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明末:辽东雄狮 > 第三百六十四回 开府

第三百六十四回 开府


杨承应急着剿匪,和流民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

        自从得到盖州,后金军撤军的第二天开始,逃亡百姓大量涌入。

        这些可怜人,身上没有一件好衣服,吃的是树根草皮,脚上冻得发脓大有人在。

        还有缺胳膊少指头,都是非常常见的事。

        搞得杨承应有好几天,都不敢出门了。

        就怕看到这些事,他全权交给宁完我办理。

        因此,剿匪安民是当务之急。也不管你以前有多大委屈,既然做了土匪,那就要有被消灭的觉悟。

        杨承应不出门的原因除了这个,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得想出一个办法,让自己拥有幕僚。

        开府,这个很熟悉的词汇,在明朝是很陌生的词。

        因为开府意味着拥有自己聘请的属官,而大明律明文规定,严禁官员私募属下。

        也就是说,杨承应现在已经触碰到了明朝武将的天花板。

        以前请茅元仪和孙元化,那是因为他势力还很弱小,朝廷压根不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物的存在。

        换句话来说,金州镇和金州军都是靠杨承应打出来的。

        但随着他的威名越来越大,限制也越来越多。

        在外,看上去只有一个胡良辅监军太监。但这位仁兄是御马监出来的,那是皇帝身边的太监。

        换作一般人,早被胡良辅拿捏住了。

        对内,还有公主压着。时不时给她皇帝兄长写信,报告金州镇的内情。

        这些和“开府”相比都不算什么,开府算是武将想都不能想的事。

        文官担任的督、抚,有一定的开府权,那都是获得朝廷和皇帝批准的。

        杨承应现在想要开府权,别说言官科臣,就连新蓟辽总督阎鸣泰,新蓟辽经略王之臣都不会答应,皇帝也不会答应。

        可如果不“开府”,金州镇长期各管一块,迟早要出事。

        特别是杨承应必须亲自镇守盖州,应付北方强敌和辽西明军的情况下。

        盖州指挥使司,杨承应找来宁完我商量此事。

        “我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杨承应揉了揉太阳穴,“去年粮食贩卖就是这种情况,还得两边协商着来,差点闹出大事。”

        宁完我问道:“那么大帅想用那些人组成您的幕僚,协调处理各方政务?”

        “当然是你,范文程,鲍承先和祖天寿。”

        杨承应脱口而出。

        这三位,除了祖天寿意外,都是历史上皇太极用来平衡女真贵族的大学士,能力各有倾向。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范文程类似于诸葛亮,宁完我类似于庞统,而鲍承先则是老丘八版的萧何、曹参。

        祖天寿能进名单之列,和杨承应平衡势力有关系。

        再者,祖天寿表现不差。

        宁完我略想了想,便道:“既然如此,大帅何不奏请朝廷,允许您设立文馆。借口是辽东一直没出过像样的读书人,您要设立文馆聘请读书人编写刊刻书籍,在辽南四卫传播,让他们深慕圣人教化。”

        “漂亮!”杨承应惊喜得拍了一下桌子。

        这个主意,正是历史上皇太极为了不引起女真贵族的注意,找的一个借口。说是翻译书籍,却逐渐变成了皇太极的决策机构。

        后来,皇太极让他们挂着拥有实权的职务,无形中取代了满洲贵族共同议政的这个传统。

        高,实在是高!

        杨承应当即提笔写了一份奏本,恳求皇帝让他开设文馆,刊发书籍。

        在没得到批准前,杨承应在盖州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从阿敏住的地方搬出来,让给刚到盖州城的胡良辅。

        正所谓养金丝雀用金笼子,虽然杨承应养的这位没鸟,不妨碍他用养金丝雀的待遇对待他。

        杨承应自己办到了靠近西门的府邸,那以前是济尔哈朗的住宅。杨承应把那里改了一下,隔壁即是杨承应选的文馆所在。

        第二件事,恢复明朝的墩军——石门关、上哈塔墩、大片岭关、大片岭墩。

        每个墩台有士兵五百人。

        这些墩军由投降后金,又投降杨承应的原明军士兵担任,待遇略低于其他明军。

        拜阿敏所赐,这些墩军提起后金军就咬牙切齿,待遇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如今跟了杨总爷,那是真给钱、给粮食,还让他们吃上热乎乎的羊肉汤和饭,自然个个卖命。

        杨承应不让他们一直当墩军,而是告诉他们,你们替我守好这些墩台,遏制住后金军的进攻。表现好的入正规军,表现差的辞退。

        表现中规中矩的,等身体评测过关,再酌情考虑入正规军。

        这一招,是表面上招募墩军,实际上是在为下一次扩军做准备。

        京城,东厂。

        魏忠贤经过几次党同伐异,已然是大权独揽。

        他待在哪里,那里就是管理天下的所在。

        “杨承应上奏朝廷,请求设立文馆,你们怎么看啊?”

        魏忠贤是个文盲,只能把这种事交给手下人。

        而他的两个最聪明的手下,正是工部右侍郎崔呈秀和太仆寺卿霍维华。

        两人异口同声道:“不能同意。”

        “唐初,李世民为网罗人才与李建成争权,创建了文学馆。”

        崔呈秀引经据典,“杨承应想设文馆,心思和李世民是一样的。”

        魏忠贤听了,扭头看向霍维华:“你呢?”

        霍维华道:“杨承应气候已成,但他一直苦于不能聘请幕僚管理政务,如果开了文馆等于是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将来更难管。”

        “如果朝廷不同意,他自己开设文馆,又会如何?”魏忠贤问。

        这一问,倒是把崔呈秀和霍维华问到了。

        大明律虽然有明文规定,若当真一直认真执行,哪有今日这么多的事。

        再者,杨承应完全可以借口自己真的是召书生刊发书籍,你完全拿他没辙。

        要是有办法,霍维华也不会被一直拿捏到离开。

        “你们说,杨承应对朝廷有没有想法?”魏忠贤突然问。

        崔呈秀不好回答。

        熟悉情况的霍维华道:“那倒是没有。杨承应非常害怕到京城来,好像是因为有一次被王化贞召到辽阳,把他差点杀了。

        要不是已故的薛国用拦着,恐怕就没有今日的他。”

        魏忠贤笑道:“既然他没有心思到朝中来,我何必招惹他,给东林党一个拉拢他的机会。这件事准了,顺便让使者告诉他,这都是咱家的恩典。”

        崔呈秀和霍维华面面相觑,都觉得此举不妥。

        但想到自己干的这类事不算少,没脸劝魏公公不那么干。

        于是,魏忠贤做主,以朝廷的名义让杨承应设文馆。


  https://www.lingdianksw8.cc/76538/76538703/138085814.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