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四处活络
于是秦禝略具衣冠,亲自迎了出去,见过礼,便把吴府尹请到设在外院的花厅之中,坐了喝茶。平日里常来的那个书办,叫做吴三,是吴府尹的亲侄子,管吴府尹叫大爷,在一旁站着相陪。
既然是礼节性的拜访,大家都是言不及义地寒暄着,就这么坐着聊了一会,吴府尹看看时候差不多,便恭恭敬敬地起身告辞。
“吴大人,平日里多承关照。”秦禝也站起身,拱手道,“这次我回来得匆忙,回头再具礼相谢。”
吴府尹回到设在东大街上的顺天府衙门,在签押房里坐了,吴三也跟了进去,顺手替他大爷斟上一杯茶。
“这位秦侯爷,还真是客气的很,”吴府尹啧啧赞叹道,“二十出头的侯爷,前程未可限量啊。”
“二大爷,我倒听说了一个事,”吴三脸上露出暧昧的笑容,神神秘秘地说道,“我看秦侯爷府里,好像也有那么点不清不楚。”
“嗯……嗯?”吴府尹瞪大了眼睛。
“他们府里,都管秦侯爷那个嫂子,叫做太太,管秦侯爷叫做爷。”吴三小声说道,“听说那位嫂子,乃是国色,大爷你说,这可不是挺有意思的么?”
话音才落,不防却被吴府尹兜头大力一掌,打了个趔趄。
“你那就是放屁!”
吴三半边脸火辣辣的疼,拿手捂着,惊恐地看着他这个暴怒的大爷。
“你以为你是个什么玩意儿,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吴府尹额上青筋毕露,压低了声音,气急败坏地骂道,“不想着怎么去巴结人家,尽琢磨这些没俅毛用的事儿!他是你说得的?你要作死,尽管自个儿去死,菜市口还是流军,你随便挑!只一条,别拉上我跟你大妈!”
===========分割线=========
齐王府里的家宴,亦是豪奢异常,虽然只请秦禝一人,可单单是餐前的果子小吃,就上了十几盘。
秦禝心想,齐王是有明旨赏了双俸的,不过要维持这样的排场,那可不是一两份俸禄的事情。
“王爷,”秦禝从靴页子里取出一个封包,隔桌递了过去,“府里开支浩大,这是我的一点孝心,请王爷赏收。”
“嘿,你还来这个。”对面的齐王笑了,接过封袋,既不避客,也不避下人,打开封包,把里面的票子抽出来,手一捻一放,再把封包放回桌上。
“好嘛,当初差你在云河办事给你一万,现在倒找回来十万。”
“回王爷的话,这些都是隋匪聚敛的银子,取不伤廉。”
“文俭,有心了。”齐王笑着点点头,“来,先喝了这杯。”
齐王到底还是会享受,以冰块,镇了窖藏的黄酒,倒在精美的瓷杯里面。在暑意未消的七月里,这样的喝法,果然是舒爽异常。
“先说说江宁的事吧,”齐王跟西太后李念凝一样,都把江宁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曾继尧已经上奏,请求裁撤老军,同时也要替曾继全开缺回籍。你是从江宁回来的,这两件事,你怎么看?”
秦禝心想,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都是起源于克复江宁之后,老军的大掠。不过在齐王面前,不必像昨日陛见时说话那样谨慎,一来是亲信的身份。二来是私宅独对,不像殿堂之上那样耳目众多。三来是齐王对政事的熟稔,犹胜于两宫太后,如果一味地虚与委蛇,被他听出来了,反为不美。
“王爷,我年纪轻,见识到底有限,曾继尧和曾继全的事情。不敢胡乱置喙。至于江宁的事情,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你尽管说。”
“曾继全的麾下的老军,暮气已露,这是有的。以强弩之末,居然也穿透了江宁这层鲁缟。已经很不容易了。破城的时候,我在城外七里的井望坡上亲眼观战,那真是烈日炎炎之下的一场苦斗,实在是真刀真枪拼来的,并没有花巧在内。”
“那么破城之后……”
“王爷,我说句不中听的话。老军的一口气,全吊在江宁城上,江宁活着,他们就活着,江宁一死。他们也就死了。”
齐王遽然而惊:“文俭,这话是从何说起?”
“鹰不能饱。饱则远飏。”秦禝把刘郇膏的话,拿来“借花献佛”,坦率地说道,“江宁破城之后的事,说实话,再没有人能弄得清楚。若说江宁城里一两银子也没有,那没人会相信,若说有金山银山,却也没有实证。因此我劝王爷也不必再去深究,糊涂账,糊涂过,曾继尧提出来要裁撤老军,我猜他要撤的,首先就是自己弟弟麾下的五万人。”
“文俭,你这个见解,颇为深刻。”齐王欣赏地看着秦禝,心说他在外面历练了这两年,真不能再拿原来的眼光来看他了。
曾继尧折子里的这两个请求,齐王看得出来,一个是替曾继全留一个地步,以退为进。另一个也有负气的意思在里头,对朝野之中对老军的攻讦,表示不满。如果按照朝廷以往的态度,对曾继尧的折子应该“着毋庸议”,不准。这固然是因为现在仍在对各地用兵,同时也是对曾氏兄弟的一种笼络,表示不以外面的声音为意。
现在看来,也许该重新斟酌一下了。如果老军已经不能打,则留下来也不过徒然靡费兵饷,那又何必?
谈完了江宁,又谈马贼,不过在这件事上,齐王的看法与秦禝一致,认为不必有龙武军的参与,兵也是够的,唯一感到可惜的是,用不上龙武军的水师。
“听说你的水师在城北一战,江宁城中的隋匪,皆尽胆寒!”齐王哈哈笑道,“可惜现在打马贼,水师没有用武之地。”
由此就把话头别到新政上来了。秦禝的谈锋极健,完全不藏拙,把他在江苏已开办和拟开办的诸多事务,一项一项,仔仔细细地跟齐王报告了一遍,除了几项还在试行的事物,还看不出结果的东西,其他无一遗漏。
齐王越听眼睛越亮,其中的许多事,是他从前不曾想到的。
“是,我听秉言说,总有些食古不化的人,在替王爷添麻烦。”
“还不就是那一班人?抱着祖宗成法来说事情,好像咱们什么都不怕一样,殊不知现下四处用兵,一处奔溃,全盘皆输啊!”这是齐王烦恼的地方,说起来大摇其头,“这班人说起事情来,都是言之凿凿,却不知道万事贵乎实践。哼,有本事请他们来试试看!”这当然是一句气话。
“跟他们谈大道理,空口说白话,那是永远也辩不清的事。”秦禝沉吟了片刻,笑道,“我替王爷设谋,倒是有一个办法。”
“哦?说来听听!”齐王大感兴趣。
“其实王爷已经说了,就是那句‘请他们来试试’。”
“嗯?”齐王听出了味道,来劲了,“这话怎么讲?”
“既然说何患无才,那么不妨下一道旨意,请他们保举几个精通天文算学的人才好了。他们都是讲理学的人,讲究诚心不欺,言必由衷,如果这一下保举不出来,敢说于心无愧乎?旁的事想必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秦禝说道。
“要是这样还不成,那干脆像王爷所说的,请他们这些老学究亲自来办就是了!”
这个办法,听上去匪夷所思,然而细细想一想,竟是毫无破绽。
“文俭,真有你的!”齐王心花怒放之下,哈哈大笑,“原来就说你文武双全,果然没有看错!”
“不敢当王爷的夸赞。”秦禝恭恭敬敬地谦逊道。
“尽当得起了。”齐王感慨地说道。饭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他掂起一片哈密瓜慢慢嚼着,要问他最关心的那件事了。
“文俭,;刘秉言从申城回来跟我说,你要在江苏练一支新的什么军团?”
“是。”
“嗯,现在江宁破了,马贼的兵力也足够,指日可平,现下倒是个练兵的好机会。这样也好应对将来的局面”
齐王点头道,“要练成什么样,才算是成军呢?”
秦禝答道“不单是备齐军械操练士卒这样,还不足够——王爷,你是知道的,现在各处的军队,当兵的只为发财,当官的则是升官发财一起要,最好是能在什么地方转任一个实职的地方官。这样的恶习不去,称不上是成军。”
“哦,”齐王慢慢品味着秦禝的话,问道:“只是龙武军的战力,听说已经颇为无敌,还要练兵,为的是什么呢?”
齐王的这句话,秦禝在心中不以为然——如今各处都在打仗,说来都是大患,说要平息,那还早得很呢。
“回王爷的话,”秦禝恭谨地说道,“为的是对付南越。”
这句话毫无征兆之下,突兀其来,齐王一时愕然。可是听下去,眉头便渐渐皱起来了,再听片刻,便抬手止住了秦禝的话头。
“来啊——”
“诺!”
“叫侧妃把小书房开了!”
“诺!”
候命的长随没有丝毫怠慢,拔脚就走——小书房,是设在齐王书房后面的密室,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会专门转移到那里去谈。而整个王府之中,允许进小书房伺候的,也只有齐王原来的通房丫头,现在的齐王侧妃。
“文俭,走。”齐王面色凝重地说,“咱们换个地方谈。”
=============分割线============
这几天,西太后的心情不错,每天上朝以前,下朝以后,她在寝宫里,常常会命李孝忠,把江苏巡抚秦禝进的那些东西,拿出来赏玩。
秦禝进献的物件儿,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是交内府入库,真正的好东西,则是由李孝忠交给两位太后来分。
这个小部分,自然是精华,以珠宝首饰为主,都是江南的风格,这正是京城里面绝难见到,恰恰对了西太后的脾性。
她是最爱惜容颜的人,对自己的妆扮,也苛刻得很,宫里的那些珠宝,货真价实是有的,可是皇家用的东西,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式样,早就看得烦了。这一回,拿到这些式样新奇、别出心裁的首饰,喜欢极了,加上试戴的时候,李孝忠每每在一边装出一副不胜赞叹的样子,更让她觉得秦禝的这一番心思,难能可贵。
她放下手里那枚精光夺目用来佩戴在胸上的饰物,惋惜地叹了一口气——真是好东西,可惜没有戴的机会。那些江南女人,把这样的东西戴在胸前,是个什么光景呢?
也不怕羞,她摇了摇头,取过那个精致的盒子打开,里面是四个小瓶子。
这个东西,是最好的香露,经由从南越的香料大师调配的,李孝忠悄悄跟她说过,秦禝交待了,四瓶香露,对应春夏秋冬,这样的东西,在江南也只有一份。
江南也只有一份,那么在夏国自然也只有一份了。独一份的东西,该归谁呢?在跟东太后一起分东西的时候。她的眼睛,先就盯在这盒香露上。
“妹妹。这样的东西,能用吗?”东太后惊讶地说,“香气倒是好闻,叫人闻见,会觉得咱们不庄重。”
这句话西太后不爱听,淡淡地说道:“我倒没觉着有什么不庄重,不就是跟咱们用的香粉一样?”
“那你拿去使吧,”东太后难为情地笑笑,“我可不敢。”
西太后正乐得她不敢。于是这一盒香露,便划在了西宫的名下。
然而香露是拿回来了,若说真的用,却也有一点心虚。这些香露,香气浓郁,如果是听政的时候让底下的大臣闻见了,还真是有那么点“不庄重”。于是只好在下朝以后。甚至是入睡以前,洒上一丁点,自得其乐罢了。
不过还另有一件事,让她很开心,因为有一样东西,是她独有而东太后却没有的。
三万两银子。
外官给太后,进献东西。此时并没有形成风潮,进献金钱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因为这是为体例所不容的事情。
然而秦禝偏偏就做了!六十张五百两的银票,经过李孝忠的手,悄悄交到了替西太后太后管账的贴身宫女玉子的手里。
虽然西太后是个绝不嫌钱多的人。但她倒也不是说真的缺这两万银子。作为太后,她每年的“节银”有六万两。其中端午、中秋各交一万五,年下则交三万。
她所高兴的,是她把这两万两银子,视作秦禝对自己独有的一份忠心,而秦禝这一年来对自家的接济,她也通过李孝忠,有所耳闻。
“李侯爷他们已经把家里全都翻整了一遍,地方也大了,就跟新的一样。”李孝忠添油加醋地说,“老太太就盼着太后什么时候回去看看了。”
作为女儿,西太后是个极孝顺的人,但同时又是个极好面子的人。然而她的娘家,然而已经颇为老旧,看上去并不气派,因此她也就不愿意回去,怕叫人笑话。现在按李孝忠的说法,倒是秦禝帮着自己哥哥,把府里重新整治了一遍。
西太后满足地想,真有意思,这倒好像是他在外面挣了钱,专门拿来给自己花似的。
这个荒唐的念头,把她吓了一跳,不明白自己怎么会生出这样莫名其妙的想法来。
她却不知道,更加莫名其妙的是秦禝这个人。
他每年交给韩氏和白沐箐的银子,也是三万。
==============分割线===========
秦禝替齐王出的法子,用来对付顽固的守旧派,居然很见成效。
中枢上拟了一道旨,拿给两宫太后过目,旨意中的一句话,是“着文渊阁大学士,周洺恽。即行酌保数员,讲求天文算学。”
西太后看了,心中有数。她自然绝不相信周洺恽能保举出什么人才来,心想这样逼一逼他,那也很好,免得他老是在新政上面作梗,于是点头赞成。而东太后虽然是回护周洺恽的,但却又看不出这道谕旨中皮里阳秋的味道,觉得若能保举几个人才出来,那也不错,因此也欣然表示同意。
这一下,让周洺恽苦不堪言。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明发上谕,通朝皆知,连个腾挪闪躲的余地都没有,如何是好?
他自己说的“夏国之大,何患无才”、“必有精于其术者”这些话,原是理路上的泛泛而论,偏偏为秦禝捉住了痛脚,让他指实几个人,哪里做得到?若说随便报几个人出来搪塞,不免要原形毕露,闹出笑话来。
再说,他身为理学宗师,又是文渊阁大学士——名义上的宰相,也是守旧这一派文官的领袖,因此也做不出这样亏心的事情来。于是老老实实地复奏,说自己的前一个折子,语有不妥,“意中并无其人,不敢妄保”。
锋锐一挫,不免气馁,而一直奉他为老师的齐茽,居然也在他耳边,期期艾艾地说了些话,大意是听说秦禝在江苏办新政,似乎很收了点实效。
人人都知道,现在新政的两端,一端是在京城,由齐王主持,一端是在申城,由秦禝主持。现在连一向跟自己站在一起的齐茽都这样说,弄得周洺恽很有些心灰意冷,反对新政的言辞,也就不像原来那样激烈了。
没想到齐王见到秦禝的头一个法子见了成效,大是起劲,心想周洺恽是反新政派的领袖,何不趁这个机会,再敲打敲打他?于是还不肯放过,把秦禝的第二个法子也拿出来了,奏明两宫,召见周洺恽,打算再派他一个协办新政的职务。
这就更难堪了——虽然明知道齐王是在开自己的玩笑,周洺恽仍不得不硬了头皮,到养心殿面见两宫。
“周师傅,你是三朝老臣,先帝特简的人。朝廷不管办什么事,自然都要格外借重你的威望。”西太后跟齐王有默契,此刻说道,“现在打算再派你一个差使,协办新政,你看怎么样啊?”
“回太后的话,”周洺恽真正是有苦说不出,只能想话出来推辞,“臣老迈衰微,实在是力有未逮。”
“新政实行,颇多变动,原是要有你这样的名宿,才能压得住阵脚,你又何必推辞?”
“臣……”周洺恽无言以对之下,心里一急,不能不说实话了,“臣于新政一事上,实在并不通晓,即使勉力而为,亦怕误了事。上书房的功课,是第一等的大事,请太后准臣专务于此,以尽本分。”
这一下,连东太后都听出来了,周洺恽是真的不愿意接这个位子。她转头看看西太后,对底下的齐王说:“既然这样,我看就免了吧,周师傅年纪也大了,到底还是皇帝的功课要紧。”
周洺恽拿皇帝的功课来做托辞,算是个过得去的理由,而且话里的意思,是从此不愿在新政上多置一词。西太后和齐王得了他这样一个表态,自然不为己甚,于是就着东太后的这句话下了坡,都表示同意。
周洺恽松了一口,磕头谢恩,由齐王带着退了出去,今天的朝也就上完了。西太后和东太后从御座上下来,各自扶了太监的手,由后门出了养心殿,并肩走向停放在门前的两顶御轿,要各回寝宫了。
款款行到御轿之前,却听西太后轻轻“哟”了一声,将东太后的袖子一扯,以目示意。
只见不远处站着的一名侍卫,身形挺拔,微微垂首,那面御前侍卫的腰牌,在日头下银光闪闪,不是秦禝,却又是谁?
这一下,连东太后也把秦禝认出来了,心里不免感动——他当初自请陛见的折子里,固然是有“一旦蒙准,则当依例轮值宿卫,以尽本分”这样的话,可是不管怎么看,都以为是寻常的官样文章而已,哪里想得到还真的跑来站班了?
不过感动归感动,这样的时候,也不能多说什么,跟西太后两个会意地对视一眼,依然各自上了轿子,回寝宫去了。
西太后的想法,跟东太后又有不同。她原来以为,总要等到秦禝离京之前请训的时候,才能再见上一面,谁知才没过几天,就又见着了。这份忠心,她自然也是感动的,不过感动之外,更多的却是惊喜。
秦禝折子里的那句话,她倒也记得,坐在轿子里面想着想着,想到“宿卫”两个字,心里怦的一跳——宿卫宿卫,值宿保卫是也,那岂不是说,自己睡觉的时候,他在外面守着么?他可是奉了旨,准内廷行走的……
整个皇城,以正清门和左右的琉璃照壁为界,分为里外两个部分。外面的部分,叫做“外朝”,里面的部分,则称为“内廷”。内廷除了中间的后三宫,两翼还有东六宫和西六宫。
西太后所想的。秦禝自然早就想到了。事实上。他的这个差使,还是前两天在岐王府里赴宴的时候,专门争取来的。
御前侍卫,固然要依例轮值,然而他是出了京的地方官,这个御前侍卫的衔头,就变成了一个“荣衔”,当然是不必再来站班的。因此想要进来。非得找这位总领御前大臣事务,负责排班的王爷不可。
偏偏岐王宴请他的时候,不像齐王那样只请他一个,而是找了一大班京营的将领来作陪。觥筹交错之间,热闹是热闹了,只是要找个私下说话的机会,就变得很为难。好不容易等到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瞅准岐王出去方便回来的时候,在花厅门口迎上了他。
等到秦禝把请求的事情一说。岐王倒踌躇起来了——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文俭,你有这份忠心。怕不是好的?只不过……”
“是,我们做外官的,全靠这一点忠心做事情。”秦禝见他沉吟不语,连忙陪了笑脸说,“这在王爷是一句话的事儿,还要请王爷格外成全。”
岐王年轻,最好面子的,被他拿这一顶高帽套住了,又刚受了他两万两银子的孝敬,于是决定要帮他这个忙。
既然要帮忙,当然要帮得彻底一点。岐王心想,秦禝的这一份忠心,自然要让两宫看见,那才表的成,于是特意把他的位置,放在养心殿的后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太后退朝的时候,一眼看得见他。
秦禝得偿所愿,在养心殿后站了半个上午,到底把西太后和东太后等了出来。他虽然垂首瞧着地上,但以余光偷偷瞧着,见到两位太后的眼风扫了过来,心知大事已成。
他这个御前侍卫,固然是奉旨可以“内廷行走”,不过内廷行走,那也不能乱走,更不能走到东六宫和西六宫里去——这可是太后和太妃们住的地方,走进去了,那还了得?只有太监和宫女,才能在寝宫里头伺候。
现在好了,只要看见了自己,他相信西太后一定会想法子见自己的。在他而言,一头一尾的两次觐见,远远不够,他心中还藏了许多的话儿,要跟太后们说。
秦禝料想的不差。西太后那一阵惊喜过后,便动开了脑筋,该怎么样才能跟秦禝见上一面。
倒不是为了再续前情——宫禁森严之中,太监宫女环绕,即有这样的念头,也是做不到的事情,什么男人都往宫里头带,那是个什么名声儿?担不起。
她操心的,还是她儿子的江山。秦禝这次回来,军政两端,她都有许多事想要再问问清楚。殿堂奏对,限于仪制,没办法从容去谈,包括新政上的不少事,秦禝也还语焉不详,若是能有一个机会,面对面地让他好好说一说,那就好了。
世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西太后绞尽脑汁地琢磨了半晌,到底让她想了一条可行的路子出来。于是吩咐传轿,她要到东六宫去看东太后。
这可是少有的事——自垂帘听政以来,两位太后拿主意的时候,东太后往往都听西太后的,因此凡是有公事要商量,都是东太后到西边来,而如果是私事,才是西太后到东边里去。公事多,私事少,因此自然是东太后往这边跑的时候居多。
御轿到了,通报进去,东太后亲自迎了出来。两人携了手,在东太后寝宫的里屋坐了,东太后便看着她,先等她开口。
“姐姐,刚才那个秦禝,你瞧见了?”
“我就猜到你是要说这件事,”东太后微笑道,“自然瞧见了,难为他这片孝心。”
“谁说不是呢?”西太后机敏地抓住了这个话头,“这年月,象他这么有良心的,可不多了。我在想,能用个什么法儿,给他一点恩宠。”
“恩宠?”东太后不解地问,“你是说,再升他的官儿?”
“升官不成,”西太后摇摇头说,“他才封了候,也没立什么新的功劳,要说进宫当值,那也是御前侍卫份内的事情。无缘无故给他升官,别的人也不服。”
又说要给恩宠,又说不能升官,那应该怎么样呢?东太后困惑地看着她。
“对了!”西太后仿佛灵机一动,想起来什么似的,“姐姐,咱们给他赐宴,你看好不好呢?”
东太后听了,明白过来。
“这个主意好!”她高兴地说,“先帝爷在的时候,也常有给侍卫赐宴的事。”
按照皇室的常习,把君主身边的亲近侍卫,视同半个家人,至少也是最贴身的家仆。说赐宴,那是雅称,说白了,就是赏顿饭吃,而且常常从皇上的席面上,指一碟两碟菜肴,传赏底下的侍卫,以示荣宠。
“姐姐,那就把今儿晌午的膳,传在养心殿后面的墨斋堂,你看行不行?”西太后说道,“咱们在堂上用,叫他们侍卫在堂下吃。”
“好啊,”这是热闹的事,也是喜庆的事,东太后自然愿意。不过转念一想,又有个疑问,“那皇帝呢?”
继位的小皇帝,一直是跟着两宫一起吃饭,是以东太后有这一问。
“把他也带上。”西太后沉静地说。
“啊……那成么?”
“姐姐,”西太后压低了声音,小声说道,“你知道的,秦禝不是寻常的侍卫,现在就有如此功绩,为国朝打拼。将来在皇帝手下,他也一定是个擎天保驾之臣,让皇帝多见几面,没有坏处。”
东太后明白了,西太后这是在替皇帝笼络人心了。算一算年纪,还真是这么回事,她不由佩服起西太后的心思缜密来。
“妹妹,我的心思还是不及你,”东太后也放小了声音,“不像你想得那么周全。”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懿旨一传,自有太监们去操办。只是有一条,既然用的名义是值班侍卫们的辛苦,传宴赏赐,那就不能只赏秦禝一人。于是由岐王带领,伺候养心殿的十八名正清门侍卫,也都躬逢其盛,莫名其妙地坐到大桌子旁边来了。
养心殿后的墨斋堂之中,果然按照懿旨,在堂上和堂下都摆了案子,相距不到十步。
堂上的案子不用说,要摆御膳,这是太监们做惯了的。堂下的案子,就有讲究了——因为不可以背对着太后和皇上吃饭,因此特意摆了宽大的条桌,岐王和秦禝,连着十八名正清门侍卫,分坐在条桌两旁,以离御案最近的地方为上首,自然归岐王和秦禝对坐。
等大群的太监宫女和嬷嬷,簇拥着两位太后一到,大家霍然起立,躬身迎接——在宫内轮值的侍卫,是不必行跪礼的。
有嬷嬷在内,是因为东太后和西太后,却还带了一双姐弟来。小的是皇帝自不用说,看见岐王,叫了一声王叔,牵着东太后的手,坐下了。那个做姐姐的,十八三岁年纪,一双大眼睛,模样生得很端正,晃着两个翠绿的耳坠子,行事却稳重得很,给岐王施了一礼,也叫了一声王叔,这才庄庄重重地坐了。
这个叫做乐宁公主,却不是先帝所出,而是齐王的次女。自小在宫中进出,西太后极是喜爱,到了云河政变之后,便干脆向齐王要了过来,养在宫中,当成公主看待。小皇帝跟这个姐姐的感情最好,一天看不见就要找的,不管到哪里,都是形影不离。
等到大家谢过恩,开始吃了,就看出来西太后的这个主意确实好。这样的场合,形同家宴,不但不必像垂帘那样。有纱幔遮蔽。而且说话也不必像奏对那样死板。要活络得多。
“岐王,听说你府里的班子,又上了新戏?”西太后笑着问道。
话是像拉家常一样,但尊卑有别,虽然眼光是看在秦禝身上,可是第一句话,必得向岐王说的,而且西太后和东太后。都是戏迷,拿这个话题起头,也很合适。
“回太后的话,倒是没错。”岐王心想,这自然是自己的福晋、西太后的妹妹跟她说的。他也是个戏迷,精神抖擞地答道,“不过倒不是我府里的班子,都是请来当行出色的角儿。”
“哦——”西太后不胜羡慕地说,“若是什么时候能听一听。那就好了。”
这是由衷的话。宫里的班子,虽然也都是好角色,可是跟外面大班子的名掌班比起来,那自然还颇有不如。
“是,只待两位太后什么时候有闲暇,臣奉请太后到臣府里,做半日之憩。”
“嗯,再说。”西太后点点头,“秦禝。”
“臣在。”秦禝站起身来。
“你坐着吧,不要又弄出个奏对的格局来。”西太后笑着说。
“是。”
“你在申城的时候,可也听戏啊?”
秦禝心说,以前在电视里,倒也曾听过几句,除此之外,再也休提。
“臣不懂戏,”他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听不来。”
“哦?”西太后惊讶地扬了扬眉毛,“其实多听听,也就懂了。不过你军务繁忙,大约也没什么闲的时候,可以用来听戏。又或者申城本地的人,不怎么听戏。”
她峨眉轻轻一挑的神情,秦禝看在眼里,心想两年没见,她的容色倒是不曾略减。
“是,从前是打仗的时候多,自江宁回来以后,又是办新政的时候多。不过申城亦有许趣事。”
说罢便讲起许多趣事,讲到后面东太后先没忍住,噗嗤一口茶喷在案子上,西太后也是把腰弯下去,笑得喘不过气来。四围的人,只有岐王敢于哈哈大笑,其他的太监宫女,还有那十八个坐着的侍卫,一齐憋红了脸,倾尽全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奇形怪状的样子,滑稽极了,两宫太后看见,愈发止不住笑意。只有小皇帝和乐宁公主,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怎么了,让这个秦禝一句话都逗成这样。
“哎哟,肚子都笑疼了!”东太后一边擦拭着笑出来的眼泪,一边由宫女替她在身上揉着,“好久没有这么痛痛快快地笑上一场了。”
秦禝看着笑得花枝乱颤的东太后,心里一动:一直惊艳于“懿贵妃”的丽色,现在才觉得,原来这位的东太后,生得可也挺俊啊。
墨斋堂的一顿饭吃下来,花了不少工夫,两位太后也说了许多话。不过除了开头和结束的时候,说的几句慰问的话,其他的时候,却大都是对秦禝一人所说。
这一来,不独那十八名侍卫,连生性不甚聪明的岐王都明白了,自己不过是陪客,两宫其实是在借这样的机会,跟秦禝说正经的事。
那还有什么话说?从第三天上开始,岐王每隔一天就给秦禝排一个轮值的班,而两位太后,果然是每两天或者四天,就有一次赐宴。每次吃饭,就是由带班的岐王或者诚郡王世子陪着,也只不过是坐在一旁,绝少插话。
这一来,苦了秦禝,每两天就要进宫一次。不过这份苦差,放在别人的眼里看来,就是天大的荣耀了,于是秦侯爷,帘眷日隆的说法,不胫而走。
他每次跟两位太后回话的时候,都是以谈新政为主。他的口才好,又有亲身的经历,因此可以说得活灵活现,把一项项的新政,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连一贯壅于外闻、保守懵懂的东太后,都听得津津有味。
说起来,也难怪,身为年轻的太后,虽然尊荣无比,但实在又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深宫寂寞,平日里不上朝的时候,无非是坐看日影西斜,拿一副牙牌来打发时间,哪里能听见这么有趣的故事?因此每隔几日的这一次赐宴,于东太后来说。就像一个“节目”。比看戏还有意思。听上了瘾头。
西太后跟东太后不同,她可不仅仅单是听故事了,而是把秦禝所说的,与平时自己所听到的,以及总理衙门所上的各种折子,彼此印证,细细琢磨,于是在新政一事上的见识。愈发有长进。
这些都是秦禝想要的效果。他所要办的那件大事,非取得两宫太后的支持不可,而若说想取得她们的支持,又非得先让她们对新政,有一个相当的了解。
齐王府里,又去过两次,每次一到,都是由王府的长史亲自在门口等候,接到他之后,径直带到齐王的书房。由齐王延入小书房。六福晋替他们摆了茶水果脯,便会退出去。轻轻关上房门,让两人在里面细细密谈。
其他的事情,便只好见缝插针地去铺排,于是几乎一天到晚,都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交给韩氏的那个厚厚的封袋,也渐渐薄了下来。
六十万两银子,除了宫中和几个王爷之外,各部各衙门,要打点的地方也不少。那张名单上所开列的人,有的是要自己送去,有的可以托人分送,十来天忙下来,也分派得七七八八了。
最重要的是六部,之中又分成了三等。
第一等是户部和吏部,秦禝为了不结下梁子,格外用心,军费的事情两边各一个大大的封包递上,加之有刘秉言在吏部做侍郎,大约是可以把这件事抹过去了。
其次是兵部和刑部。兵部是职分相关,自不必说,至于在刑部的铺垫,算是未雨绸缪——宦海之中的事情,风云变幻,谁敢夸口说一世平安?万一哪一天真要去住刑部的火房,好歹还有三分旧情,牢饭也吃能得舒服一点。
最后是工部和礼部。工部富,礼部穷,工部贱,礼部贵,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秦禝盘算过,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不多,照规矩致送就可以了,不必另外加码。
六部之外,又有三个地方,是他特别用心,要下大功夫的。
一个是都察院。铁骨御史,森森柏台,一个不对付,惹起群情汹汹,雪片弹章直入九重,那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都非给你坏了不可。
秦禝心想,反过来说,如果是要打击政敌,都察院中的御史,亦是最重要的武器。
好在都察院的长官,仍有“自己人”——彭睿孞以中枢大臣的身份,兼着左都御史,“总领柏台”,
另一个地方,是翰林院,清华贵重,士人群体的根本之地。虽然不掌实权,但隐操清议,是谁都不敢忽视的一股力量。若是名动九卿的红翰林,则气焰之盛,实不下于一品的大员。
不过说翰林的“清华贵重”,指的是他们的身份,而不是家底。翰林也是人,也要过日子,开门七件事,件件都要钱,平日里要维持一个起码的排场,离不开赊欠二字,而还款的指望,全在能不能轮上一两回考差,若是到了年下,四大皆空,那么想想讨账人的脸色,也实在是气馁得很。
不过虽然知道这帮人也要钱,到底还得找一条路子才能送的进去,总不成自己站在翰林院门口,见人就发一张银票?
要找翰林院的路子,秦禝就有些抓瞎。他这几年来,不是跟刀枪打交道,就是跟钱银打交道,哪里认得几个做学问的人?他那班中枢章京上出来的朋友,也少有翰林出身的——话说回来,如果点了翰林,多半也不会派到中枢章京上来了。而他旗人的身份,也帮不上什么忙——翰林院是汉人的天下,论起做学问,
既然一时想不到,那就往后押一押,先去办宗人府的事情。
https://www.lingdianksw8.cc/65165/65165276/564983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