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策论考试
当吴又可来到驿馆之后,他依然没有恢复过来,感觉还是在梦里一样,一个时辰之前,他还在因为没有进入考院而绝望。
大明朝举行了明医科,这让天下的郎中欢喜不已,吴又可得知消息之后,千里迢迢来到南京,但是还是没有赶上。
本来已经绝望的吴又可只想找一个安身的地方,但是谁知道竟然遇到了大明皇帝朱由检,然后一下子就成为御医了。
这里是南京城官府驿馆,是来南京城办理公务的官员们入住的地方,也有一些外地调入南京的官员再次居住。
吴又可进入驿馆,驿馆的小吏很快就确认了吴又可的身份,然后带着吴又可来到了驿馆的一间房间。
朱由检带着吴又可来到了皇城,然后令侍卫带着吴又可去吏部备案,礼部给吴又可发放了官服和官牌,还有五两银子,然后带着吴又可来到了驿馆。
同时告知吴又可明日准时去御医院报道,然后等待吏部的安排。
进入房间,吴又可将怀中抱着的官服小心地放在了桌子上面,然后从怀中掏出一枚官牌,这是御医院管事正六品的官牌,是纯铜制造了,据对不会有假。
吴又可的手有些颤抖,他不敢相形自己竟然这样入仕了,还成为了大明朝正六品的官员。
而且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大明医学院学正,按照朱由检的话,他是要为大明培养更多的郎中。
按照朱由检的计划,大明朝需要一百万郎中,这个数字直接震撼到了吴又可,而且朱由检说道这一百万郎中都要从大明医学院培养出来。
想到朱由检的话,吴又可顿时一阵紧张,他感觉自己好像无法完成,立刻将地上的箩筐打开了,将放在最下面的几大本书籍拿了出来。
这都是吴又可这些年辛苦总结出来的行医经验,其中大部分都是瘟疫的病理,吴又可想要按照朱由检所说的,编写疾病方子,将常见的疾病分类总结,然后编制总结治疗的药方。
还有就是编写教材,教授学生们如何号脉,如何针灸,还有学习各种草药知识。
吴又可立刻拿起桌子上的纸笔开始书写起来,他要将自己所有的医学知识全部记录下来,按照朱由检的要求编制疾病方子和教材。
一提笔之后,吴又可发现这份差事实在是太大了,他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作,根本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吴又可一时间竟然有些慌乱,突然接到了这么大的事情,他非常想要做好,并且真的想做到朱由检所言的那种,培养一百万郎中,造福大明百姓,但是慌张的吴又可有些混乱,甚至紧张。
此时,小吏的敲门声打断了混乱的吴又可。
“大人,洗澡水已经准备好了。”
吴又可听了之后,渐渐地恢复了冷静,然后出了房间的门,跟着小吏去了后院的的一个大房间里面。
这里就是驿馆的澡堂子,里面都是一个个隔间,其中一个隔间里面的大桶已经准备好了热水。
吴又可一路来到南京,和乞丐没有什么两样,此时终于可以洗上一个热水澡了,自然非常欢喜。
洗完澡之后,小吏已经为吴又可准备了一套新衣服,虽然只是简单的布衣,但是也要好过吴又可现在身上的这个破着大洞,带着补丁的衣服。
换上新衣服,吴又可身上舒服多了,然后按照小吏所说的,来到了驿馆前面的一个饭堂。
此时已经到了午饭的时候,吴又可来到饭堂之后,发现这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吃饭,据吴又可推测,这些人应该都是官员。
大明朝南迁之后,南京成为了大明的新都城,于是大量的官员聚集于此,官员规模比之前超出了两倍之多。
其中很多官员都是外面调入南京的,于是很多官员都住在了驿馆里面,毕竟这些外调的官员想要在短时间内在南京城安家是不可能的。
官员的俸禄有限,而且南京的府邸也非常昂贵,不是普通官员能够买得起的。
朱由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扩建了驿馆,可以让调入南京和外地来到南京办公的官员有一个临时的住所。
就像朱由检身边的秘书卢象观,他也住在驿馆。
饭堂的就餐非常简单,吴又可来到一个桌子前面,这个桌子上面摆放了数个巨大的菜盆,里面都是制作好的菜饭。
一个小吏从身后取出一个竹托盘,然后将一大碗准备好的米饭放在托盘上面,随后又拿起一个大碗,在几个菜盆里面各盛了一些菜进来,随后将一碗汤也放在了竹托盘上年,然后将摆着三个大碗的竹托盘呈送到了吴又可手中。
吴又可感觉自己就像是来佘粥的,但是他手中竹托盘上面的菜饭是非常丰盛的,除了一大碗米饭之外,菜里面是有肉的,而且汤也非常好。
吴又可立刻坐到了身边的一个空位上面,然后就开始大口朵颐起来,这是他这些年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了。
朱由检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本来内心认为官员的吃饭应该非常讲究的,但是随后才知道其实并没有那么讲究,甚至可以说还不如后世的百姓。
首先就是这个时代的食材非常匮乏,完全无法和后世繁华的小吃美食相比,然后就是做法也很单一,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名菜,但是普通人是无法吃到的。
这个时代就是官员也不例外,如果是早朝的日子,很多官员早早出门,甚至都不吃早饭,然后在路边的小摊买上一个带馅的包子,或者是一个烧饼就可以了。
朱由检高估了这个时代的美食了,在和平年代的大明,官员百姓的生活还算稳定,但是眼下各地都在打仗,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能够每吨吃上米饭或者是馒头,都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了。
所以官员们集中在驿馆吃饭都没有任何意见,而且因为驿馆的菜饭好,还是免费的,所以很多官员都会在这里吃饭。
也有一些例外的,就像朱由检身边的卢象观,因为每天都要在朱由检身边办公,大部分时间都和朱由检一同进餐。
虽然是和皇帝进餐,但是朱由检非常节俭,每餐都有明确规定,绝对不允许浪费,其实和吴又可他们在驿馆吃的差不多,就是皇帝用餐更加精致一些。
朱由检在吃完午饭之后,也开始办公了,首先就是将进士科策论试题出完了,然后御林军立刻带着试题去了考场。
下午考试就只剩下进士科的策论了,但是因为考进士科的考生多,足有五千多人,于是考院里面依然非常忙碌。
御林军很快就将试题送到了考院,张元久看到朱由检的试题送来了,也松了一口气。
随后张元久就和几位考务官接过了带着火漆的木匣,然后恭敬地打开了木匣,里面是一张纸。
张元久看了看身边的几个考务官,然后小心地取出纸张,随后当着几个考务官的面将纸张打开。
“格物致知。”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张元久看到纸张上面试题,顿时眼神一凝。
尤其是看到“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之后,张元久更是费茶行诧异,他没想到朱由检竟然如此直白地将这个争议最大的题目拿出来了。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读书人对此都非常熟悉。
但是“格物致知”争议很大,甚至已经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了。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首次提出“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一直到现在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第二句话“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出自史书《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唐代吴兢撰写,成书于唐开元八年,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史书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还记载了一些政治、民生上的重大措施。
张元久略微平复了一下内心,他知道既然朱由检这样出题,必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张元久猜测朱由检提出“格物致知”这句话,估计是要对程朱理学和陆氏理学的考生进行区分了。
至于“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应该是考察考生的政论,治国理政。
朱由检这两句话将学派思想和治国理政全部融合到了一起,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也会将考生思想学派对他治国理政的影响直接表达出来。
很快,考院就公布了策论试题。
以“格物致知”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两句话为观点进行策论。
看到这两句话之后,很多考生都有些诧异,但是也很快就下笔了。
虽然学派不同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但是不影响考生答题,而且考生在确定观点和论据之后,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策论。
再进行一番检查之后,发现没有什么错别字,于是开始誊抄到正式考卷上面。
很快,就有考生完成考试了,然后纷纷开始交卷离开。
大明朝南迁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就这样结束了。
(本章完)
https://www.lingdianksw8.cc/59/59316/1931597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