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87章:你心中有个圣人

第487章:你心中有个圣人


  王阳明在华容县待了半个月,期间一直讲学,还有就是与刘大夏论道。

  一番思想上的交流,让二人都受益匪浅,对各自要做的事,也更加了解,也达成某种默契。

  他们对悟出的名教问题,心照不宣的选择缄口,都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反倒是希望用“中学为体,黥学为用”这个药方,来将名教的病症给医治好。

  无论是刘大夏还是王阳明,抑或是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先贤,他们都发现儒教存在的问题,却同样没有办法和魄力,去将其斩断!

  因为重建一个学问体系太难,尤其是这个学问体系,乃是治国、治世、治民的学问。

  从春秋时期起,孔子便提出修身治国平天下,自汉代独尊儒术,儒教便是融合百家。

  外儒内法和郡县制,便是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根基,也是从汉代开始,三代之治成为天下儒生的共同追求。

  而隋唐的科举制,更是将这个体系,推向极致的稳固,也让文人士大夫阶层,同权贵开始分庭抗礼。

  直到宋代重文抑武后,儒家士大夫夺得道统,与代表帝王世俗权力的政统二元对立。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名教的地位稳固如初,名教推行的三纲五常、圣贤之道,依旧是道统的最高解释权。

  名教与士大夫,早已经共成一体,同整个朝廷也共生,与天下万民,同样是割舍不断!

  这个体系庞大、复杂、深厚,让王阳明和刘大夏,都只得在其中修修补补。

  历史上,明末就出现一股离经叛道,抨击儒学的思潮,这都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若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明末之后,儒教应当进入自我完善,补齐一部分缺陷。

  然而天不佑华夏,清朝存在的更深矛盾,使得儒学摇身一变,重新被立起来,充当平衡朝政的工具。

  而且清承明制,在获得技术和明朝经验的前提下,又重新修修补补一遍,加上愚民政策和更深的思想禁锢,使得儒教在清末,同样尾大不掉。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刘大夏和王阳明,不敢去想象,引入一套全新体系来取缔儒教道统的后果。

  这与他们毕生的观念、信念完全相悖,他们再怎么看到问题,也只能继续为名教这间房子,重新粉饰一遍!

  …………

  王阳明再度启程,这次他特意坐的四海船帮的船只。

  刘大夏的四海船帮确实办的不错,他这一套管理经营的法子,来自于南直隶的商贾。

  他又创造性的借鉴黥人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利用长江水系和湘江水系,用漕船对两岸的粮食进行收购。

  在此过程中,他又拉拢同刘家有旧的缙绅地主,直接签订五年时间的粮食购置契约。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湖广本地的小粮商,都多数被刘大夏这种缙绅大家给弄得没有活路。

  大的粮商则索性同刘大夏合流,准备一道做京师的生意,利用海贸来把生意做的更大。

  王阳明主仆三人坐的平底船上,就装满了收购而来的粮食,还有一些农户家纺的纱。

  走湘江过洞庭湖,再经长江,速度也远快于走官道。

  不到三天,王阳明就在九江府德化县上了岸。

  他准备前往官驿确认行程,同时又准备在德化县学,烧起在江西传道的第一把火!

  只是刚走到县外,他就被沿河的一排木房子给吸引。

  这排木房子方方正正,沿河占据一块地,外边还有几架大水车。

  王阳明觉得奇怪,却看见外边来来往往,有不少马车停靠,这些马车看上去,也是正儿八经的“东秦马车”!

  他好奇的走上前,叫住一个穿着束身麻衣的妇人问:“这里可是纺织作坊?这些房子为何修的如此怪异,还有这些水车是干嘛的?”

  那妇人一笑说:“这里是纺纱厂,知县大人差人办的,专为我们这些节妇所设。弄出来的麻纱,也专门有宁波商贾来收。这大水车也是用来纺纱的,说是知县大人,翻阅宋代古籍,遍访工匠造出来的!”

  王阳明笑着拱了拱手说:“看来这位知县,真是一个好官!”

  “可不是!董大人可是真正的青天,没有他,不知多少百姓的会没了生计!”

  妇人说完后,就端着一个木盆走进厂房,只见大门处,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德化县合作纺纱厂”。

  王阳明望着这些忙活的百姓,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一阵欣慰,一位官做一件实事,就能让这些多百姓受益。

  看来学问必须经世致用,不能经世致用的学问,与百姓何干?

  ……

  翌日,德化县学。

  王阳明通报之后,在县学中开始讲课。

  可惜县学早已经废弛,此刻县学中,只有秀才、童生不到三十来人。

  他们得知王守仁的大名后,都倍感荣幸。

  单单一个神童之名,就早已让王阳明闻名江南,更别说王家同南昌的诸家乃是世交。

  王阳明对讲解心学,也早已经驾轻就熟,开篇同样讲的大学,将“新”和“亲”之说抛出,进而引出对朱子理学缺陷,巧妙的对道统进行“再议”。

  在做的学子一个个都是有些呆滞,他们之前未曾听过心学,此刻听来不由心头大骇。

  不少人怀疑,也有一部分似在沉思,少数人则是隐隐激动。

  王阳明不急不慢,将各种道理论据一一说来,最终将话题,引向“人人皆可为尧舜”。

  当致良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被他提出,并运用进八目三纲中时,在座学子终于露出惊艳之感。

  一些人不愿再听,想要坚守程朱理学,便是告罪后退下,但大多数人都正襟危坐,准备听王阳明重理八目三纲。

  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来解这八目,重新理出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济世救民这几条。

  又将从颜政哲学中学到的认识论,用儒教的话术阐述一遍,得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践行,行的结果,验证知的成果,行的过程中又加深知,故而学无止境、行同样无止境。

  这同另一个时空的不同,就在于王阳明吸收认识论,将认知和实践,视作是相辅相成的对子,而不是像另一个时空那样,认为行是知的结束。

  在座学子无不惊艳,觉得王阳明这套说法,确实比理学更加的有道理。

  更重要的是,比起理学似乎更加的讨人喜欢,单单是一个“人人皆可为尧舜”,就能让不少读书人奉为信条。

  王阳明自信从容,阐述完大纲后,便扫视在座学子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学子们都不由一笑。

  他又看着一位穿着寒酸的学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这名学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该学生一脸激动,笑着接受。

  王阳明再度扫视在座学子,朗声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解释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经世致用,同样是为了致良知,良知不践行,不为良知!道德文章做的再多,于国于民于己又有何益?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不能致用,不为学!知不能行,不为圣贤!人人皆可为尧舜,行尧舜事,亲民作新民…………”

  众学子纷纷拊掌附和。

  两日后,来听王阳明讲课的学子,已经增多到二百余人,几乎整个德化县的读书人都赶了过来。

  王阳明也不含糊,开始详述致良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甚至还将《实践论》变相的用儒教道理牵强附会出来。

  “经世致用,求真求实,不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不发空言,凡事见诸实效。宋之理学日益空虚衰败,大明时局如此,惟有躬行圣贤之道,发扬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求务实、革弊、求真、济世。世局方有可为…………”

  “讲得好!”突然,台下一人猛的站了起来,满脸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王阳明微笑着望了他一眼,觉得此人倒是生的一身正气。

  “阳明先生有礼了,吾乃本地知县董岳,董任毅!”

  “久仰!”王阳明回礼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天下事坏就坏在空谈者众,实干者缺缺!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阳明先生横空出世,鞭辟入里,这世间学问,怕是都将黯然失色!”

  “过誉了!”王阳明淡笑道。

  “非也!”董岳朗声道:“为官数载,本官大道理不懂,眼睛却始终在这一县之地上,事难办,却必须有人来办!阳明先生的经世致用、求真求实,这一番话真说进了本官心里。本官恨不得挂印而去,随着先生钻研学问!”

  王明阳淡淡一笑,打趣道:“如此一来,德化县的百姓,还不得恨死我王守仁?”

  …………

  …………


  https://www.lingdianksw8.cc/42474/42474571/73274833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