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古国物语 > 第七单元第二百三十九节

第七单元第二百三十九节


那人愣了好一会儿,终究还是走了,其实披衣并非不想收徒弟,到隐隐有一种感觉,自己似乎罪孽深重,只有孤独终老,才是最合理的结局。其实他也不是住在山洞里,在一个极为荫蔽的有一座木屋就是他的家,里面的陈设其实都说得过去。按说人都自然住在山之阳、水之阴,可他却住在水之阳、山之阴,主要是因为他与自己的师父一样,自认为是负罪之人,不配留下子嗣,不配过普通人的生活,说,这样的人是所以至阴之人。何为至阴之人,囚犯、刽子手、阴谋家,该有一类就是无用于世的才智之人。在最初距离在这里的,大多也是这类角色,后来这里出了名,情况就变了。这里生活的人从娘胎里来开始听一些人讨论大道,长大之后,无论做什么,都带着三分学问人的气质。就在披衣以为自己后继无人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倪的人来了,被人下了慢性毒,希望披衣能够施以援手。

        披衣没有推诿,花费了半年功夫,才把毒除尽了,王倪拱手说:“多谢先生,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待我回家杀了内子和她的那个野男人,夺回家产,分一半给你。”披衣说:“我不要你的家产,也希望你也别要了。”王倪一脸诧异,说:“为何?”披衣说:“你要夺回家产,就得杀人,你要杀了人就犯下了大罪,到时候你逃命还来不及,那里有机会拿回自己的财产?”王倪说:“我可以拿着部分财产逃命。”披衣说:“放下往日的恩怨,踏踏实实钻研大道,不是更好吗?”王倪说:“奸人不除,我这口气咽不下去。”披衣说:“把他们忘了吧!”王倪死说:“为何?”披衣说:“如果不是我救你,你绝对活不下来,你已经两世为人了,从前种种都与你没有关系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听完这番话,王倪心中的恨大大减退,过了三天,他拜披衣为师,决心以此度过余生。

        没有入门,不知道学问的美妙。一旦沉下去,便难以自拔。当他知道越来越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他几乎已经把过去的恩怨都忘了个干净。也许看官好奇王倪的妻子最后如何了?她与那个野男人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其实她之所以会与别的男人勾结起来祸害自己的夫君,也是因为王倪实在不像话,他一表人才,家世也不错,不知怎么就讨了一个又丑又凶的女人,他成天躲在外面不回家,因为只要回家就会被打。王倪恨不得逢人就说自己如何命苦,讨了一只母老虎。母老虎逼近不是病猫,从那时起她就有了杀夫之心。就在这个时候,她的第二个男人出现了,此人见王倪的女人简直活的像个寡妇,他决定用自己这一把结果点燃她那一堆干柴,两个人一拍即合,双双坠入情网。出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更加坚定了杀掉王倪的决心。

        帝尧在位的时候,吏治清明,所以他们心里很清楚,一旦做的不干净,让官府查出什么来,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就算是废了。那男人苦苦寻找,忠于找到了一种毒药,无色无味,更绝妙的是他不会马上把人药死,服用之后,发作时间十分漫长,与害病而死一般模样。然而王倪这个人一只有一个习惯,就是习惯独自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冥想,深林、水边、山顶,都曾经留下他的身影。平常,他都能够很轻易的进入深度的冥想状态,可也不知怎么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他进入冥想状态越来越困难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放弃,这让他非常的苦恼,越是情绪波动的厉害,他越是感觉整个人的状态有些不大对,他尝试着解开心中的谜团。是什么导致他忽然好像失去了冥想的能力,经过他反复的确认,他感觉自己应该是中毒,他甚至大致确定了中毒的日期。

        作者在多个场合重复一话,人更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事。虽然王倪的身上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他们却没有察觉,直到有一天王倪最后消失了。之后他们每一天都在恐惧中度过,那妇人问那野男人道:“你找的这种毒药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解药?”那男人说:“解这种毒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复杂,可它解毒的方法非常复杂,除非遇到高人,否则必死无疑。”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人们渐渐也就把王倪给忘了,忠于有一年到了王倪消失的日子,那妇人说:“看来王倪已经死了,我们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那野男人非常高兴,说:“谢谢你,如果不是遇到你,我没有这种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日子。”那妇人说:“我们还应该感谢一个人。”那野男人说:“谁?”那妇人说:“王倪。”那野男人的脸一下子耷拉下来了,说:“你是不是后悔了?”那妇人说:“不,我不后悔。可你想过吗?谋财害命这种事是很损阴德的。”

        那野男人一听这话,顿时气的脸跟猪肝一样鲜红,说:“你到底像干什么?”那妇人说:“我们两个一定要生儿育女,你难到不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吗?”那野男人说:“所以呢?”那妇人说:“给王倪建一个衣冠冢,以后逢年过节,我们都去祭拜。”那野男人说:“你就觉得这样他就不想找我们的麻烦了吗?”那妇人说:“我们是这个世上仅有能给他烧纸钱的人,我们若是有一个三长两短,他们还能指望谁能给他烧纸钱呢?”一听这个,那野男人瞬间沉默了,说:“或许你说的对,我听你的。”于是两个人花费了不少的钱,给王倪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地方修建了衣冠冢。日后当真每逢佳节都来拜祭。他们决定把王倪离开家门之后的第四十九天作为忌日。从哪之后,王倪每天在夜里都梦见一堆前朝着自己飞来,这给他很大的困惑,于是来向师父请教。

        披衣笑着说:“他们这是良心发现了。”王倪不解,披衣说了其中的缘故,王倪说:“完全从自己的利益考虑,这个也叫良心发现吗?”披衣说:“如果不是他们,你到不了我这里,你也不会有现在的修为。如此看来,他们还是你命中的贵人。”听披衣如此说,王倪的脸色有些难看,但他也没说什么。披衣也自觉失言,自居好话,如果能够尽可能的贴近现实,听起来方能让人受用。如果好话让人一听就名不副实,你未必会受用。作者去年去二哥家,哥哥指着作者对二哥的女儿说作者是什么作家,写了好几本书。作者听了非常难受,一个人再喜欢文学,写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以此为生的本事,你便什么都不是。或许有习惯抬杠的人把卡夫卡搬出来与作者理论,作者想说卡夫卡这样的案例绝不是能经常见到的,作者不想表现的过于平庸,却又无可奈何。如果真的作者能在死后扬名,虽然仍有遗憾,仍将含笑九泉。

        一年之后,王倪终于不再梦到那些钱了,这个时候他又感困惑起来,难到他们不再烧钱给老子了。又难受了一年,到了第三年头上,他总算是从中解脱出来了。他一心想的是眼前的事,再没有杂念来侵扰他。其实作者也很想做这样一个人,每天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这样自己就会少受一些指责。如果现在看到的就是作者的结局,这无疑是让人感到痛苦的。作者到底有没有天赋,有没有潜力,有没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且将这些问题按住,只说当你在修业的过程中日新月异的时候,披衣却渐渐呈现出了老态。到他并不难过,相反,他很开心。他老的连抬一下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了,一日清晨,朝阳落在他身上,他下意识的打了个盹儿就再也没有醒来。披衣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根据披衣生前的嘱咐,他的遗体被焚毁,撒在了风里。之后每次听到风声,王倪都感觉这是披衣在跟他说话。

        王倪不但继承了披衣的衣钵,还在他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发展。列位看官,你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与作者相同的困惑。一个人处于自己的需要对先师留下的学说进行选择的传承,然后把它美其名曰发展。对于这样的做法作者持保留态度,作者的想法是这样的,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先师留下的学说有所扬弃,这是完全可以的。但这里必须指出,扬弃之后形成的新东西,未必就是对先师学说的发展,更不能厚颜无耻的说这就是先师的学说。在一些地方一些人存在这样的陋俗,对于这种东西应该坚决的予以抨击。天空格外蓝,王倪望着天,他时而感觉自己像风在山谷间盘旋,时而感觉自己像是洒落在地上的阳光。此刻的他说不出是是悲是喜,此刻他没有好恶、没有爱恨,当时太感觉自己的体内有一束光在闪烁,这束光是温暖的,是智慧的,是美满的。

        作者其实内心常常会感到困惑,自己到底算不算是一名儒生。因为作者对道家思想非常的推崇,关于道家思想的认知,今天的人们很多都是模糊的。比如道家思想与后来的道教、与魏晋的玄学,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可以划等号呢?痴迷玄学的人,往往追求极致的享乐,这些人不但沉溺酒色,而且嗑药。玄学兴盛的年月,整个上流社会都呈现出一种病态。玄学的确有跟道家相似的地方,追求清静,崇尚无为,对于庄周式的洒脱,玄学的信奉者也是十分向往。玄学与道家思想的明显不同在于,道家思想崇尚恬淡寡欲,讲究顺其自然。对酒色的痴迷、嗑药,这都是逆自然之理而行。道教虽然非常的推崇老子,可他们有老子的思想仍有非常大的差异。虽然道教似乎披着老子思想的外衣,可他们骨子里还是古代方士留下的那些东西,追求不死之术,梦想白日飞升。

        道家讲究的是顺道而生,顺道而死,崇尚自然。生死都是自然现象。现实生活在许多人对死充满了恐惧,其实死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没有人直到人下去之后意味着什么。庄周曾经表示,当你死了之后,你也许会后悔自己在这世上来过。或许看官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作者会突然在这里大谈道家思想?今天许多人都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创造多少新东西,而只是将先贤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其实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老子和孔子出生之前就已经源远流长了,只不过是它们并不知道自己叫道家和儒家。道家思想来自史官对历史的总结,对于治国安邦很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来自于古代主管礼乐和教育的官员,所以他们把礼乐看的非常重要,同事对教育教化充满了一种自信。

        诸子百家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易,所以当你把易撇开,想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弄明白,简直是开玩笑。披衣和王倪这些人其实可以划入道家的行列,隐士其实有很多种,有的无心功名,只追求长生。有的雄心勃勃,却因为实际不对,暂时隐居。道家思想不是无心功名,也没有雄心勃勃,如果天下需要他出去承担一些事,他不会拒绝。如果不是非他不可,他也绝不勉强。道家者流,不追求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天下很少有人不希望自己克制拥有很多的财富,很高的爵位,很大的权力。道家者流是这样表明心迹的。爵位、权力,甚至名声都是属于公家的东西,私人不可以长久的占据着他们。尽管先贤当中有人有很高的道德自觉,可仍然没有办法改变规律本身,道德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只要有足够有吸引力的东西在引诱他,道德会被轻易的冲垮。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倪的修为在不断的提高,可是他就像是在黑夜里绽放的花朵,在大多数人看来,他早就在他离开家的时候死了。他经常感到恐惧,恐惧的不是黑夜在吞噬他的生命,而是恐惧自己之后,没有人接替继续做学问。有一天,他路过一条水边,忽然看见水中有一个人满脸褶皱、一头银发,他匍匐在地放声大哭。之后他开始把自己平生所学化成各种神秘符号画在了山洞的石壁上,到了九十岁那一年,总算是画完了。了也就是这一年,有一个人九岁的男童头到门下。这孩子很小的时候被父母遗弃,被一个老乞人养到九岁,老乞人病重,他不知道从那里听说箕山之阴,颖水之阳,生活着一个叫王倪的人,此人一声专心修业,年过九旬,无有儿女,你去拜在他门下,或许克制捡回一条命。这孩子因为小时候与附近的恶少斗殴,被打掉一颗牙齿,从此他就有一个名字叫齿缺。

        齿缺的到来,给王倪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因为要活命,齿缺表现的非常有礼貌,王倪尝试给他开蒙,出人意料的是此人虽然出身低贱,却非常的聪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初期的课程。之后,王倪就很少授课,有任何疑问,都让他去山洞里的石壁上寻找答案。齿缺学习满十年之后的一天黑夜,王倪再没有醒过来。当时已经十九岁的齿缺心平气和的按照王倪生前的嘱咐处理他的遗体。事后,他继续钻研学问。他的做法相对于前辈而言,变得开放了许多。如果有人找他瞧病,他不断给他开方子,找药材,还告诉他致病的详细原因。如此一来,来找他瞧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原本偏僻的住所,如今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不仅如此,随着他名气越来越大,越多同样在此地修业的人也来盘道,齿缺从不接受别人的挑战,一些极端的人竟然想要杀了他。

        当有人千方百计想要他的命的同事,有人也在千方百计的保护他,因为许多人正是因为得到他的助力才得以延续生命。许多人除非关门弟子,否则决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学问轻易的告诉别人。齿缺似乎根本没有这个顾虑,他说:“我的师父和师爷都曾经担心自己所修之业会因为自己的死而终结。如果我把自己平生所学,像种子一样大把大把的撒出去,他们在阳光和雨露的培育之下,说不定可以遍地开花,造福天下之生民。”齿缺的想法没有错,当时住在箕山之阴,颖水之阳的人,都依葫芦画瓢,按照齿缺设计的方式在生活。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如齿缺预料的那样,有很多人来求学,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学了这个便洞悉天机,知道天机在普通人看来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嘴快的连汽车都撵不上的人,一旦知道天机,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天机就会变成满世界的风言风语。

        岁月在无情流走,齿缺渐渐从一个青年变成了老汉,他的内心非常的痛苦。就在齿缺以为自己他没有办法将自己所修之业传递下去的时候,有一位游学的人来到了当地,在当地人的介绍之下来见齿缺。此人身长九尺、容貌秀丽,弹的一手好琴。口才好的要命,思维敏捷,是难得一遇的人才。齿缺见了他不禁被迷住了,拱手说:“请问年轻人贵姓?”那人拱手说:“在下免贵姓许,单写一个由字。”齿缺说:“许先生是何人的高足?”许由说:“在下未入师门,并不是某人的高足。”两个人聊的很是投机,齿缺终于说:“多年以来,我一直想要物色一个能够替我继续修业的人,你我有缘,且聊的如此投机,是否有意拜在我的门下学习。”许由就得拜倒,说:“如此我求之不得。”许由这个人是有名的浪子,许多人家的姑娘因为他失去了名节。可他根本就不在乎她们。他开始修业之后,进展也是超乎寻常,齿缺说:“你真是上天派来替我修业之人。”

        许由说:“其实我们都是各自在修自己的业!”齿缺听了这话,忽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但他说不上来这意味着什么,不久之后他就病死了,享年六十岁。许由相比于他的前辈大不相同,他性格非常的张扬,齿缺不过是接着瞧病的机会,传播自己的学问。许由开坛设教,许多人慕名而来,因为他口才了得,许多人膜拜他如同神明一样。尽管如此,所修之业也没有被耽误,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当时天下就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而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就是许由,按说他一个民间人士,不可以就公事进行占卜,就算你压抑不住内心的冲动,也应该偷偷摸摸的占卜,而不是当着众多人的面那么做。他说:“帝尧这个人虽然聪明足够,但他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人君的气象偏弱,将来我们华夏国会出现两个天子,一个在朝一个在野。”

        此言一出,立刻震动了江湖,一些好事之人更说另一个天子分明就是许由。有人拿许由与历代贤明的天子进行比对,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点。许由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找个荫蔽的地方猫了起来。可关于许由的谣言却没有要消停下来的意思,相反还愈演愈烈,朝臣们因此分成两派,一派主张采取雷霆手段打击传播谣言之人,而另一派人则说流言不过是上天示警,主上如果能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失,说不定可以因祸得福,给华夏国带来新的希望。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https://www.lingdianksw8.cc/55/55265/1878174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