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一声呐喊
1915年9月,一本《青年杂志》(月刊)以其新颖独特的面貌在上海问世,主编是陈独秀,撰稿人有李大钊等人。不久,这本刊物改名为《新青年》正式出版。翌年,陈独秀应邀到北京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新青年》杂志便跟着转移到北京出版了。这本杂志旗帜鲜明,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以其立论清新、思想激进而在全国的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起初《新表年》还是用文言文,其中,有一篇文章还是用文言文骂封建骂贵族的。那时,周树人对于《新青年》的态度是很冷淡的。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明确地提出文学要改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又在《新青年》上发表,高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宣布与腐朽没落的旧文学彻底决裂。此时,《新青年》的激烈言辞大声疾呼,唤起了沉醉于抄碑之中的周树人。刚巧,就在这时,正在做《新青年》编辑的钱玄同走进绍兴会馆,引发了一场争论。于是,周树人决意重新拿起他那支文学创作之笔。
1918年1月,《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决定杂志由原先陈独秀一人主编改为由杂志编委会负责编辑出版。周树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参加了办杂志方针的大讨论,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听了他们那极富有鼓动性的演讲。从此,周树人也加入了《新青年》撰稿人的行列,终于重新拿起创作之笔投入战斗了。
1918年5月15日,周树人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在刚刚出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小说立刻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发出巨大的轰动。这篇小说无情地揭露、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传统封建礼教的弊端和危害,借“狂人”之口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唤:“救救孩子……”《狂人日记》是一篇语言流畅的白话文小说,在人物心理刻画、作品整体结构、故事情节安排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为中国新文学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样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的诞生,对中国文学革命做出了永不磨灭的功绩,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揭开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新的篇章,将中国文学创作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狂人日记》署名是“鲁迅”。于是,人们又都想知道这颗震撼全国文坛的新星是谁。因为“鲁迅”第一次在中国文坛上出现,所以连他的许多老朋友也都不知道是谁。他最亲密的挚友许寿裳看了这篇小说以后,觉得很像周豫才(树人)的手笔,难道说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许寿裳从南昌写信问这件事,果然得到周树人的回信说确是“拙作”。
《狂人日记》的发表,周树人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是从以前用过的笔名“迅行”变化而来的。原来,主编陈独秀、胡适不赞成在《新青年》上匿名发表文章,用别号也算是不负责任,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周树人虽然不愿意,但也不想破坏这个规矩,便在“迅行”后面去掉“行”字,在前面加上一个“鲁”字作为姓,也就算敷衍过去了。这里他用的是母亲的姓,因为他怕姓周使人家可以猜测,所以改姓鲁,也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从此,“鲁迅”这个名字,便响彻了全中国,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旗帜,“鲁迅”二字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代名词。
《狂人日记》的创作和发表,标志着周树人生活上的一次飞跃,使他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先知,民族解放战线上最勇敢的战士。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19年4月,又一篇小说《孔乙己》在《新青年》第6卷第4号上发表。5月,另一篇小说《药》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发表。他前后连续发表了十四篇小说。
小说《孔乙己》将镜头聚焦在鲁镇咸亨酒店的一个常客孔乙己的身上,描写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保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任人取笑、遭人践踏的畸形人。他除了能写写字再无其它生活技能,最后终于沦为小偷和乞丐,然而始终还要保留一种读书人的身份,因而更显其卑贱可笑。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可怜人更为关注、同情的是他的这种悲哀的命运。孔乙己是科举教育制度训练成人一个典型。这篇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一篇,作者后来亲自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
小说《药》是纪念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但是,这篇小说并不在于表现革命家的英雄形象,也不讲述革命家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小说着重表现的是革命者的孤寂,革命的呼号竟像旷野荒漠中的呼唤得不到回应。革命志士为民族献身为人民流血,不仅没有唤起民众,反而成为人们消遣的谈笑的资料,更令人悲哀的是革命者的鲜血竟然被刽子手卖给企盼着喝人血的冷漠的群众做了治病的药。对于中国民众对革命的冷漠态度,“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https://www.lingdianksw8.cc/89473/89473688/3963550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