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大明公务员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洋答卷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洋答卷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洋答卷

        乾清宫中,朱元璋,太子,徐达,以及一些秘书监的人都在。

        何夕正将南洋的情况做一个汇报。并着重讲了南洋六条。何夕说道:“南洋六条,是统治南洋的基础,也正是南洋六条在,大明才拥有南洋,你南洋各国,有一些还没有西南土司大。但是大明在南洋兵力太薄弱了,在南洋一定一切都围绕着南洋六条来做,尽快能不单独行动。只要其他国家违背南洋六条之后,再后发制人。否则臣担心,南洋成为一个泥泽。”

        朱元璋说道:“太子,你怎么看?”

        太子说道:“王道汤汤,正如是也。”

        这种锄强扶弱的举动,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有很多相似之处。无他,儒家的思想就是出现在春秋战国之中,故而儒家学问有很多这方面的残余,但是在历代大儒的改革之下,到了明朝的儒学,与春秋的儒学,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

        不过,意识形态还是大差不差。

        朱元璋点点头,问道:“徐达,你怎么看?”

        徐达说道:“纵横家手段,精巧非常,四两拨千斤,以区区数万人镇压数十国,数千里,老臣也是很佩服的。不过,灵巧不能胜重拙。二三十年之间,或许没有问题。但是时间更长一些,南洋必生事端。”

        朱元璋笑道;“谁能看到二三十年之后,能安定二十年就够了,真一直安定下来,南洋怎么能是大明的?”朱元璋心大得很,既然决计进军南洋,就不会希望南洋成为这样的夹生饭。不过是力有不逮而已。

        二十年的时间,足够将蒙古彻底打残,打死,消除大明在北方的隐患。到时候大军南下,南洋没有问题,反而有损朝廷的脸面。

        朱元璋说道:“何夕,大明在爪哇岛上有一块飞地?”

        何夕说道;“正是,是一个港口,现在不过数千蛮人,不过我来之前,很多流落南洋的汉人,知道三宝归属大明,已经迁居于此,今后几年可能超过万人居住。”

        朱元璋轻蔑地说道;“万人。”他正色说道;“你之前说过,爪哇是南洋核心,沃土千里,有什么火山灰,是天然的肥料,而且能一年数熟,一亩地年产十几石都不是问题。你觉得,爪哇一地,足够封一王吗?”

        这个问题,太子提前告诉了何夕,何夕这几日也思考了很久,说道:“陛下,爪哇如果为我所有,不要说封一王,就是封三王,也是可以的。但是而今的爪哇,唯有三宝一块飞地。地少民稀,实在不足以奉帝裔。”

        朱元璋说道:“爪哇两国很强吗?”

        何夕说道:“虽然爪哇一分为二,但是依然是南洋强国,能胜过的,也唯有安南,暹罗而已。”

        朱元璋说道:“我听说旧港封周王,陆仲亨很不满意?”

        何夕听了,虽然有些吃惊,但是也觉得理所当然,如果南洋如果远的地方,朱元璋不派人安插几个眼线,才是不正常的。只是何夕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一件事情是真的。但是如今说出来,好像告陆仲亨的状。何夕与陆仲亨的合作还是很不错。自然也不愿意背后说人。

        何夕微微一顿,说道;“吉安侯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南洋总督府新州才刚刚修建,什么都没有。旧港就不一样了。什么都是现成的。吉安侯只是想等新州修建好了,再迁而已。别无他意。”

        朱元璋说道:“朕如果是他,朕也不满意,将士辛辛苦苦打下的地方,怎么能转手就给了别人。故而,朕的儿子,想要领地,要自己去打,朝廷能给一个三宝,已经足够了。”

        “你觉得,朕的几个儿子,谁可以胜任此职?”

        “并二爪哇为一国。”

        何夕听了,心中立即有了人选,说道;“燕王。”

        燕王朱棣的才华,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就是武禄王在世,燕王也能灭了爪哇。更不要说而今的爪哇已经分裂了。

        只是朱元璋不愿意。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道:“大材小用,换一个。”

        朱元璋对朱棣的看法,转了好几个弯。一开始,知道朱棣发动靖难,推翻了朱允炆,朱元璋内心深处甚至冒出一丝杀意。但是后来时间越来越长,朱元璋想的越来越多。反而对朱棣的想法,有了很多想法。

        朱元璋不得不承认,靖难这一件事情,朱棣身上有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是他留下的局面失控了。当然了朱允炆也有不少问题。

        朱棣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他儿子之中,却是能力最强的。

        甚至太子的能力有没有强过朱棣,朱元璋也不知道。

        毕竟,很多才华,只有在绝境之中才能显露出来。虽然明代的史书之中,有很多燕王当王爷的时候,就有很多特殊的地方,被太祖皇帝看重云云。但是朱元璋自己知道,那些一定是朱棣将来自己编写的。

        根本没有这回事情。

        最少在看到未来之前,朱元璋自己都不知道朱棣能做出如此大事。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对未来的继承人,有些动摇。朱棣最少在备选之列。这个时候不可能让朱棣离开大明的。

        何夕这么说,其实也有一丝丝试探的意思,不过,这种试探,也只有何夕与朱元璋两个人知道而已。

        何夕说道:“臣以为楚王也是可以的。”

        秦-晋两王虽然年长,但是能力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当然了,不能说没有什么能力,只是爪哇的局面,未必是他们所能应对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习惯西北的气候,让他们去爪哇,身体上就未必行。

        而且两王都走到朱元璋前面了。

        这一点也不能不在意。

        至于楚王,是相当长寿的。楚王死后不久,永乐大帝也就不在了。再加上,楚王坐镇武昌的时候,手握重兵,多次进入进剿西南的土司,在军事上,也不算陌生。且有战绩。

        领兵打仗也合格。年轻身强力壮。估计也能适应爪哇的气候。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传旨,召楚王入京。”

        这一件事情,总是要问问当世人的意见。

        除却这一件事情之外,就是太子之前给他说的事情。海关关税不可能直接给南洋总督府了。不过,从此南洋总督府的开支,就正式列入户部之中。也算是朝廷正经的开支了。不是临时性开支了。

        也代表了南洋总督府也算是进入朝廷正式编制之中,政治地位上稳定了。

        除此之外。这几人还问了很多关于南洋的情况,南洋盛产,水果,大米,锡矿,石油,宝石,各种金银器,等等的。以及南洋各国内部形式,各种来龙去脉,国与国之间的恩怨,这一说就说到了晚上了。

        朱元璋见时间不早了,就让各自回京了。并嘱咐何夕将这些内容全部写下来。又留何夕在宫里吃饭。

        何夕知道,吃饭是假。有些比较私人的话,却是真的。

        何夕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既是合作伙伴,又亦师亦友。在讲解科学知识,与后世的一切的时候,何夕是老师。但是关于大明一切情况的时候,朱元璋才是老师。

        而今的何夕,就好像完成了一张叫做南洋的试卷之后,进入了老师的点评时间。

        何夕内心之中,有一些忐忑,不知道自己在南洋的所作所为,能不能进朱元璋的法眼,不过,这个时候,这不可能逃避了。


  https://www.lingdianksw8.cc/65140/65140760/13813648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