由此还提出了一个论述:一定有效(用于基础民生建设、非享受挥霍的)赤字率,有助于经济发展。

还提出了,赤字财政的概念。

赤字率、赤字财政这些名词,是他命名的。

但这些概念,他可没有参与。

都是蒋进忠率领经济研究司那帮人,根据燕藩实践的结果,捣鼓出来的。

现在,这群人,正在研究在使用金银币种的环境中,赤字率最大承受上限是多少。

以及,赤字率处于什么位置时,对经济发展最有益。

对于他们的研究。

他十分支持。

经济研究司的重要性,更是等同于技术研究司!

这个时代,中原关于经济的研究,其实和科技、农业一样,都领先于世界。

著名的《盐铁论》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安石变法,其实也是经济改革。

但中原原有的经济研究成果,很大程度是基于小农经济的。

不适应,燕藩这种,工业、商业比重不断增加的经济体。

如果工业发展上去了。

但对于工业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工业为基础,政权施行经济政策的营运规律没有随着进步发展。

将来一定会出事。

他现在很有信心。

从这个历史岔路口开始。

华夏不光在科技文化上,持续领先世界。

关于经济、金融,也一定会持续领先世界。

“在建成的两年中,我们在给工人发薪酬的同时,也预计,在今年年底就能还清最开始的全部投资成本,明年开始,就进入盈利期了,而这样一个,服务燕京七十万人口的工厂,就总计养活了一千五百人,让一千五百人,过上了,年收入最少十两银子的日子。”

“虽说,从事这个行业有些磕碜,但薪酬以及分红,其实比工厂一个普通工人还高,所以,在燕京,有很多人,想来沼气工厂工作。”

“往后,燕藩朝廷这边,将会逐步退出对工厂的管理权,把工厂交给工会管理,我们只保留一定股份,收取一定分红同时,起到监督作用。”

……

“四叔,光卖沤制的肥料,就这么赚钱?”雄英插口询问。

众人纷纷看着朱棣。

这盈利,的确让他们惊讶。

投资二十万白银。

两年收回成本。

不说期间维护成本,工人薪酬所产生的成本。

光回收成本,就意味着,每年贩卖沤制的肥料,就能卖十万两银子?!

朱棣见众人满脸惊讶、不信,就知道他们想什么了,看向雄英和采绿,笑问:“你们知道,咱们金陵城有多少三教九流帮派,控制收集夜香这门看似磕碜的生意吗?”

“又有多少生活困顿的百姓,负责收集夜香?夜香这个产业链,养活了多少人?”

夜香虽然磕碜。

但就是这么一个很卑微的事情,却养活了很多人。

像金陵那种,人口数百万的大城。

夜香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其实十分庞大。

只是因为这件事磕碜,在场众人,全都没有真正了解过。

而那些三教九流的帮派,则闷声发财。

他虽然没调查过。

但也十分肯定,金陵城控制夜香产业链的帮派首领,每年至少从这条产业链,能弄数千,乃至上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金陵城这样的帮派,没有一百个,也有二三十个!

“就以燕京的沼气工厂举例吧,每个沼气池,每隔一个月,就要清理。一个沼气池,每个月,可以生产三千袋肥力很大的沤制肥,而这个工厂有一千个沼气池。”

“年产肥料,两百多万袋,如果百姓自己赶车来沼气工厂购买,一袋售价只需一文钱……”

“一亩地,只要花五文钱,使用五袋沤制肥料,根据我们的统计,就能实现增产百分之二十。”

……

临近中午。

天气变得越发炎热时。

朱棣带着众人离开。

车队驶离沼气工厂时,一百多辆平板大牛车,与车队擦肩而过,驶向沼气工厂。

“王东家,又来拉肥料了?”

“是啊,王村长这是来给你们村买肥料?费这个劲儿干什么,我给你们送到村子里多方便。”

“哈哈,王东家,俺们村刚刚成立一年,还很穷,能省点是点,等俺们村富裕了,俺就和王东家买,就不用为了省一文钱,走五十多里路了。”

……

车内众人,听着议论声,若有所思。

朱元璋一直注视着,牛车走远,进入工厂,消失在视线中,才转头,看向朱棣,“还有从事这个生意的?”

朱棣笑着点点头,“不但有,而且有很多,在工厂购买,自带麻袋,一袋子一文钱,如果贩卖到方圆百里的村子里,至少一袋子卖一文五分钱,甚至两文钱,一些乡土村社,农闲的时候,就集中本村,或者邻村的马车,一起合伙来工厂拉肥料,百里以外,有些商人,直接雇船进行转运。”

“百姓自己不沤制吗?”马秀英好奇询问:“娘记得,你当初在土桥村时,就带着乡亲们,自行沤制肥料。”

朱棣点头,“燕藩这边的农村,也自己沤制,不过一个村子里,沤制的肥料少,无法满足他们所有的耕地,如果单纯用农作物秸秆沤制,肥效也不如沼气工厂沤制的肥料,再加上,即便购买,一亩地增加的成本,也才十文钱,相比增产两成,这点成本很少,所以几乎所有的乡土村社,都愿意购买一些,作为补充。”

朱元璋轻轻揉捏拍打膝盖,看着朱棣,感慨道:“这些年,你们燕藩的大米,价格十分低廉的输入中原,爹还以为,这只是因为你们地广人稀,每个人拥有的土地更多,产出多,而消耗少,导致价格低廉。”

现在看来,并不单纯如此。

沤制肥料,成规模的大量使用,产生的效果也十分大。

这个工厂,与其说是个照明工厂,还不如说是肥料工厂。

“父皇,其实,我这边,能够如此成规模的建设这样一个工厂,也就燕京一地。”

其他地方。

名义上的县府。

其实也没有聚集数万人口的大城池。

说是县府,可一个县府人口最多也就一万出头。

大量的人口,都分部在县府所在区域的农村内。

“咱们大明,即便是一个下县,最少也有一万五千人口,人口集中度,达到这个数量级,根据我们经济研究司的研究,投资一个沼气工厂,五年之内就能收回成本,而一个十万人口的城池,建设沼气工厂,三年就能收回成本。”

“如果沼气工厂能搞雇工身股制,完全可以把十万级别一下城池的沼气工厂,放开,准许私人承建运营。”

“这类工厂内,完全可以安排一些,城池内,生活十分贫穷的百姓从事工作,首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

“其次,咱们大明的城池,夜间就能被照明,夜间经济产生的经济效应,也十分大,对朝廷而言,可以促进商税增加,对普通百姓而言,财富在夜间经济中流通,无论如何,他们手中也能得到一部分钱。”

“最后,对农民而言,大量的沼气工厂,就是肥料工厂,一桶夜香、生活垃圾,经过混合秸秆进行沤制,肥效不减的情况,都可以产生二十桶肥料,肥料的数量,翻了二十倍,规模化、集中化产生的沤制肥料,加上农村自行沤制的肥料,不说完全满足农耕用肥。”

“满足大明境内百分之三十的农田,这部分农田增产两成,可以多养活多少人?”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好处,在肥料运输中,要么使用麻袋,要么使用铁箍的大木桶,就说麻袋吧,咱们中原,最早用麻编织衣服,随着丝绸、棉布的出现,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减小,这在经济运行中,其实是一种浪费。

麻种植对土地,对人力的要求不高,即便是山林坡地都能种植,也不用太耗人力,去锄草、浇水、施肥。

我们财部下面的研究司跟踪调查了燕藩的麻产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一百万个麻袋编织,运用,整条产业链,从百姓在山林坡地种麻、农村妇女编织麻袋、到售卖使用,一百万个麻袋,就可以产生一百万白银的经济效益!”

“百姓能从中得到受益,而我们燕藩政权,能从这条产业链中,每一百万个麻袋,收取十万两税银!另外九十万两白银,在产业链流通中,流向了百姓和商人。”

“这么多?”朱元璋瞪大眼睛。

朱棣、徐妙云莞尔一笑。

朱棣十分认真点头。

朱元璋沉默。

思考着。

其实,有些话老四没说。

但从老四,提及准许十万以下人口的城池,私人搞雇工身股制沼气工厂。

他就知道,老四在暗示什么。

许久后。

马车已经驶入燕京大道。

朱元璋看着街面上的人流,回神,扭头看向朱棣,“老四,你是想对爹说,通过控制准入政策,通过沼气工厂,在大明境内,建立一批雇工身股制示范工程,让雇工身股制这个模式,通过沼气工程,为城池内生活的百姓先行了解,其次,让爹为雄英将来革新,率先破局对吧?”

其实雇工身股制,除了金陵、北平、福建这些老四曾经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

其他绝大多数的城池内百姓,并不了解。

这是因为,很多仇视雇工身股制的人,刻意限制消息传播造成的。

毕竟,大明的消息传播,很大程度,掌握在士绅、商贾和官员手中。

“嗯。”朱棣轻嗯一声,“以父皇的威望,父皇来破局,没人敢阻拦,若是有人敢阻拦,父皇倒是可以顺势,替雄英杀一批顽固分子。”

“通过控制准入政策,建立一批私人承办的雇工身股制沼气工厂,也能培养一批支持雇工身股制的商人,这群人,只要敢冒险,搞雇工身股制,必定会有一部分人认同,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被保守派仇视,只能倒向革新,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表面搞雇工身股制,可其实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比如,咱们那位胡大人。”

“但无论如何,扶持这样一批人,就等于为雄英革新,完成了最艰难的破局,”

“另外,一旦整个大明,建设这样一批沼气工厂,对于铁的需求量,将极大增加,不说别的,哪怕只在直隶搞,金陵工业区的冶铁也能完全盘活,至于技术,完全不是问题,铸造大型薄铁管的工艺、以及玻璃烧制工艺,孩儿可以援建。”

朱元璋微微瞪眼,笑问:“你就不怕,援建玻璃制作工艺后,对你燕藩玻璃烧制工厂,产生竞争挤压?”

这是很有可能的。

朱棣笑了,“不怕,如果通过控制玻璃烧制技术的准入政策,再扶持一批雇工身股制工厂,孩儿只会高兴。”

首先,大明的革新局面,会越来越好。

同时,充分竞争,也有利于燕藩这边进行产业升级。

现在烧个玻璃,吹个玻璃杯、吹个玻璃灯罩。

说实话,这种产业太低级了。

反正他是瞧不上。

最高级的,就是磨个望远镜镜片。

他希望,通过充分竞争,燕藩的玻璃行业,大范围往望远镜镜片这方面发展。

其次,大明百姓手中的钱多了。

也能购买燕藩的缝纫机、新式马车、自行车这些产业技术更高级的商品。

所以,其实一点儿也不吃亏。

“老四,你愿不愿回来继承爹的皇位!”朱元璋突然开口,眼睛紧盯着朱棣。

老四这番话。

让他更加明白。

在胸襟方面,其实标儿差老四太多了。

说实话,他不清楚,他死后,标儿会如何对待老二、老三这些分封的藩王。

但通过老四刚才,技术援建这番话,他很清楚。

如果换做老四做他的继承人。

老四一定会按照当初劝谏他那般,用大明的人力物力,扶持老二他们走出大明,在外面开创一番事业。

如成吉思汗的子孙一样。

如蒙古人的忽里台大会一样!

这个问题,的确是冲动问出来的,但绝不是试探老四。

只要老四点点头。

他回去后,就会毫不犹豫去劝说标儿放弃储君之位。

马秀英瞬间愣怔。

看着朱元璋的眼睛,夫妻一辈子,她清楚,重八是来真的。

视线看向,同样愣怔的朱棣、徐妙云……


  https://www.lingdianksw8.cc/40804/40804187/6830840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