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26 我们变强了,但也变卷了(求订阅)

426 我们变强了,但也变卷了(求订阅)


  许秋开始认真评审材料,附件中详细介绍了副教授晋升教授申请所需要的条件。

  基本条件包括遵纪守法、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理论知识、近三年的年度考评均合格、完整指导过一届硕士生、年均进行一次本科生授课等……

  还有最重要的一道门槛——具有副教授职称五年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一级岗位任职经历两年以上。

  国内高校职称名目繁杂,划分的很细,除了各种“长江”、“杰青”、“青千”等帽子外,还有等级之分。

  高校教师的岗位通常分为13个等级,教授和副教授占前7个级别。

  其中,一级到四级是教授。

  一级教授是教授职称中的最高级别,被评定为一级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学界泰斗级人物,即院士级别。

  按照规定,一级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达到相关的评定标准,故自然科学相关学科较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一级教授较少。

  因为国内是没有文科院士的,只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主攻方向是理论方面,工程院院士主攻实践方面。

  二级教授是教授职称中的稍次于一级教授的级别,被评定为二级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学界上临近泰斗级的人物,即各高校、研究所等主要负责人等。

  按照规定,二级教授基本上只有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贡献者才能达到相关的评定标准,所以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也较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二级教授也较少。

  没办法,文人相轻,彼此都认为自己是最NB的,因此公认的大佬并不多。

  像徐正宏这种顶尖“长江”一般就是二级教授。

  三级教授是教授职称中的就显得较为普遍的教授级别,被评定为三级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学界上工作时间较长也取得一些突破的正教授,即各高校院长、学科负责人、市骨干、青年精英、研究所从事多年的研究员等。

  因为三级教授的评定要求没有那么多,所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三级教授要相对多一些。

  魏兴思是三级教授。

  四级教授就是最普通的正教授。

  尽管普通,但那也是教授,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的,这也是绝大多数科研人的终极目标。

  现实是很残酷的,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都越不过四级和五级之间的门槛。

  副教授是五级到七级,评审材料里的“副教授一级岗位”许秋推测应该指的是五级副教授,也就是副教授里面的最高级别。

  许秋看了看申请人的信息,名字叫金登平,男,38岁,硕士生导师。

  金登平在副教授的岗位上停留了五年,刚好满足申请条件,估计他是卡着点申请的。

  基本条件达标以后,还要考评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考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科研项目考评”,另一部分是“学术成果考评”。

  “承担科研项目考评”中,要求申请人在近五年内主持过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973项目、863项目,或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

  如果没有国家级的项目,其他项目也可以,但需要实际到达校内的资助资金超过100万。

  金登平拿到的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就是俗称的面上项目,这是他前年申请到的。

  这个要求呢,说高也不高,说低也不低。

  面上项目申请时的规定是连续申请两年都不中的话,就要停一年,也就是说五年差不多有四次申请机会。

  可这玩意就算是普通四级教授来写,能有50%的成功率就烧香拜佛了,副教授申请的成功率只会更低。

  另外,普通的面上项目是不需要上会答辩的,因此比较考验申请者写本子的能力以及人脉。

  “学术成果考评”需要申请人在职五年内的学术成果满足六种情况之一即可:

  第一种,以一作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或者EI文章(简称SCI/EI)4篇;或者SCI/EI2篇,并获得授权三年以上且至今仍处于授权保护状态的国家发明专利(简称国内发明专利)2项;或者SCI/EI3篇,国内发明专利1项。

  如果不考虑专利的情况,许秋觉得这简直是送分题,四篇SCI/EI,不限分区,也就是说到SCI四区上灌水都可以。

  这个条件放在魔都综合大学,还不如博士生毕业的要求。

  这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就是两篇SCI二区,理论上发两篇SCI二区还是比发四篇SCI要难一些的。

  关键它这里副教授转正是看五年的成果,而博士生只看三年的成果。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第二种,一作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一流学术刊物上(SCI一区或二区期刊),发表2篇文章;或者1篇一流文章加上2项国内发明专利。

  这个和博士生的毕业条件几乎是一模一样,同样是送分题。

  第三种,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两篇SCI/EI,并作为第一作者编著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部以上。

  编著学术专著的活儿还是比较辛苦的。

  之前材料系有邀请魏兴思编著关于半导体的教材,最后被他拒绝了。

  后来,吴菲菲表示:“拒绝的好,不拒绝的话,这活儿最后就分给我们啦,保守估计要忙一个月以上时间。”

  第四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前五位)、二等奖(前四位)……

  第五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前五位)、一等奖(前四位)……

  第六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具有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前进的国际发明专利1项,或者国内发明专利3项;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产生显著经济效益且单项到校转让费30万元的国家发明专利。

  后面的第四、五、六种情况和大多数副教授的关系不大,应该是为了那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领域专门设定的情况。

  这些条件综合来看,五年副教授是准入门槛,主持国家级基金项目是初步筛选,学术成果的要求反而宽松了不少。

  不过,许秋估摸着,要是一个副教授真的五年拿着四篇SCI四区过来评教授,又没有其他特殊之处的话,基本上也不用评了,谁都PK不过。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许秋看了看金登平的学术成果和代表作。

  金登平的代表作有三篇,全部都打印了论文第一页,和申请材料放在了一起。

  三篇文章中,金登平全部是通讯作者,其中有两篇是ACSAMI,一篇是JMCA。

  学术成果一栏中,金登平特意注明了ACSAMI和JMCA都是一区文章,并标出了影响因子,一个是8点多,一个是9点多。

  另外还有十一篇文章,影响因子从1到5不等,分区都是SCI二、三、四区的,金登平也均为通讯作者。

  加起来,金登平课题组五年一共发了十四篇文章,虽然期刊的档次差了些,但工作量还是有的。

  学术成果检查完毕,许秋心里已经大致有了数,继续查看其它方面。

  教学情况,金登平每年给本科生上一门课,给研究生上一门课。

  他还特别列出了学生对他的教学评估结果,是98分(百分制)。

  说起教学评估,魔都综合大学也有教学评估。

  而且是在考试出分前,属于强制性的,学生不进行评估就不能查看分数。

  大概是怕考生看到自己的F,反手给任课老师打一堆一分(五分制)吧。

  魔都综合大学的教学评估,评的还是比较详细的,有十几个度量标准,包括老师有没有每节课都按时到达,课程是否通俗易懂,是不是只在课堂上念PPT等方面。

  不过,大多数学生也不会给低分,导致几乎所有老师都是接近5分的。

  毕竟,虽然教务处说是老师查不到学生具体给了他几分,但谁知道呢。

  这也是国内的传统,人们倾向于给高分。

  就比如外卖评分,大众评点评分,要是一个商家的分数低于4分,大概率是这家店真的有问题,小概率是被同行恶意刷了大量差评。

  学生培养情况,金登平一共指导了六名本科生做毕业设计,培养了四个硕士研究生,其中两个已经毕业,且都按时毕业,另外两个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许秋估计这个组是比较PUSH的。

  一个副教授带着两三个硕士生,平均每年能发三篇文章,而且倒是还都是通讯作者,没有一作,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大多数硕士生,就是像孙沃这样的,憋文章半天憋不出来。

  其实,正常硕士生三年能出一两篇SCI文章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

  而金登平手下每个硕士生平均都出了三四篇文章,所以真相只有一个,他的学生应该都被榨干了。

  另外,金登平还当了四年化学系本科生的辅导员,也是一个加分项。

  全部看完一遍,许秋觉得这金登平还是有点东西的,各方面干的都不错,决定给出正面意见。

  毕竟许秋和对方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没必要给人家晋升道路增加阻碍。

  而且,许秋判断金登平大概率是个草根,不然按照他这些成绩,如果有门路的话,很可能会被提前提拔的。

  也不一定要破格提拔,完全可以早早的把他升到五级副教授,这样就不需要干满五年了,只需要干两年。

  不过,话说回来,这条道路也确实是给普通人走的。

  真正的大佬,根本不会从副教授这里等五年再慢悠悠升上去的。

  常规的路子都是国外做几年博后或者访问学者,然后直接走人才引进回国,落地就是带帽子的教授。

  比如魏兴思,别看他现在的样子,可能感觉他有点水,但许秋没来之前,魏兴思组里就发过EES这样的顶刊,而且组里的文章最低档次都是ACSAMI。

  其实,魏兴思已经是很强的那一拨人了,他看着弱,只是因为有许秋在旁衬托罢了。

  学术圈里人和人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就像那些一直待在国内的普通青椒,尤其是现阶段年龄比较大的副教授、讲师,科研方面的潜力多半有限,能够厚积薄发起飞的非常少。

  因为把时间再往前推到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国内学术圈竞争很小,如果在那个时候都没能评上教授,基本上他们的科研能力就比较有限了。

  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年轻副教授的科研水平,是高于一些老教授的,很多年轻讲师的科研水平,也是高于一些老的副教授。

  这里只强调科研水平,其他方面则不一定。

  许秋观察过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情况,里面就有几个年老的副教授,包括他的辅导员于强副教授,一个抱着系主任大腿当小老板的副教授,还有一个主要进行教学,以及教实验课程的副教授。

  他们每年的科研产出都非常的少,几乎为零。

  而且,许秋进入材料系的时候,他们的是副教授,现在四年过去了,还都是副教授,一个都升不上去,估计也就那个挂靠系主任的副教授有些机会吧。

  另外,许秋还观察过隔壁化学系的四大院士,其中有三位公示了自己学术履历,这三位中有两位,在博士毕业后或者已经国内任教后,又跑到国外做博后或者访问交流超过四年时间。

  其实,也不难理解,现在的院士差不多是在1990-2000年的时候刚刚开始任教职。

  而那个时候国内的科研实力比较弱,不足以让他们突破自我,有点类似于灵气稀薄,练功不够快,也难以突破瓶颈,于是就纷纷出去找机会突破了。

  有些完成突破的科研工作者选择了回国,然后一路的发展,成为了一代领军人物。

  而现在国内的情况,和2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

  因为有一批批出国取经,又返回国内建设的人,使得国内的科研圈吸收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开始慢慢强大起来。

  虽然我们依然和头部科研强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差距正在缩小。

  不过,所有的馈赠都是有代价的。

  我们变强了,但也变卷了。


  https://www.lingdianksw8.cc/44171/44171542/68659522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