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文豪1978 > 第346章 爱国主义赞歌

第346章 爱国主义赞歌


林朝阳看着他啼笑皆非,“为了这点醋包顿饺子,你也是煞费苦心了!”

李拓摇头晃脑道:“你不懂!神来妙笔是那么好得的吗?以后人们也许不会记住我这篇文章,但一定会记住‘许灵均年’。”

他越说越来劲,到最后连饭都顾不上吃了,急着赶回家去写稿子。

生怕回去了慢了,灵感再拉半路上。

到了十号这天,周六下班,陶玉书回家就张罗着去看电影,今天是《高山下的花环》上映的日子。

首都电影院就在西长安街上,离着他们家不过三四百米,夫妻俩走着便过去了。

等夫妻俩走到电影院门口,这里热闹非凡,每到周六、周日晚上,这里总是如此。

电影院门口还摆着《高山下的花环》的油画海报,草绿色的军装、刚毅的军人脸庞还有海报背景里的战火纷飞,既精美又有质感。

陶玉书看了看售票口排的长龙,“人真多啊,都是来看《高山》的。”

她又担忧道,“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票。”

“没事,买红票呗。”

林朝阳这样说着,夫妻俩安安分分的排着队。

随着外面天色越来越黑,休息大厅里的人却不减反增,几乎到了摩肩擦踵的程度,他们夫妻俩后面也排起了长龙。

眼看着还有八九个人就排到他们夫妻俩了,结果售票员站起来,冲着大厅里的队伍喊道:

“各位影迷朋友,今天所有场次的电影票已经卖光了,大家明天请早吧!”

听到这话,大厅内顿时喧闹起来,为了买票,后面的观众都排了半个多小时了,眼看着快到自己了,现在说没票,这些人自然不乐意。

“没票你让我排什么?”

“不会加场吗?明知道今天《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你们不加场是什么意思?”

“就是啊,去年《牧马人》上映都加场,《高山下的花环》你们不加场?”

“这电影院经理怎么干的?我看得撤他的职!”

“没错!不加场就撤他的职!”

……

观众们排队没买到票,怨气不小,几个年轻人一闹腾,勾起了大家的火气,大厅内一时间沸反盈天。

没过几分钟,电影院经理被观众们给逼出来了,态度十分诚恳的接受了观众们的意见,决定今晚再加一场。

“……不过也请大家理解我们,我们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们也不是铁打的,也得吃饭睡觉。

这样,明天早上我们5点半开门,5点50开始放映第一场电影,一定让各位看上电影。

大家说行不行?”

首都电影院历来是燕京人气最高的电影院之一,每当受欢迎的电影上映时,电影院都会加场,只是那一般都是电影上映了几天之后,形成了观影浪潮才出现的情况。

《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发表至今四年多,光是单行本就卖出了八九百万册,媒体转载几十次,读者保守估计都得有大几千万。

电影上映这天又刚好赶上周六,老百姓下了班都有时间,一下子全都涌到了电影院来。

电影上映第一天,观影狂潮便已经到来。

加了一场电影,尽管大厅里还有一些人今天是看不成电影了,但大多数观众是能接受的,经理的态度又很诚恳,事态就这样平息了下去。

林朝阳夫妻俩本来就差了几个人,加场电影刚好买到票,而且还是好位置,只是等的时间有点久,得晚上十点才能开场,等的林朝阳都犯困了。

好不容易进了放映厅,刚落座没一会儿,灯光暗了下来。

大银幕上出现了沪影厂的厂标,镜头从沂蒙山的远景开始,演职人员名单不断出现,林朝阳的名字排在了前列。

陶玉书看到了他的名字,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轻轻的握住了林朝阳的手。

电影正式开始,第一个镜头是战士们裸着上身在河里洗澡,健硕的肌肉散发着雄性荷尔蒙气息,岸边上还有一群战士在玩着倒立游戏。

梁三喜和靳开来与战士们笑闹着,毫无领导架子,几个镜头便勾勒出八十年代的部队生活。

谢靳在导演里是越老越妖的代表,他的镜头语言谈不上令人惊艳,但却有种大巧不工,简单几个镜头便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了故事。

靳开来、梁三喜、赵蒙生、小燕京……

一个一个曾经依附在铅字里的人物,只存在于观众们想象里的角色一一登场,演员们的表现让观众们毫无违和感,似乎这些角色就是小说里的那些人物。

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开头的欢快气氛逐渐变得紧张,连电影院里的观众们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曾经感动亿万读者的小说,今晚将以光影的形式再次感动亿万观众。

电影全片2小时20分钟,时长超过了这个年代绝大多数的电影,如果放在后世,电影要上映首先面对的第一关就是发行商的无情剪刀手。

好在现在是八十年代,谢靳用他的满腔热忱成就了这部电影。

两个多小时的光影之旅走到了最后,银幕上铺满了坟茔,这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一座座新坟里,酣睡的是为保家卫国而九死无悔的烈士英魂。

没有青松翠柏,也没有花岗石碑。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银幕上幸存的战士们怀念着战友,家属哭慰着逝去的亲人。

电影院寂静无声,只有观众们的眼泪在肆意流淌着。

当无法抑制的第一声哭泣响起,如同钱塘江上的潮信奔涌而来,放映厅内哭声一片。

为了那成千上万陨落在南疆的年轻生命。

曾几何时,他们还是那么的生龙活虎,那么的朝气蓬勃,就像南国旺盛繁茂的红棉树花一样,是多么的灿烂夺目。

而现在,他们却长眠在了那里。

也许,他们的妻子刚刚向他寄出了儿子满月时拍的照片;

也许,他们的情人正在台灯下给他写着含情脉脉的情书;

也许,他们的母亲正倚在门框上,向着远方的大路眺望,因为儿子来信说,他快要回家探亲了。

放映厅成了一片泪海,电影也在观众们的眼泪中结束了。

也许刚才观众们的压抑是怕惊动了那些英魂,当画面消失,放映厅内的哭声忽然大了起来,许多人更是嚎啕大哭。

一些热血青年边哭着,嘴里边骂着“YN猴子”,有些女同志更是哭的上气不接下气。

许多人坐在座位上,沉浸在电影之中,久久不愿起身。

林朝阳身边的陶玉书也哭成了泪人,眼泪流个不停。

好不容易平缓下来心情,她才站起身挽着林朝阳的手走出了放映厅。

夫妻俩向外走的时候,陆陆续续也有观众开始起身,一路上啜泣声不停。

等到走出放映厅,来到休息大厅里,观众们的哭声逐渐止住,不少人开始夸奖起电影。

“这电影拍的太好了!”

“我看小说的时候就是边看边哭,现在拍成电影比小说更感人了,呜呜!”

“谢靳牛逼!拍的比《牧马人》还好看!”

“都是许灵均的小说写的好,他还是编剧呢,真厉害!这才叫大作家!”

……

缓了好几分钟,陶玉书终于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听着周围人的夸奖,她顶着一双红眼睛对林朝阳说:

“我看过这么多电影,能让我流泪的有不少。但看了《花环》眼泪却根本止不住,我忍不住,战士们太伟大了,他们都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林朝阳说道:“是啊!不仅是战士们,还有剧组的同志们,也很不容易。电影拍的这么好,他们的功劳也不小……”

谢靳告诉他,早《高山下的花环》远赴边境拍摄之时,边境的战事仍没有结束,甚至在拍摄到“无名高地”和“主峰”战役的时候,边境的形势又吃紧起来。

剧组就是在这样浓重的炮火味当中完成了电影的拍摄的,而且据情报显示,HN的“YN之声”广播电台还在广播里报道了谢靳在边境拍摄《高山下的花环》的新闻,措辞严厉,字里行间充满了威胁、恫吓。

同时还有YN方面特工人员潜入我境内企图干扰破坏电影拍摄的消息不断传出。

林朝阳的讲述让陶玉书心惊肉跳,她没想到《高山下的花环》的拍摄竟然还面对着如此严峻的考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剧组的同志们冒了这么大的风险,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如果看到电影这么受欢迎,他们应该也会很开心。”陶玉书感怀着说道。

“这是当然的。”

《高山下的花环》自上映第一日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气势,这其中导演谢靳和剧组全体工作人员们的努力和付出很关键,但更重要的当然是原著小说四年狂销八百万多册的读者基础。

四年时间所累积的数以千万计的读者,让这部电影一经上映便呈现出现象级的火爆态势。

短短两三天时间里,燕京各区的电影院几乎场场爆满,放映厅内不断上演着林朝阳那天去看电影时的情景,赚足了观众们的眼泪。

也因为电影的火爆,让许多电影院不得不临时加场以满足观众们热切的观影需求。

可即便是如此,也有很多观众为了看电影不得不大排长龙,起大早排队买票看电影也变成了常态,伫立于西长安街上的首都电影院久违的又出现了观众排队到电影院外的情况。

现在是寒冬腊月,在外面排队实在是遭罪,有许多人为了早点看上电影不惜拉人情、走关系,更有甚者还有人倒卖电影票,本来一毛钱的电影票加价到三五毛钱。

贵是贵了点,但能提早看到电影,还省去了排队的麻烦,不少人都愿意为这高昂的电影票买单,就为了一睹《高山下的花环》的风采。

这样的情景不仅是在燕京,同样也在国内的其他城市上演,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万的电影观众涌入电影院。

这些观众里有男女老少,也有工农官商,坐在电影院里这些人没有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区别,他们都是《高山下的花环》的忠实观众和影迷。

上映一周,《高山下的花环》展现出的统治力让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黯然失色,即便是以大场面著称的《垂帘听政》也难以抗衡。

如果说电影一上映便火爆依靠的是小说读者们的追捧,那么在电影上映一周之后的火上加火,靠的就是电影本身的故事和人物的魅力。

自上映第二天起,《高山下的花环》也成了国内各大媒体报道和关注的焦点。

《燕京日报》报道称:《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谢靳导演再创辉煌。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高山下的花环>:一曲爱国主义赞歌》,文章中这样写道:

自12月10日上映以来,《高山下的花环》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赢得了电影行业和广大电影观众广泛的好评。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更是一曲献给伟大祖国的赞歌。

《高山下的花环》讲述的是南疆战事和战士们保家卫国的故事,电影上映后《解放军报》也盛赞这部电影:

百分之百的还原了原著小说的精髓,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新时期我军广大指战员敢于战斗、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爱国影片。

《陕西日报》《湖南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

报道《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的媒体和新闻越来越多,级别也越来越高,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高山下的花环》所形成的观影狂潮正在席卷中国。

普通观众喜爱,电影行业称赞,官方媒体褒奖,政府层面鼓励……

一部《高山下的花环》调动了从下到上整个中国社会的爱国情绪,感染了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这个年代无法统计详细的票房数据,但全国各个城市电影院的爆满比之前几年上映的《庐山恋》《少林寺》《牧马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此同时,省市两级发行公司不断向中影公司发出的拷贝采购要求。

200份、250份、300份……


  https://www.lingdianksw8.cc/44452/44452342/6787289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