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见证风雨二十年
先燕云
写褚时健是我这一生无法逃避的责任。
这种意识最早出现在1991年。我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红塔山笔会的成员,在玉溪卷烟厂这个当时蜚声海外的明星企业盘桓了半月。笔会结束之后,送走了北京来的一批知名作家,我返回玉溪卷烟厂,完成冯牧团长交代的任务,给5月1日出刊的《中国作家》写一篇一万三干字的报告文学,这时已是4月24日。两天的采访,褚时健和他的家人第一次带我进入了他们的人生。当时昆玉高速正在建设当中,昆明到玉溪需要大半天,刨除来回的时间,我只有两天用来写作。4月29日,他到北京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颁奖会之前,我在玉溪卷烟厂昆明办事处把我连夜赶出的稿件交给了他。我不能确定他对我的文稿是否认可,因为他一直是以企业家的形象面对媒体,从不谈及个人情感经历和家庭,而我的文章标题叫《太阳般的汉子——褚时健的情感生活》。
借他与别人谈工作的时间,他的夫人马静芬先看了文章。褚时健拿着文章进里屋以后,马静芬看着我,眼神里透着担心:“文章是好文章,只怕通过有点难。”这是她第二次对我说这话。4月23日晚,我在采访褚时健前夜,先拜访了她和他们的女儿褚映群。她对我说:“你要写的东西难,到目前为止,连我都不了解他的情感世界。”
在期待和担忧中,褚时健出现了,他一手拿着稿件,一手拿着眼镜问我:“你多大了?”见我愣怔,他补了一句:“我不知道你这么年轻,怎么会懂得我们。从今天起,我们就算是忘年交了。”
我当时无法预知,这句话让我见证了他此后二十年的风雨人生。
1996年4月4日,我为他写下了最后一篇报道《关索坝为证》。文章是这样结尾的:
狂舞的春风中,我们站在关索坝桥头,整个新厂区就在我们眼前。
它太美丽,下午的阳光下发出纯净的白光和蓝光,让人不忍移目。巨大的欧式厂房、圆柱形的办公大楼和横卧一侧的科技大楼,以它们的庄重严谨气派,一笔抹去了关索坝千年来的历史遗痕。还是那片青山,还是那些白云,簇拥着的却是世界最大的卷烟生产企业。
此刻,站在斜拉桥前凝视远方的企业界巨子褚时健,他一心头涌起的是豪情,是欣慰,还是依恋。
关索坝对于他到底是什么,我们难以说清。
还是这一年。夏末,陪他去玉溪乡下龙潭钓鱼,我写下散文《一山一水一钓翁》:
……从认识他起,他丰富的人生就成了我探寻的目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可模仿的人生。他经历的起起落落,足以让脆弱的人生死几个轮回。我在了解的同时,有了隐隐的忧虑。我对他直言:“你的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他用他那双锐利的眼睛看着我,目光的深处有一丝苍凉、一丝感伤。
和我们同来龙潭钓鱼的人都有收获,他没有。或许他没打算有。
在1996与1997年交会的时候,我们一行人被软禁在边陲小城河口,望着窗外青葱的树影,想起自己以文工团员的身份、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数次光临这里的经历,感慨间写下了杂记《那那边》:恩虑在屋子的四壁间穿梭、反弹、交错,脑子里出现了倮倮的那首歌,那那边是什么,天苍苍、地荒荒——那么,等着他的是什么?
就是在河口宾馆他的那个房间告别的时候,他说:“拖累你了,小先,我早就有这个意思,想认你当我的女儿,映群也同意,现在这种情况……”我告诉他:“下次见到你,我会叫你爸爸。”
这个“下次”是在两年之后,我到云南省第二监狱去探望他。我当时的一声“爸爸”,让他的眼里泛起了泪花。
时间走到了2013年。这十多年间,我们多次谈到了传记的写作。时光改变的不仅仅是命运,还有心态、认知。从当初的不敢触碰,到后来的坦然面对,从当初的坠落深渊到人生的触底反弹,到达了人们口中的“第二次辉煌”,我们终于可以平静地面对所有的经历。这时候,也许才是写这本书的最好时机。
感谢博集天卷的年轻编辑毛闽峰和陈江,他们在两下玉溪采访的过程中,对褚时健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这本书的写作有了一种与猎奇和炒作不同的真诚态度,最终让我决定开始本书的写作。
为了让这本传记尽量地客观公正和更有价值,我请我的朋友张赋宇和我一起写。他曾是一个资深的财经记者,现在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在企业经济模式、经营管理和褚时健的经营管理思路方面有着我所欠缺的认识和解读。
感谢律师马军,在过往的二十年中,他和我们有过很多次命运的交集碰撞,并为本书提供了帮助。
感谢褚时健用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成就了本书的龙骨,还要感谢他二十年持之以恒的信任,为本书签下了独家授权书。
2014年8月
https://www.lingdianksw8.cc/59/59137/3251575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