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 215 四位巨头的打算

215 四位巨头的打算


  事实上,对于蜀汉的这几年密集的北伐攻势,曹叡只在最初(第一次北伐时)有过震惊,之后便习以为常,派遣大将军司马懿前往陇右坐镇,总领步骑十五万兵马,以抵御来势汹汹的诸葛亮。
  与此同时,曹叡颁发圣命:再次移驾长安,为司马懿督运粮草,摇旗呐喊。
  一想到陇右地区面临的危急态势,曹叡就头皮发麻。
  按理说,即使丢掉了凉州,魏国对蜀国仍处于绝对优势一方。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单就兵力而言,拥有五六万精锐骑兵的蜀国,此刻毫无疑问处于优势一方。
  事态到底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的?
  自认为是个明君的曹叡想不通。
  明明在九年前,也就是刘备夷陵之败后,蜀国就陷入了绝对低谷,无法再对魏国产生威胁。
  怎么短短九年过去,蜀汉就以更为强大的姿态崛起了?
  曹叡无法理解。
  ………
  在曹叡移驾长安的时候,诸葛亮正在武威厉兵秣马,马谡正赶赴西县,准备配合诸葛亮作战。
  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建业,孙权也在思索着,以当前的局势,他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旁观者?挺盟者?背盟者?
  似乎都不太妥当。
  当然,觉得不妥并不是因为名声,而是无处下手。
  孙权知道自己的名声在蜀、魏两国早就烂透了,他也不在乎名声有多坏。
  在他眼里,从来都只有利益。
  只要有利可图,亲儿子他也照杀不误!虽然他现在还没有杀自己的儿子,但他心里已经有了这个狠劲。
  名声?
  能当饭吃吗?能攻城掠地吗?
  所以要那玩意干嘛?
  在这个人人都把儒家思相当治世经典,以信义行著于四海的时代,反复无常和见缝插针才是混世宝典。
  每每夜深人静时,孙权甚至忍不住会感慨:“最初,民风淳朴,不厚不黑。你不能制我,我亦不能制你,后来,孤横空出世,又厚又黑,耍完曹操耍刘备,怼完关羽怼曹丕、无人是孤一合之敌,哇哈哈哈……”
  在孙权看来,自己对于蜀汉的两次攻击,充满了正义性和合法性。
  关于荆州的归属,他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阶段:荆州大乱。
  这个阶段,南阳郡和南阳郡靠北的两个郡,被曹操从张绣和刘琮手中夺走;江夏归了刘琦;其他四郡零陵、桂阳、武陵、长沙自立。
  第二阶段:赤壁战后。
  这个阶段,曹操在荆州北方的势力收缩,在孙权的允许下,刘备以刘琦的名义乘机收了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加上刘琦原本占有的半个江夏郡,地盘来到四个半郡。
  同时,孙权派周瑜击退曹仁并且占领了南郡(由于南郡大部分地区被东吴占领,襄阳无所隶属,曹操只得将周围几县拿出来,与襄阳县一起成立了襄阳郡)。
  第二阶段的最后结果是,刘备成了最大赢家,拿走荆州4/8地盘,孙权1/8,曹操3/8。
  第三阶段:鲁肃促成两家建立更牢固的联盟,不但将大半个南郡让给了刘备,以便让刘备彻底站稳脚跟,孙权还把自己的妹妹也送了过去。
  可说是下了血本。
  至于回报,虽然没有白纸黑字标明,但也是达成了共识的――即刘备夺取西川后,要把整个荆州都归还东吴。
  因为赤壁之战是东吴打赢的,确切来说是周瑜打赢的,刘备在这个过程中看了一场好戏。
  没道理一个在战场上毫无作为,自始至终都在看戏的人,最终却摘走了赤壁之战的最大利益果实吧?
  刘备不会天真的以为,先下手拿到荆南四郡,这几个地方就姓刘了吧?
  不会吧?!
  第四阶段: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占领益州。
  此时双方因为荆州问题谈不拢,关系破裂,孙权的妹妹东归东吴,孙权要求收回孙夫人嫁妆南郡,以及联盟之初约定的荆州全境。
  刘备不肯,别说荆州全境,甚至连南郡也不想还了。
  至此,双方即将因荆州开战。
  第五阶段:孙权怒而出手,夺回荆南三郡,兵临城下,准备攻打整个荆州。
  此时,刘备正在和曹操争夺汉中,根本不可能两线作战。
  孙权觉得自己吃定了刘备。
  果不其然,孙刘双方很快开始谈判,结果是长沙、江夏、桂阳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
  谈判结束后,孙权还用怜悯的口吻对刘备说:荆西三郡自赤壁之战以来,都是我东吴不可分割的战利品,念在你正与曹操开战,暂借你居住一段时间,等你拿下整个益州,赶紧麻溜的还回来。
  第六阶段:刘备全据益州,鲁肃亡故。
  鲁肃死后,孙刘关系急转直下,加上刘备已经夺取了整个益州,还有上庸三郡,与此同时,关羽北上围攻襄阳、樊城。
  孙权在刘备刚拿下汉中的时候,就派出使者索要荆州,然而刘备避而不见,见了也是东拉西扯,不谈正事。
  孙刘联盟至此破裂。
  第七阶段:武力夺回荆州(偷袭关羽)。
  虽然在蜀、魏控制区,都说是孙权偷袭关羽,但在孙权看来,这就是武力夺取。
  该阶段最终结果是,孙权占领了荆州大部分领土(不包括南阳、襄阳,和江夏郡北部,这些地区一直在曹魏手中)。
  第八阶段:夷陵之战和战后。
  因为刘备夷陵大伤,他再也没有收复荆州的可能,而且还羞愤而死,再加上曹丕三路伐吴,孙权不想两头作战,就派人与诸葛亮复盟,三国鼎足之势形成。
  所以,荆州地区的归属在孙权看来,从来都是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糊涂账。
  他孙权只不过是拿回自己应得的,借出去的东西。
  虽然刘备借荆州只借了南郡,不是荆州全部地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但这是在孙权默许下的举动。严格来说,这些地方都是东吴的战利品,只不过暂时借给无家可归的刘备容身而已。
  而且,南郡的出让也令东吴失去了西进夺取益州的机会(南郡可通往益州),这些损失都是需要补偿的!
  在孙权看来,从建安十四年攻克南郡,到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白衣渡江,本来已经到手的荆州,却让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刘备)白白使用了十年,才兜这么个大圈重新夺过来,是血亏无比的。
  更别提还搭上了个妹妹。
  每每想到这,孙权都气得牙疼,借荆州本来就是同情弱小友方的善举,最后却成了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所谓的“多操之敌”结果变成了“多己之敌”,不但白白浪费了赤壁之战后十年的大好发展机会,还落下了个“小人”的骂名。
  所以,从彻底夺回荆州那一刻起,孙权就带上了无情面具。
  只要有利益,他什么都敢干!
  至于会不会成功,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是目前正困扰他的问题。
  蜀国和魏国在陇右开战了,但孙权却忽然发现,自己似乎无处下手。
  助蜀攻魏?似乎有点傻。
  由于吴国优势在水军而不在陆军,所以最好的攻击对象其实是蜀国,然后全据长江天堑,与魏国划江而治,共分天下。
  但蜀国篱笆扎得很紧。
  急切间,东吴竟然无处下嘴。
  孙权紧锁眉头,在皇宫里踱来踱去。
  ………
  与此同时,武都郡,西县。
  马谡一边整顿兵马筹备出征事宜,一边思考陇右战局。
  陇右这块地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以来,就有“得陇右者得天下”的美誉。
  狭义上的“陇右”,指的是陇山以西(右)南安、天水、陇西、安定、广魏五郡,这片区域位于黄河东岸和其最大支流渭水上游,西边是黄河,东边是渭水,南边是西汉水,东倚秦岭,西连关中平原,丘壑纵横,水道密布,沃土千里。
  广义上“陇右”,还包括了凉州乃至西羌人居住的青海高原等河西地区。这片区域不但水草丰盛,盛产骏马,更是民风彪悍,男子个个英勇善战。
  “烈士武臣,多出陇凉”便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真实写照。
  先秦是最早将陇西郡纳入有效统治的朝代,秦献公西征狄戎后,将这一地区置于秦国统属。到了战国末年,秦昭襄王在陇右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从此陇西郡的边界得以明确。
  后来,西汉陆续在西北地区开疆扩土,整个陇右地区也逐渐被西汉纳入掌控,随着州郡二级行政制服的确立,陇右地区便划归了雍凉二州。
  后来因凉州多生叛乱,曹丕只得把凉州单独设州以便实行有效统治。而在民族构成上陇右地区则以汉、羌、戎部落“混居”为主。所以这样的半农半牧地区可以为军队提供大量的粮草与战马。
  魏国第一任雍州刺史是张既,张既早年曾经跟随曹操击破过马超,在任上政绩斐然。
  曹丕继位后,凉州的武威、酒泉、西平等郡发生了叛乱,曹丕便将张既改封为凉州刺史,命后者前去平叛。原雍州刺史一职改由郭淮接替。张既到任凉州后,迅速平定了叛乱。随后整顿当地内政,教化羌氐,改善羌人和汉人的关系,并设立了烽火台、城塞等军事设施。至此,魏国才算是在凉州实行了有效统治。
  由于雍凉二州羌胡多而汉人少,因此魏国驻扎在此的军队也很少,兵力主要集中了冀州、洛阳、许昌等地。所以到了蜀汉第一次北伐前夕,诸葛亮对于夺得陇右地区有着很大的自信。
  那一次北伐,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蜀汉这边,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让马谡不得不对此次北伐顾虑重重。
  三国时代,从来都不是“兵多者胜”,而是多算者胜,天助者胜。
  纵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这些决定性战役,都是兵力更少的一方获胜了。
  要说第一次北伐,蜀汉优势相当之大,除兵力优势外(当时陇右地区只有数千人马),魏国在任命雍凉最高统帅的人选上,也犯了巨大的错误。本来曹丕在黄初二年(221年)让宗室大将曹真领雍凉都督,镇守关陇。但在黄初三年(222年)时,曹真被调去伐吴,魏国新设的雍凉都督成了庸才夏侯楙。
  而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误判了蜀汉北伐决心和方向。
  因为此阶段的蜀汉刚经历了夷陵惨败,所以曹丕把国内大部分兵力都用在孙权身上。
  曹丕在位期间,总共有过三次用兵,分别是伐吴、伐吴、还是伐吴。
  甚至到了227年(魏太和元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亲至汉中后,魏国朝堂上下都认为就算诸葛亮出兵,其主攻方向也应该是关中,而非陇右。
  而面对满朝文武对于蜀汉的轻视,只有雍州刺史郭淮则展现了清醒的一面。在诸葛亮北伐前夕,为防备蜀军,郭淮亲自前往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等地巡视防务,对此三郡加强了布防,这也导致了在后来的北伐中,诸葛亮统领的大军未能及时攻克天水郡,拖住了相当多的蜀军,为魏国从关中调兵支援争取了便利条件和时机。
  假设当时陇右地区被蜀军一鼓而下,那么被派去狙援张郃的,必然会是两万五千名可以以一当十的无当飞军和更多精锐,绝不止两万五千新兵蛋子。
  虽然可以肯定是杨仪在调兵上动了手脚,但从事后杨仪没被治罪的结果来看,这个举动很有可能也是无奈之举。
  当时蜀汉精锐士兵的确不多,满打满算也就三千骑兵和两万五千无当飞军可以与魏国精锐骑兵正面相抗。
  在这种背景下,马谡当时作为初上战场的将军,是很难带走全部精锐兵马的。
  时至今日,马谡对此事(杨仪暗算)已经释怀了。
  但今日伐魏之事能不能成,心里还是没底。
  隆中对的基础就是必须同时拥有益州和荆州,但是荆州现在在哪里?
  在曹操和孙权手里。
  考虑到孙权是个不可靠的盟友,隆中对是实际上已经夭折了一半,只剩下“出兵秦川”这一条路了。
  其实隆中对的战略,诸葛亮也是最近才放弃的。
  建兴四年(227年),诸葛亮上了《出师表》后就去了汉中。但是在一年之后才开启了北伐。
  在汉中停留一年不单单是筹备战事,很大程度上还因为一个人:孟达。
  因为孟达占据了一个比较核心的地方:上庸三郡。
  上庸地区地处汉水、长江之间的武当山脉以西地区,西南连汉中,东南接荆北襄阳,南通夷陵,正北面则是雍州的京兆郡,也就是长安的所在郡。所以在“天下之争在荆州”的汉末三国时代,上庸的军事地理价值不言而喻。而最早为刘备攻取此处的就是孟达。
  但是关羽被杀之后,孟达因“坐视不救”而降魏,曹丕便任命他为新城郡太守,辖房陵、上庸、西城(后改名魏兴郡)。
  诸葛亮平定孟获,移驾汉中之后,便开始想要策反孟达。对于诸葛亮来说,上庸无疑就是自己“后花园”,所以得到上庸无疑就是找到了一条最近的北伐路线。
  因为如果诸葛亮拿下了上庸,那么从汉中至荆州北部的水道就将被蜀汉掌握,这将极大增强运粮的便利性,和蜀汉进攻方向的多样性,也为拿下荆北襄阳的增加了可能性。
  一旦襄阳被蜀汉拿下,不但可以直面宛洛,关羽丢失的荆州很有可能会重新被蜀军拿回来。
  如此一来,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南北夹击曹魏的战略就得以展开。因此上庸的得失,也关乎到了当时蜀汉北伐的全局。
  但是当得知孟达反复无常,待价而沽,与蜀汉眉来眼去的同时,还与孙权暗通款曲,诸葛亮愤怒之余,也只能独自率军北伐。
  之后,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在马谡的建议下,孟达“造反”的消息传到了司马懿耳中。
  从此以后,诸葛亮对于重新控制上庸以取得荆州这条路线的设想就不再报有任何期望。因此当“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路线中,荆州这条路彻底走不通以后,就只能走益州的路线了。
  事实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凭益州一隅之地,想要一口气完成北伐,根本不现实,所以只采取了“隆中对”中“西和羌戎”的路线,放弃了“从荆州向宛洛”的构思,把首次北伐的攻击目标定在了陇右地区。


  https://www.lingdianksw8.cc/50816/50816608/74953300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