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60 面试准博士生 下(求订阅)

460 面试准博士生 下(求订阅)


  许秋跟随魏兴思前往218,然后看到了站在门口等待的面试者。

  对方是个男生,身高大约175的样子,有些威猛雄壮的样子,估摸着体重应该在170斤往上。

  倒也不错,现在许秋手下是四个妹子,有些体力活的话,不太好让她们去干,而男生的话,就没有太过顾忌。

  其实,一般课题组的导师相对也更喜欢招男生一些,既好用,又不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麻烦事也少。

  比如,女生来了生理期,可以光明正大的请假,说自己身体不舒服。

  导师批不批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但是她们可以用这个理由。

  男生的话,如果说“我来大姨夫了,想请假一天”,看导师会不会把头给你锤爆。

  至于魏兴思课题组为什么在前期招了这么多妹子,只是因为单纯的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许秋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在他来之前,田晴、陈婉清、吴菲菲她们就已经进组了。

  魏兴思很是热情的把面试者招呼到办公室内,指了指旁边的会客沙发,说道:“范文堂是吧,坐下来我们聊一聊。”

  说完,魏老师又拍了拍许秋的肩膀,介绍道:“这位是我们课题组的许秋,主要做有机光伏方向,范文堂你要是过来的话,主要也是做这个方向,所以就先让你们认识一下。”

  “魏老师好,许秋……师兄好。”范文堂依言在沙发上坐了下去,不过略显拘谨,只坐了半个屁股。

  其实,范文堂刚一看到许秋,没等魏兴思介绍,就已经认出了许秋的身份。

  因为他在来之前做了很多功课,包括了解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向,还看了看组里的研究成果。

  当时,范文堂发现魏兴思组里最新发表的《自然·能源》、《焦耳》等高档次的文章,第一作者全部都是“Qu  Xu”,下面一排AM、JACS、NC级别的文章,也总能看到“Qu  Xu”出现在一作或者二作的位置上。

  于是,他就翻了翻课题组网站主要成员一栏,对照汉语拼音,找到了“Qu  Xu”对应的中文名字“许秋”,以及许秋本人的照片。

  范文堂看到照片的时候,感觉许秋非常的年轻,有点像是刚毕业或者没毕业的大学生,他还以为这照片是P图P出来的,或者用美颜相机拍出来的。

  毕竟,能做出这么多高质量工作的,多半是组里的高年级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年龄通常都25+,甚至接近30了,而照片上的人,看着就只像是20岁左右的样子。

  对于女生来说,20岁、25岁和30岁,在化过妆后不一定能够分辨的出来,但对于男生来说,相隔5岁,很容易就能够从面貌上分辨出来。

  尤其是搞科研的,几乎没有会化妆的男生。

  其实,别说是男生了,科研圈里的女生,平常基本也都是素面朝天的,最多简单画个淡妆,贴个双眼皮贴之类的。

  没办法,正经做科研的,都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考虑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而且,一进实验室,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不管多么精致的妆容,也都花了。

  另一方面,网站上挂着的课题组成员简历中,许秋那里没有写明是直博生,而是只标注出博士生的身份,这也误导了范文堂,让范文堂推断许秋多半是高年级的博士生。

  因此,虽然许秋看着年轻,但范文堂还是叫了一句“师兄”,心里还忍不住嘀咕了一句,这位“师兄”不仅照片显年轻,真人也蛮年轻嘛。

  而事实上,许秋在课题组里的辈分并不算高:

  比他进组早的段云、吴菲菲、陈婉清、田晴辈分都比他高;

  包括新来的博后,邬胜男也比他辈分高,博后地位超然嘛;

  甚至联合培养的莫文琳,她作为正统的博士生,也是比直博生一年级的许秋辈分要高的。

  直博生虽然在评奖学金和分班的时候按照博士算,但其实前两年默认是按照硕士算的,从性质上更加接近于提前保送的硕博连读生。

  这样算下来,也就韩嘉莹,以及新来的四个本科生辈分比他低。

  而几个本科生平常和许秋的交集不多。

  因此,大多数时候,“师兄”是专属于韩嘉莹对他的称呼。

  现在,许秋被一个年龄比他大三四岁的准博士生叫了声师兄,他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不过,许秋也没有纠正对方的打算。

  范文堂还不一定过来呢,如果真过来了,等熟悉之后,再纠正过来,正常的叫名字就好了。

  说起来,有一些课题组里排资论辈的风气比较重,组里内部还会有大师兄、二师兄……大师姐、二师姐……之类的称呼,一级一级的排下来。

  而魏兴思组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都比较好,通常都是直呼其名,排资论辈的现象几乎不存在。

  许秋觉得,这种排资论辈的现象是否会发生,主要还是和导师有关。

  假如导师喜欢搞这种层级之分,来把学生分化,在平常交流的时候总是说:“张三,你去把这份材料交给组里的大师兄李四。”那么下面的学生自然会跟着搞这一套。

  假如导师不喜欢搞这一套,学生一般也不太会自发的搞出这些东西来。

  因为不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如果没有进入社会,经受过“毒打”,心思总还是相对单纯的,很难自发的产生这种偏“社会”的想法。

  这种排资论辈的现象,更像是体制里的那一套。

  魏兴思课题组里学生之间能维持当下的氛围,可能也和魏兴思常年待在漂亮国有关。

  当然,国内这种排资论辈的情况,其实还不算太严重。

  更为严重的有霓虹国、泡菜国,它们非常喜欢划分等级,而且层级森严,上级对下级有近乎绝对的掌控。

  许秋之前了解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例:

  霓虹国一家株式会社,里面有一份文件需要盖四个章,从最高的社长,一直到最低的经理,依次盖章。

  第一个社长盖章时,他的名字是直立的状态;

  第二个章,就需要从右向左倾斜大约30度,做出鞠躬的样子;

  第三个章,鞠躬的幅度要大于第二个章,比如倾斜60度;

  到第四个章的时候,可能就要鞠躬90度,也就是和第一个章垂直了。

  就这样一级一级的鞠躬鞠过去。

  许秋在想,要是一份文件得盖十几个章,到后来的几个章,是不是要前空翻一圈……

  范文堂坐定后,魏兴思朝他说道:“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同时,魏老师把范文堂的纸质简历随手递给了许秋,示意许秋查看。

  范文堂虽然看起来有些拘谨,但交流起来还是比较自信的,可能是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我来自东伐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是光功能材料,陶瓷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导师是蒲成中教授……”

  “我在硕士期间一共发表过两篇一作文章,一篇是AFM,一篇是ACSAMI,还有一篇二作文章,发表在了JMCA上,另外还有三篇SCI二区的三作四作的文章……”

  魏兴思点点头,说道:“简单介绍一下你做的工作。”

  范文堂侃侃而谈道:“在AFM工作中,我综述了……”

  许秋在旁边一边听范文堂介绍,一边看对方的简历,顺带还用系统扫了一下范文堂的各项技能熟练度。

  然后,许秋发现其中有一项是五阶10%,其他大多数技能也都是四阶50%以上的。

  硕士期间能把熟练度刷到五阶的,说明大概率不是水货,像学姐,咳……

  范文堂讲述的内容,在简历上也都有提到。

  许秋大致看了看对方科研成果那一栏。

  总的来说,他做的工作挺杂,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AFM综述写的是关于光功能材料的,ACSAMI做的是陶瓷复合材料微结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还有一篇二作的JMCA是关于半导体纤维的。

  不过,话说回来,在东伐大学读硕士,能有这种成果,已经算非常不错了。

  而且,许秋推测范文堂的硕士导师蒲成中,多半是个大佬。

  因为如果导师不给力的话,想要发这么多文章,还是跨领域的,几乎不可能。

  毕竟,大多数硕士生既不是天才,也不是挂逼,他们才刚刚进入科研圈,两眼一抹黑,还是比较依靠导师帮助的。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许秋拿出手机,到东伐大学网站搜了搜“蒲成中”。

  发现对方果然是个大佬,中科院“百人计划”,还有“杰青”的帽子,科研成果、发明专利也非常多。

  从学术地位以及学术成果的产出上来看,蒲成中差不多和之前《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授课老师,于冰教授相当。

  看到这里,许秋突然有些好奇范文堂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原来的课题组。

  按理说,在这种大课题组,范文堂都已经进去读硕士了,学术成果也不错,如果想继续深造,走科研的道路,直接转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换研究领域是需要成本的,硕博连读可以做到无缝衔接,节省下至少半年熟悉新领域的时间。

  这其实也是硕博连读或者直博生的学习年限,要比先读硕士后读博士要少一年的原因,就是省在了不需要更换研究领域上。

  而且,在研究生期间,如果真的想要往科研方向发展,而不是只混个文凭,那么最重要的还是看能不能发表足够多的文章。

  这个时候,导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要远比学校高。

  因为科研资源虽然有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但这个趋势是基于头部的研究者或者说研究团队,而非头部的学校。

  国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大佬都分配到一所或者几所学校里,那不得打起来。

  都是这里放几个,那里放几个的。

  换言之,假如国内最顶尖的清北大学有10个大牛组,魔都综合大学可能差不多有8个左右大牛组,其他普通的985、211大学,每所学校估摸着也能占5个左右的大牛组。

  同时,从科研经费的角度来说,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也没有那么大。

  假如国内最顶尖的清北大学是100,魔都综合大学可能差不多有80左右,其他普通的985、211大学,每所学校估摸着也能占50左右。

  资源之间虽然有所倾斜,但相对还是比较平均的。

  而且,头部高校的资源虽然多,但是竞争压力也大。

  这就导致能够卷进来的老师,多半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一般不太愿意屈居人下。

  最终,就会形成大课题组的数量比较少,主要以小课题组为主的格局。

  比如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大课题组只有寥寥几个,其他几十个课题组都是单独一个老师一个组,各自为战,即使是一些没什么成果的副教授也不愿意依附他人,而是选择自己带硕士生研究。

  一些普通的985、211高校,他们有一些科研能力没那么强的青椒,就会比较务实的选择依附“杰青”、“长江”或者院士,抱团形成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组,去专攻一个领域,而且基本上也能做到国内顶尖。

  这种模式有些类似于专门的研究所,一个院士带着几个“长江”、“杰青”,再拉上一些普通的研究员(和教授同级),一起组建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组,专攻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魔都硅酸盐所。

  这种“研究所”结构的大课题组,因为有大佬带队,所以组里通常资源比较丰富,比如能申请到上千万金额资助的重大项目,学生待遇一般也比较高。

  甚至学生的工资能给到超过魔都的最低工资标准,达到5000、600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课题组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研究所也有不少弊端。

  一方面,进研究所,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体制内就业,而非深造,研究所内部的管理相较于高校通常更为官僚化。

  一个研究所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王国”,所里带队的学科带头人近乎可以做到一言堂,层层定级,“官大一级压死人”。

  另一方面,进了研究所相当于基本绑定了科研这条路,日后想要转行的难度会比较大。

  像魔都综合大学毕业的应届研究生,哪怕是材料专业,也有机会转行跳到比如南山必胜客、杭城巴巴之类的互联网大厂,从事非技术岗位。

  而研究所出来的,基本上没什么机会的,可能最多只能转行去去工业界了。

  范文堂将自己的几篇主要工作一一介绍完毕,内容表达的非常清楚,说明这些工作大概率是他本人做的,哪怕想法不是他自己提的,至少也是主要的实验参与者和文章撰写者。

  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工作方面没什么大问题,接下来就是英语方面。

  魏兴思之前大会上打印多了几份《自然·能源》文章,没有消耗完。

  于是,他拿起来一份递给范文堂:“用英文读一下摘要,并翻译一遍。”这也算是科研圈里较为常规的测试英语的手段。

  范文堂提前做了功课,这项考核对他来说并不难。

  他先是用流利的英语读了一遍,随后又翻译为中文:“近期,基于ITIC衍生物非富勒烯体系,打破了有机光伏二元单结体系的世界纪录,撼动了传统富勒烯体系长达20年的统治地位。为了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我们开发了一种名为IDIC-4F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魏兴思点点头,英语这一关也通过了。

  其实,在看了范文堂的简历后,魏兴思就比较满意。

  方方面面,范文堂做的都比之前申请的几个强太多了。

  有的人过来申请读博,甚至连简历都没发。

  这次,魏兴思把范文堂喊过来,主要是想检验一下他在简历上有没有造假。

  现在看来,没有什么问题。

  又闲聊了几句,魏兴思转头说道:“我没什么问题了,许秋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嘛?”

  “嗯……”许秋想了想,还是把之前的疑惑提了出来:“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不直接在原来的课题组转博,我看你导师的条件也不差,转博的难度应该不高,为什么要跑到这边来呢?”

  “……”范文堂犹豫了片刻,回应道:“因为感觉原先课题组继续发展的空间有限,所以想过来寻求科研上的突破。”

  “嗯,我没有问题了。”许秋点点头。

  对方的答复算是中规中矩,多半不是真话,不过也无所谓了。

  不论是为了给自己的履历镀金,还是真的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又或者在原先课题组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抑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这都和许秋无关。

  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接学姐的班,至于深层次的目的和原因,并不重要。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嘛。

  许秋也只是好奇,就随口一问,不打算刨根问底。

  接着,魏兴思没有避讳范文堂,直接问道:“许秋,你感觉范文堂怎么样?”

  许秋眉头一挑,心道:“这么直接的嘛。”

  不过仔细一想,直接点也好,当面出来结果总比拖着对方一周半个月来的好,反正如果不合适,那之后就是陌生人,也没有什么纠纠缠缠的关系。

  而且,看这个样子,魏兴思多半对范文堂是比较满意的。

  许秋这边了解的信息反而更多一些,知道范文堂的实验技能不差。

  他对范文堂同样比较满意,于是许秋没有过多犹豫便说道:“我觉得范文堂很不错。”

  见许秋也没什么意见,魏兴思当即把这件事敲定了下来:“范文堂你近期不忙吧,不忙的话,最好是可以提前过来这边熟悉熟悉这边的环境。”

  虽然之后可能会遇到更好的申请者,但越早把人定下来,就越早能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研产出。

  而且,说实话,博士生之间虽然有差异,但是一般也不会差太多,如果有能达到许秋这种级别的,多半也不会来投奔他。

  就和招募武将一样,许秋的成长值是2,大多数博士生都是1附近,纠结到底是1.1,还是1.15,没什么意义。

  再说,成长值这种东西用肉眼又看不出来。

  范文堂眼前一亮,他听懂了魏兴思的潜台词,自己这是过关了啊,本来以为是持久战呢,没想到这么干净利落。

  他原计划还准备申请魔都交通大学以及同基大学那边几位老师的博士生,作为预备方案,现在这边已经通过了,也就不需要再去申请了。

  于是,范文堂忙说道:“最近不忙,毕业论文已经写好了,就是之后答辩、交接工作的时候需要回去处理一下。”

  魏兴思点点头:“那你下周看看什么时候能过来,先来适应一下,你过来是接替组里陈婉清的班,也就是之后主要归许秋管理。”

  “好的,”范文堂说道:“我回去准备一下,等准备好了我给老师打电话。”

  “那行,今天就先这样吧。”魏兴思从冰箱中取出一盒蜂蜜柚子茶,递了过去,算是送客。

  范文堂犹豫了一下,还是接受了魏兴思的馈赠,随后说道:“魏老师、许秋师兄,再见。”

  范文堂离开后,魏兴思和许秋交流:“我看着范文堂还不错,挺靠谱的,让他过来先做一做,再观察观察,如果确定可以的话,我就提前和副系主任方光武那边打声招呼。”

  许秋“嗯”了一声,当课题组规模变大的时候,接收新成员也不是只由导师决定,一般还要看对方和组里其他小伙伴能不能合得来。

  像国外一些大课题组,他们来新人后,会要求课题组里每个成员给出对这位新人的评价,这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去留。

  不过,现在组里虽然有13人,但是排除5个本科生,2个即将毕业的博士生,1个联合培养的。

  其实真实架构也就是5个人,两个博士生,许秋和吴菲菲,两个硕士生孙沃和田晴,还有一个博后,邬胜男。

  看似庞大,实则还是小课题组。

  因此,基本上新人只需要魏兴思和许秋,或者魏兴思和吴菲菲觉得可以,就可以加入分别加入有机光伏团队或钙钛矿团队。

  等什么时候,能够吸引到小老板,课题组才会壮大。

  但魔都综合大学,想要有小老板过来投奔,非常的困难。

  外面进来的老师,基本上指望不上,因为现在越来越卷,能进来的,学术成就大概率不会比魏兴思差。

  而校内自己培养,耗时非常长,博士毕业之后,博后一般要两年,这个时候,即使是海外回国的博后,一般也回不到魔都综合大学,多半还要在国外再待几年,或者回国先找个普通的一本过渡一下,做出些成绩来,然后再往魔都综合大学跳。

  不过,像许秋这种成果丰富的,学校或院系倒是可能会破例毕业直接留校,然后再出国做访问学者补海外经历,但他现在才博士一年级,博士还没毕业呢。

  哪怕申请提前毕业,一般也是提前一年,提前两年毕业的就已经极其稀少了,而提前三年毕业只是理论上存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更别说提前四年、四年半毕业了。

  魏兴思继续补充道:“噢,对了,还得给他安排住处,你之前暑假时候租的房子,现在还能租到吗?”

  “不行了,”许秋摇了摇头:“之前他们只是暑假的时候,短期出租的,可能要找新房子。”

  “没关系,那就再说吧……”魏兴思想了想,说道:“实在不行,让他先两头跑吧,现在魔都地铁也比较方便。而且他学校那边可能也有些事情,直接住在我们这边也麻烦。”


  https://www.lingdianksw8.cc/44171/44171542/68164043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