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 第108章 朱允熥的感慨

第108章 朱允熥的感慨


"解禁了!解禁了!终于解禁了!"
  "能出海打渔了吗?"
  "能!"
  "官府不抓人了吗?"
  "不抓了!"
  "不凿船了吗?"
  "不凿了!"
  福建漳州南屿里人人奔走相告,许多人喜极而泣。
  福建多山少田,自从洪武五年海禁以来,福建渔民无以为生,卖儿卖女者有之,卖房卖屋者有之,还有许多人,干脆下海为盗。
  史大威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就是福建漳州南屿里的,二十九岁那年带着全村的十三个同宗兄弟子侄,驾着两条小船深夜出海,被巡海水兵抓获,被判罚苦役半年。
  服完苦役后,史大威后又谋划逃往海外。
  这一次,史大威学乖了。
  他找了十来个和自己一样的光棍汉,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买了三支火铳。
  在一个月黑风高,暴雨倾盆的深夜,史大威率众偷摸到漳州卫,突然袭击停泊在水湾内的巡海战船,杀死船上水兵九人,然后驾船逃跑。
  等漳州水师反应过来前来镇压时。史大威早已消失在狂风暴雨中。
  他们一路向南,经过数日航行,来到一树林茂密,荒无人烟的小岛。
  史大威决定在此稍作休整,再继续前行。
  众人开始在岛上寻找食物和水源,却发现这里似乎隐藏着许多危险。
  当他们深入岛屿内部时,遇到了一群神秘的野人。
  这些野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手持简陋的武器,对他们充满敌意。
  史大威一行人与野人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岛上野人全部杀死。
  从此后,他们以这个小岛为据点,在茫茫大海上四处游弋,遇到过往商船,即劫而杀之。
  没几年时间,史大威成了盘踞在吕宋的大海盗,最顶峰时有大小船八百只,手下二万余人,声势极其浩大,曾先后攻破漳州、厦门。
  最疯狂的一次,史大威顺着闽江,一路攻到福州,东南半壁江山为之震动。
  南屿村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然而,史大威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他在村里被认为是最老实的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心只想出海打渔攒钱娶媳妇,但命运却让他成为了一名大海盗。
  史大威的身材瘦小,拘谨而木讷。
  他总是默默地劳作,从不与人争执,逢人总是腼腆地一笑,从不多言多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害的人,却在成了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南屿村出了个史大威,漳州乃至整个福建,无数人争先效仿,袭击巡海船只,然后夺船出海的事件层出不穷,连所用的套路也是如出一辙。
  史大威虽然被打死了,但在无数人心目中,史大威是个实打实的英雄。
  明朝实行里甲制度,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粮长,剩下百户分为十甲。里甲的民户要互相了解丁口职业,互相作保。
  史大威当了大海盗,整个南屿里的一百多户人家全都遭了殃,罚没家产,罚做苦役。
  如今朝廷终于解除海禁,南屿里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除了渔民之外,海商也纷纷下海为盗。
  最有名是广东人梁道明。洪武三年,梁道明在广东南海老家犯了事,跑到马剌加南边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国避风头。
  梁道明在南海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商人,为人处事很有一套,很快从一个小喽啰混成了一个大老板,前来投奔他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广东潮州人陈祖义。
  在南洋,广东帮和福建帮水火不容,为了争夺势力范围,经常在海上大打出手。
  梁道明在众多华人军民的拥护下,在三佛齐国都旧港自立军队,自立国王。
  史大威、梁道明、陈祖义这些出了名的大海盗之所以能闹出这么大动静,首先应该归因于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这一政策只考虑了平定海患的需要,却完全无视沿海居民的生存需要,因此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政策。
  推行了二十五年的海禁,终于首先在福解除了。渔民和海商们迎来了新的机遇。
  朱允熥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渔民和海商的生活水平。
  "今明两年,免征福建沿海的渔业税,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渔业生产中。"
  "向无船渔民出售船只,无钱购买者可以租赁。"
  "鼓励海商出海贸易,降低关税,简化报关手续。"
  "组织海上护卫队,保障海上贸易的安全,让海商们能够更加放心地开展贸易活动。"
  "整修厦门、璋州、福州的港口,改善基础设施,增设码头船坞。"
  文华殿里,朱允熥信心满满,朱标却十分紧张。
  "开放海禁可是顶着重重压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好不容易打开的门又得关上。"
  朱允熥笑了笑,安慰道:“父皇不必担心。解除海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儿臣这些年来一直在为这一刻作准备。"

  "南京官办造船厂、福州官办造船厂、宁波官办造船厂己经打造好了三万六千只小型渔船,很快就可以运抵福州。"
  "天下的老百姓总是渴望安宁富足的生活,如果衣食有着落,谁愿意冒着全家被杀的风险下海为盗。"
  "渔民们有了恒产,就有了恒业;有了恒业,就有了恒心。如此一来,海盗团伙自然不剿而灭了。”
  半个月后,漳州,一万只渔船整齐地排列在码头。
  朱允熥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渔民们。
  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渔民们纷纷涌向这些渔船,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他们抚摸着船舷,船桨,感受着坚固的船体,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无数渔民激动得热泪盈眶,跪在船上亲吻着船板,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一位头发胡子花白老渔民走上前来,扑通一声跪在朱允熥的脚下。
  “太子,这些渔船真的是租给我们用的吗?”
  朱允熥看着老人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只觉得一阵心酸?
  "老人家,快起来。你家哪儿的?"
  "漳州南屿里。"
  朱允熥将老人搀了起来。
  "这些船就是租给你们用的。"
  老人的眼圈红了。
  "多谢太子,可是我们太穷了,连一年五百文的租金也拿不出来。"
  朱允熥没想到老百姓的日子这么苦,禁不住又是一阵心酸。
  "那就免你们一年租金吧。"
  老人闻言,顿时泪如雨下。
  "太子,这怎么好呢?朝廷的钱也不是风刮来的,造这么多船,一条条油光锃亮的,得花多少钱啊!"
  朱允熥亲切地拍了拍老人的手。
  "这没什么。你们都大明的子民,我不照顾你们,谁照顾你们呢?"
  老人满脸是泪,仰望着朱允熥,喃喃自语:"太子长命百岁,太子长命百岁………"
  海边成千上万的人跟着喊:"太子长命百岁!太子长命百岁!"
  朱允熥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二十四史,二十四家谱耳。
  汗牛充栋的史册中,只看得到帝王将相的杀伐决断,纵横捭阖。
  至于千千万万芸芸众生,全被悄然隐去了。
  他们不配拥有姓名,更不配记录事迹。
  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死存亡,更没有人在乎他们喜怒哀乐。
  在治世,他们卑贱如尘土,终年劳作,倘能免于冻馁饿毙,便是天恩浩荡了。
  在乱世,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宁,横遭屠戮,辗转填沟壑。
  每翻几页,就可以看到:
  "岁大疫,死者大半。"
  "岁大饥,死者相枕于道。"
  冷冰冰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数以万计的人的一生。


  https://www.lingdianksw8.cc/53654/53654379/6969686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