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明公务员 > 第一百五十八章高举孟子大旗

第一百五十八章高举孟子大旗


第一百五十八章高举孟子大旗

        朱元璋这些年早就不怎么关注儒家了,他现在案头书,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选等等。

        但是他并没有失忆,朱元璋对孟子地位打压,删除孟子章节,严重打击了思孟学派发展。而今让朱元璋调转一百八十度,从打压孟子,到推崇孟子。这等于让朱元璋自打嘴巴。

        朱元璋并不是太愿意。

        何夕说道;“陛下,变法必有所本,而民贵君轻,是最合适的理论基础。民为贵,民何以贵?什么是民,这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以思孟为开局,融永嘉学派,儒家各派为根基,接纳科学逻辑思想,这就是大明变法的理论基础。”

        “以此为本,才能最大降低阻力。还请陛下明鉴。”

        可以说,现在后世称为何门的思想,才算是正式形成了。

        首先,儒家是讲究道统的。很巧,孟子在宋儒的推动之下,地位一日高过一日。在汉唐的时候,孟子还仅仅是儒家诸子的一员,但是到宋代就有孔孟之称了。孟子的地位也在提高。

        所谓思孟学派。并不是思念孟子,而是子思孟子。

        子思是孔子嫡孙,是孟子的老师。他的最重要的代表思想,就是中庸。而子思的思想,更是理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将高举孟子大旗,有什么好处。

        何夕的师承一下子清晰了。绝对是儒家门庭出身的。他与理学之间的争斗,就是儒家内斗,甚至可以说是思孟学派内部争斗。因为理学很多内容,都与子思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天命论,心性论等。

        而之前先贤对于孟子的思想的解读,何夕可以删删减减拿来用。或许有人说,当时那些大家或许不是这个意思。

        这不重要。宋儒就已经说了,六经注我吗?当今宋儒将六经断章取义的时候,也没有想那些先贤的原意是不是这个。而今何夕也不用想他们的。

        虽然对于理学来说,大抵是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

        但是问题是,儒门太广阔了。可以说,千年以来,儒家早已将中国文化与儒家文化画上了等号。甚至可以说,大明识字的人,都是用儒家学说启蒙的。他们自称儒生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但是理学与儒门不一样,理学是儒家的主流。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真正有自己主见,有自己想法的,有自己坚持的学者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随波逐流而已。

        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在大明,那么是后世也是一样的。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理学与而今的何门儒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两者之间,不难替换。

        其次,孟子学说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在何夕看来,就是民重君轻。这一个学说,太有发挥的余地了。

        什么是民?这个概念足够何夕发挥了。

        将民定义寻常百姓,那么保障百姓权利为民,对抗封建礼教,就形成了可能。毕竟孟子可是提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因为违背封建礼教,就要让宗族行私刑杀了,这种行为真符合孟子之心吗?

        恐怕孟子复生于地下,与何夕交谈,也会赞同何夕的做法吧。

        甚至在民重这一条逻辑线上,何夕有太多的素材可以发挥了。远的说民国的一些思想,人民民主专政。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等等。加上西方民权思想,何夕都能左右采颉,融入其中。

        很多看似寻常的思想,其实是很多思想家苦思冥想的思想武器。

        而今何夕拿来,对准理学,决计管饱,管用。

        最后,思孟学派,永嘉学派,等各学派的思想,再加上何夕添加的科学思想,逻辑思维,形成一整套自圆其说的理论。

        民重,所以很多事情要从为百姓出发,而永嘉学派提倡事功。这被理学称为王霸之学,不属于儒门正道。而加上民重为前提,以安民,护民,爱民为前提的事功,难道不符合儒学先贤的学说吗?

        理学攻击永嘉学派最重要一点就是这里。永嘉学派是一个力主北伐,恢复中原的学派,于是理学就攻击永嘉学派,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而今特别强调民本,民重,就能化解这一点了。

        当然了,这种体系建设,别人未必信服。不过很多学说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对自己人如何讲。

        前文说过,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具体分析事物,做事的一种方法体系,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与永嘉学派很契合,这几个学说环环相扣,次第铺展开来,最少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有了。

        其中固然有很多错漏,矛盾的地方,需要进行梳理。但是用之作为政治工具,已经有了与理学对垒的实力了。

        只是何夕提出这些,也是有些担心。

        这些思想,有些是何夕早就想过的。有些是何夕触通旁类的。比如永嘉学派的一些内容,是何夕到了南京之后,与解缙详细交谈之后,才融会贯通的。从这一点来看,解缙绝对是大才,特别是在理论建设上。

        只是有些事情能骗得过别人。却不能骗得了朱元璋。

        因为何夕能想到的东西,朱元璋大多能想得到。

        朱元璋为什么对孟子不满,就是孟子对君主的态度,是所谓儒门之中最刻薄的。别人都讲忠君。而孟子说什么?“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让骨子里很缺少安全感的朱元璋,十分不满。

        而何夕添加在其中的思想,更具有革命性。

        朱元璋的态度会如何啊?

        朱元璋沉默了好一阵子。太子说道:“父皇,兹事体大,这一件事情急不得,还是从长计议得好。”

        太子是朱元璋一手培养出来的,太子的很多思想,都是朱元璋没有见到何夕之前朱元璋思想的映射。今日更是如此。就太子来说,孟子被封禁这一件事情,太子也觉得不好。但是如果以孟子的思想为基础培养出一些革命思想,太子也不觉得是一件好事。

        太子心乱很乱,一方面觉得未来自然是很好的。另外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了警惕。

        因为如果美好的未来,不是朱家的未来,真的有意义吗?或者说,真有一个美好无比大明王朝的未来,而不是相反?

        太子本质上也是一个政客,他看过很多高尚名义做到卑鄙之事,对于利益这一块了解很深。在这一件事情,他自己都没有答案。、

        太子也能看出何夕这种做法的隐患,这才说道。

        只是他没有想到。

        他这一句话,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

        为什么?因为刚猛相济。

        今日朱元璋要做这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将何夕与太子找过来商议,因为何夕搭配太子,是朱元璋给未来大明留下的班子。朱元璋不仅仅要注意未来的改革方案,也要注意改革方案的实行。

        因为很多理论说得再好,还是需要人来做的。

        朱元璋也要考察两人心性,也权衡自己的下手的轻重。

        何夕担心的东西是真的。

        朱元璋也确实有这个担忧,只是朱标一句话,让朱元璋发现,他这个儿子在这一件事情上太不坚定了。那该怎么办?

        换太子是不可能了。

        那就加以弥补了。

        怎么弥补,给何夕更多更激进的支持,用以平衡太子这方面的动摇。好让朱元璋想要的改革与革命推行下去。至于更长远的事情,朱元璋就不去想了。

        毕竟,人生不满百,能规划好自己身后的几十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想再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https://www.lingdianksw8.cc/65140/65140760/13735861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