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明公务员 > 第一百七十一章诏令出

第一百七十一章诏令出


第一百七十一章诏令出

        何夕说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有为于天下,否则生如行尸走肉,与死人有什么区别。我是这样,四哥何尝不是。」

        燕王听了,哈哈一笑,说道:「好,有你这一句话,将来我能帮你的时候,一定会帮你的。只是,你也知道,我也有我的事情,帮不了你的事情,也没有办法的。不过,你放心,将来不管出了什么事情,你只需一封手书,安庆与孩子,还有你的弟子们,来燕国,谁也不能难为他们。」

        燕王眼下之意,对何夕不看好。

        毕竟朱元璋是何等的权威,被朱元璋否定的事情,谁又能看好啊。

        燕王愿意为何夕的人提高庇护,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z.

        何夕说道:「那就多谢四哥了。」

        虽然何夕觉得,大概是用不上的。不过何夕主要目的就是与燕王拉关系,今日这一番谈话,两人的关系自然亲近了一些。

        ------

        洪武二十五年,与之前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前,大朝会是很频繁的,但在洪武二十五年,先是太子薨逝,再是皇后薨逝,皇帝病重,辍朝的辍朝,免朝的免朝断断续续几乎有两三个月,没有怎么正经上朝了。

        这让很多大臣都不习惯。

        不过,这一次大朝会再次召开了。

        只是朱元璋却比之前衰老很多了。虽然依然正襟危坐在奉天门龙椅上,依然是一身龙袍,但是很多人都看出朱元璋的虚弱。毕竟朱元璋连奏疏都不怎么批阅了。

        这一次大朝会,朝廷上下都没有缺席,毕竟朱元璋这一段时间第一次上朝。

        所有人都发现一个小变化。

        那就是内阁的位置。

        原本内阁大学士们的位置,就是翰林院中。后来在皇帝左右两侧,或者身后一点。毕竟是顾问侍从之臣。是皇帝近臣。而皇帝下面,直接对应的是六部尚书。

        因为六部尚书才是大明最高的文官。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

        内阁数人另起一列,朱元璋下面,列于六部尚书之前。

        也就是说,从这一刻,朱元璋确定。内阁是位于六部之上。而秘书监以何夕为首,站在朱元璋身后。代替了内阁成为皇帝的近臣。

        这代表着,大明政治格局一大变化。

        已经被朱元璋废除十几年的丞相,再次出现了。不过是从左右丞相,变成了内阁群相制度。当然了,内阁相权也是进行阉割的。

        不管怎么说,对于文官来说,这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只是这一件事情,大部分***都不惊讶。因为这种调整,在朱元璋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今日不过是正式呈现在群臣面前而已。

        不过,很快就没有人关注这一件事情了。

        虽然有了内阁分担了很多权力,但是朱元璋还是朱元璋。就这一段时间的挤压的政务,用了一个上午全部处理了一遍。有不少大臣,当场被朱元璋用奏疏砸在头上,甚至扒掉官袍官帽,免冠去职。

        看似朱元璋依旧那么强势,但是只有有心人才知道。其实朱元璋很多处置,都是基于内阁与秘书监处理意见的基础上。

        倒不是说,内阁与秘书监就能控制朱元璋了。

        只是朱元璋之前,用强大的工作量,以及锦衣卫等耳目,突破了文官体系对皇帝信息权的控制。而今虽然朱元璋依然决断如流,其实是建立在文官对信息权的控制上的。

        从这一刻起,大明王朝进入了太祖末年。

        这一点,有人意思到了。有很多人要在多年以后,才能感受到这种变化的。

        这些事情都处理得差不多了。

        朱元璋对身边打了招呼。

        太监徐正出列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不幸,失朕爱子,储位空悬------」

        一听这个起头,无数人都竖起了耳朵。知道这一件事情关系到储位,不由得他们不认真。

        只是接下来,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封皇长孙朱雄英为吴王,镇守北京,督造北京工程。封皇次孙朱允炆为夏王,列为内阁佐证。」

        此言一出,即便朱元璋的威望,也压不住下面的无数嘈杂之声。

        方孝孺也吃惊地看着朱元璋,随即又看向何夕,有些不敢相信。

        方孝孺有些看不懂了。

        吴王这个封号,是有特别的寓意的。因为朱元璋就是先封吴王,然后再晋天子位的。所以大明吴王一般不册封,就好像是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天策上将军,之后唐朝就没有怎么封过。

        而既然封了,那就有特别的寓意。

        封朱雄英为吴王,似乎是一个册封太孙的前奏。但是随即一杆子将朱雄英打到北京,去督造北京城了。这是皇太孙的事情吗?自然不是。

        而封朱允炆为夏王。这倒没有什么。列入内阁之中。这也是培养太孙的手段。这天下之大,难道有两个太孙?

        方孝孺心中一动,暗道:「陛下,是在养蛊吗?」

        这一段时间,方孝孺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些看不懂。

        方孝孺很明白,朱元璋看他不顺眼。让他当内阁首辅,应该是权宜之策。当时没有人能代替他的位置。但是他成为内阁首辅之后,立即失去了秘书监的控制。

        同时,内阁之中塞进来几个老臣。全部是那种资历老,经验丰富的老臣。宋濂如果在,或许能压制,但是宋濂已经不在了。

        方孝孺根本不可能完全控制住内阁。

        甚至让方孝孺一直担心,这是朱元璋对下手的前兆。等朱元璋培养出来,能够接替他的人选,就是他方孝孺下台的时候。

        方孝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这一段时间,一直培养后继之人。毕竟方孝孺对权位不能说没有贪恋,总体上,贪恋并不深,他更想要维护的是圣学之道。

        他自己被代替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圣学在朝廷上不可被替代。

        对于,朱允炆忽然被朱元璋看重,每天都要去伴架,去聆听朱元璋教诲这一件事情,方孝孺也很迷茫。朱允炆这个人如何?方孝孺也是知道。

        看似老实,其实不老实。有小聪明,但不能理解大智慧。

        看似老实,兄友弟恭,孝顺,礼贤下士。等等。做得极好。但是朱允炆从很早就与朱雄英有夺嫡的想法,这本身就是对儒学体系的背离。

        如果说,朱允炆真是一个君子,他就不应该与哥哥争夺储位。

        另外从朱允炆接近什么人,也能看出来。朱允炆与丁显走的特别近,而丁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方孝孺看来,丁显这个人也是一个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很多人并不懂,虽然看上去打破规则,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利益。但是如果没有颠覆规则的能力与打算,遵守规则,看似迂腐,其实最大利好。

        丁显显然不明白这一点。

        丁显多年前背刺何夕,那就罢了。就当他年少不懂事,但是而今丁显在做法,看似去很是灵活,办法很多。却不知道,这样做,在下层的时候可以,到了最顶层就不一样了。

        方孝孺的政见与何夕的政见,都是旗帜鲜明的。其实方孝孺与何夕的资历都不高,比他们资历高的人大有人在,但为什么,他们两个人却地位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

        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方孝孺有太子与宋濂的铺路,何夕有朱元璋的扶持。另外一方面,就是两个人旗帜鲜明的打出自己的政见,吸引了很多人支持。有些人不敢露头,不妨碍他们暗中支持。

        这才有了两人的声势。


  https://www.lingdianksw8.cc/65140/65140760/13644915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