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八章 发展生产力 上
但一言以蔽之,古代举行阅兵,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训练军队、震慑诸侯或敌人。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更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在李陵举行阅兵仪式之后,果然起到了他应有的作用。对内,按照此法练军,大商的军队战斗力大幅度提升,毕竟古代战争靠的就是人多,组成阵势砸人,谁的阵势更牢固更灵活,谁便更强大。
而对外,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至少现在西岐人不敢再来一个“孟津观兵”,然后“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不过李陵在狠狠抓枪杆子之外,也积极吸取着秦国的先进性,开始着手大商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这是真理,颠簸不破的。
另李陵比较满意的是,他手中的大商社会经济基础比他想象中要好太多了,当然与后世无法比,也无法与大宋那样占据世界75%以上GDP的巨无霸相比,但这时候的商朝:
它的农业比较发达,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
中耕指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倒、疏松表层土壤。目的:主要是松动表层土壤,一般结合除草,在降雨、灌溉后以及土壤板结时进行,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
相对原始人的直接洒种子在地面上来说,要先进多了。就是到了秦朝,许多地方种地还是挖个小坑,把种子丢进去,根本不翻地的。
商朝已经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
而且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
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
不过即便如此,李陵也不会打住了,他要的更多,毕竟经历过现代的繁华,哪能看上殷商这点“发达”?
“这年头的生产力,实在是太落后了!”李陵撇撇嘴暗道,他觉得要是不改变现状,有点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啊。
尤其是他看到大商的“舂米”,也就是谷物脱壳,那简直是家庭妇女的苦刑,毕竟男人要在外忙活田耕,没时间做这些。
有点女人从十岁起,舂了几十年,胳膊都要舂废了,然后就轮到下一代,然后是下下一代,女子们的大好青春,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打磨粗糙的啊……
“可不能再让她们做苦活,受这种折磨了。”李陵感叹道。
他想起了后世看过的一些文章,那里面提过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些发明创造,比如:石磨、碾子、踏碓等等。
石磨:两片石质圆盘,上下磨合,可以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
现在农村还有一些遗留的石磨,不过随着电气化的发展,这些东西将越来越变得难得一见了。
碾子,其实就是一人合抱粗细、一米长短的石柱,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同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了。
实用的踏碓是木质的,底部长木一端有一个凹坑,放入待加工的谷物,上部长木臂一端安装击锤,人踩踏另一端,使击锤冲捣谷物,脱去皮壳。
《五灯会元·临济宗·道吾悟真禅师》:“石室行者踏碓,困甚忘却下脚。”宋,陆游《农家歌》:“腰鎌卷黄云,踏碓舂白玉。”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中下:“设臼舂米曰踏碓。”
不过,像石磨、碾子这些大玩意是石头打制的,造价不低,有点麻烦,就算找石匠定做,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做不出来的。
而且像石磨是用来磨面粉的,现在百姓吃饱饭都是问题,谁有闲心磨成粉做馒头、面条之类精制食品。那都是上层贵族们,满足口腹之欲的。
而踏碓,利用杠杆原理,构造简单,快的话三两天就能做出来,而且是一件好东西,它是用脚代替手来动作,能省很多力气,也能提高效率,这就是”踏碓“得名的原因。
虽然也要废力气踩踏,不如碾子、石磨,可也比单纯的舂米进步多了,重点是造价低劣,容易推广。
此物本应诞生于汉朝,然后迅速推广开来,每家每户可以没有磨、碾,却不能没有踏碓。要知道,“舂”作为一种女性囚犯苦刑渐渐消失,或许跟此物的发明有关系。
“以后舂米,便不必再举木杵,脚踏就行,一个半大孩童,也能踩踏此物舂谷!”李陵心里有些兴奋起来,他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不过,给李陵泼一头冷水的是,随后他准备推广此物,发现并不容易,说易行难,这是个大问题,最主要的是石匠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首先除了他身为国君有一批专门为他服务的御用石匠外,全国各地石匠都很稀缺。他们都是一些破落户,没有田地,然后被迫做些手工艺品来养家糊口,可谓身份低贱,所谓士农工商,他们甚至比商人还要低贱。
这让李陵想到了秦的工匠制度:
器具机巧,都归工师管辖。《工律》有言,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百工之事,由咸阳内史监管,各郡、县则由县令监管,县令之下有县工师,负责管理县中百工。
每一年,县工师都要上缴所制的器具、兵器到郡上评比,若被评为下等,便要受罚,若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的,加重惩罚。
秦国的农、工,都有设置了一套从上到下的官职进行管理,而且手工业以官办为主,还经常搞考核评比,个体工匠反倒是少的。
另外,秦国素来不喜没有实用的奇技巧淫之物,而提倡功至为上,若百工之人有增加实效的器具献上,且真的能达到所说的效果,会赏赐,或赐爵、或赐钱!
所谓的“功至为上”,就是注重效用,或谓“功能至上论”。这的确很符合秦国人的性格,打个比方,铁剑虽然经过千锤百炼,可以比青铜锋利耐用,但既然无法大规模制造,大规模装备军队,便不为秦军所青睐。
铁甲也是同理,当燕国、楚国已经开始有身披铁甲的精锐部队时,秦军依然清一色的皮甲!不过“秦人的脑洞很大”,他们认为:
想要铁兵、铁甲,大败敌军后,从俘虏尸体身上拿不就行了!
总之,低成本、大规模、好用,这才是秦国官府青睐的要素。
当然,秦国制度也有不好的地方:若不是百工籍贯的人献上相关发明,官府或许会先收下东西,却要惩罚献物之人一番。
这里有一个故事分享:
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怕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
韩昭侯睡醒后看到身上的衣服,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
近侍回答说:“掌帽官。”
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
韩昭侯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不是不担心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超过了寒冷。
所以明君驾驭臣下,臣下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不能越权去立功,超越职权就该治罪……
那个口吃的韩非还将这个故事总结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这就是法家思维了,对于官员如此,对百姓户籍,同样如此。
秦国从商鞅变法,给社会各类人员划分籍贯后,就规定什么籍贯的人,就应该干自己本职的工作:
士伍种田打仗,百工制造工具,商贾贩卖有无,官吏好好管理地方。
所以在秦国官府眼里,若是一个士伍不好好种田服役,而整天琢磨机巧、赚钱,那就好比猫儿不好好捉老鼠,却跑去学公鸡打鸣一样。
就算你真做出了好东西,也绝对不能褒奖,若是为了一件小器物,却树立了不良的风气,给人非分之想,争相效仿,那还了得?这秦国的秩序,不就乱了么?
所以,对这种不安分的人,官府要先收下他献上的东西,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口头表扬一番,然后再狠狠地处罚此人——器物无罪,人有罪。
正因如此,秦朝时,哪怕张仪、甘茂等山东游士入秦后靠着一张嘴骤然成为显贵,秦国人却只是默默地看着,而不会动心思也学着去做游士,谋富贵。
因为他们不是专门给外国人才设置的“游士籍”,所以秦国人哪怕再艳羡,却也清楚,那条路,永远都不属于自己。
https://www.lingdianksw8.cc/47/47913/1505678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