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举国之力推一本期刊(求订阅)
趁着这次机会,许秋也顺势了解了一下SCI期刊分区的方法。
一直以来,关于SCI期刊分区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Thomson Reuters公司(汤森路透)制定的分区,一般在每年的六月底更新;第二种是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一般在每年的十月底更新。
这两种分区方式均基于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但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划分依据有所不同。
汤森路透每年会出版一本《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JCR会对其中收录的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数加以统计,最终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
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
即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25%(含25%)期刊划分为Q1区,前25%-50%(含50%)为Q2区,前50%-75%(含75%)为Q3区,75%之后的为Q4区。
显然,汤森路透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被均匀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分区中期刊的数量都是相等的。
中科院分区参照了JCR分区,将JCR中统计到的期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13大类。
然后,再将13大类期刊各自分为4个等级,即4个区。
中科院分区的标准写法是阿拉伯数字的1、2、3、4区,但有时候也会被写作汉字的一、二、三、四区。
中科院分区设计思路始于2000年初,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科研工作者评判一个期刊的好坏,几乎只看影响因子,觉得影响因子高就厉害。
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不同学科的差异。
比如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的影响因子普遍偏低,化学、工程技术这些偏应用的影响因子普遍偏高。
分区的目的,就是让同一领域期刊进行内部PK。
比如化学类的期刊和化学类的比较,物理、数学类的期刊和物理、数学类的比较,然后决出一个高下来。
至于具体怎么划分,官方的表述是:
中科院分区表选择学术影响力作为划分方式,把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学术影响力,即3年平均影响因子(IF)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划分为4个区,使得“每个分区期刊影响力总和相同”。
由于学科内期刊的3年IF的“偏态分布”,这使得“1区期刊数量极少”。
为了保证期刊1区期刊数量,1区期刊取整个学科期刊数量总数的5%,即3年平均IF最高的5%的期刊为1区期刊。
2、3、4区期刊使用3年平均IF总和相同的方式划分。
具体方法如下:
1、把每一个学科的期刊集合(数量为n本)按照3年平均IF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计算,均基于此顺序。
2、前5%期刊(该学科期刊总数量的5%,即5%*n)为1区期刊。
3、剩下的95%期刊中,计算它们的3年平均IF的总和S,然后求总和的1/3,即S/3,剩下3个区的每区的期刊影响力累积和各为S/3。
4、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1区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从第1本期刊往后计数,如果它们的3年平均IF的总和S2等于上个步骤计算出的总和S/3,那么这些期刊就是2区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划分出3区期刊,剩下所有期刊为4区期刊,即S2=S3=S4=S/3。
官方的表述比较复杂,许秋直接找到了具体的统计数据:
13个大类中,工程技术类期刊总数有1860本,其中一区期刊数量为117本,二区期刊数量为270本,一二区期刊合计数量为387本,一区期刊数量占比为6.29%,二区期刊数量占比为14.52%,一二区期刊合计占比为20.81%。
化学类期刊的这几项数值分别为:总357本,一区25本,二区54本,一二区合计79本,一区比例7.00%,二区比例15.13%,一二区合计比例22.13%。
许秋又浏览了一下其他大类的数据,大类与大类之间的具体比例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差别并不明显。
大体上,各大类中影响因子前5%的期刊为该类1区、6%-20%的期刊为该类2区、21%-50%的期刊为该类3区,其余的期刊为该类4区。
可以近似这样理解,发表在一区期刊上文章的平均水平,在同领域中就是前5%,超过了95%的同领域其他文章,发表在二区期刊上的文章,平均水平在同领域中是前20%,以此类推……
中科院的这种分区方式,导致中科院分区中1区和2区的杂志非常少,而汤森路透分区Q1的期刊数量远远多于中科院1区杂志。
因此,会出现有的人发表的文章按汤森路透JCR期刊分区标准算一区,而按中科院分区算二区甚至三区的情况。
不过,这种分区方式非常符合种花家的国情,可以更好的激励科研人员搞科研、发文章的热情。
但同时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比如,某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发布后不久,就引发了科研人员的热议。
大部分都是吐槽的,有人还做了一系列表情包:
熊猫人甲:“你今年的科研工作怎么样?”
熊猫人乙:“哎,不怎么样,就发了三篇二区。”
熊猫人甲:“哦,那确实不太好,都是些什么刊物啊?”
熊猫人乙:“《自然·通讯》(NC)、《漂亮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科学·进展》(SA)。”
熊猫人甲:“……!!”
段子只是段子,NC、PNAS、SA这3本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出了这种诡异的分区,中科院分区的“专业性”自然是饱受诟病,比如说,伐南理工大学就表示将改用JCR分区作为期刊分区标准。
当然,中科院这样进行分区,肯定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这3本期刊降档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中科院期刊分区中综合期刊数量少,断档严重。
这几年,分区中的综合大类期刊不到60本,原则上分区按照大类学科中前5%为一区,算下来,综合1区就该有3本,上下浮动不超过1本。
SA虽然是根正苗红的《科学》子刊,但前一年才正式有了影响因子,所以之前中科院期刊分区里也没它。
今年要把它正式列入分区中了,那么问题来了,把它放在哪里呢?
在以前的中科院分区里,综合1区就是“四大金刚”:《自然》、《科学》、NC、PNAS。
SA的出现让中科院期刊分区犯了难,把它放一区吧,超过标准的3个太多;
放二区,它和NC水平差不多,二区SA影响因子比一区的PNAS还高,好像也不太合适。
而且,就算是在一区“四大金刚”里,《自然》、《科学》的水准口碑也是远超PNAS和NC,中间相差了一个段位。
因此,中科院分区这次干脆拉开区分度,在一区里只放了Top2。
然后,将3本相近的期刊都放在了二区,再加上1本综述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一共4本二区期刊。
这样操作下来,综合大类期刊的这几项数值分别为:总54本,一区2本,二区4本,一二区合计6本,一区比例3.70%,二区比例7.41%,一二区合计比例11.11%。
虽然这样操作,一二区期刊的比例要比其他大类的20%少的多,但主要也是为了与降到三区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进行区分。
《科学报告》是《自然》出版社旗下的新刊,本来最开始对标的是NC,宣传的时候也是号称“小NC”。
结果影响因子一出,好家伙,5左右,不到NC的一半,加上综合类期刊本来就少,直接就被打到了三区,成为了“水刊”之一。
另外一个让中科院做出这样分区决定的可能原因,是这些期刊每年收种花家太多的版面费了。
PNAS,它是漂亮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影响因子虽然不高,只有10左右,但也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即《自然》、《科学》、《细胞》、PNAS之一,是百年经典期刊。
近两年来,国内一共在上面发表了874篇文章,PNAS非OA(开源)的版面费是1640刀,OA文章2200刀,平均算2000刀,这样就是170万刀,也就是1172万软妹币。
考虑到PNAS在世界上的学术声誉,这个价钱还能接受。
但NC和SA就太烧钱了。
SA,在刚创刊没有影响因子的那两年,国内在上面发表的文章数量排世界第三,低于漂亮国和德意志,但在有了影响因子后的两年,种花家文章数就一跃超过了德意志。
SA是本OA期刊,每篇文章的版面费是4500刀,国内的学者近两年一共发了300多篇,那就是140万刀,大约花费965万软妹币。
最厉害的是NC,版面费5200刀。
国内这两年在NC上一共发表了2000篇论文,版面费5200*2000=1000多万美元,将近7000万人民币,还是非常夸张的。
之前提到的《自然》旗下的《科学报告》也被降到了三区。
因此这次中科院的分区可能也是一种导向,国家给的科研经费,不是拿去给那些期刊主编们浪的。
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在和平时代下,很多已经既定的规则,尤其是国际上涉及多边国家的规则,真的是难以改变。
PS:现实中NC、PNAS降档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2018年,然后第二年,也就是2019年,中科院的分区就把NC、SA、PNAS都重新划归到了综合类一区,同时还拉上了《国家科学评论》和Sci. Bull.,一共产生了7本综合类1区期刊。
PS2:Sci. Bull.,最开始叫做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即《种花家科学通报》,后被更名为Science Bulletin,即《科学通报》。这是我国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性SCI学术期刊,当年算是走后门上的一区,因为影响因子才6左右。不过嘛,举国之力推一本期刊,有不少大佬在上面发文章,质量也在逐年提升,2021年最新数据,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经9.5了,但想要让国际同行们认可,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PS3:今天是月初,而且还是周一,摆碗求推荐票,求月票,求支持~
https://www.lingdianksw8.cc/44171/44171542/68614082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