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嗨,我们下一场见 > 第二次高考(二十四)

第二次高考(二十四)


  新故事的开始前,不妨先瞧几篇刘庭,柳希二人所作散文数篇,已明了往后之事:

  (一)钢琴旁的教鞭

  大大的肚子,圆圆的腰,一身花哨的衣裳。三十几岁的模样走起路来一抖一抖的。说话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两本书,一条教鞭一架钢琴是她的标配。这就是我对儿时班主任刘老师的最初映象。

  刘老师教了我三年,也打了我三年。左手打完了换右手,右手打完了左手继续打,就怕我们不长记性。为我们的学业那是操碎了心,可偏偏这记性就是不长,弄得刘老师为此换了好几回的“武器”,从圆润的扫帚棍子到细长的风筝骨架。我们的手掌承受着不同面积的鞭策。记得当知道刘老师不教书了的时候全班可高兴了,想着以后就不会再挨打了,可事事不随人愿。最后还是没逃过来自侯老师的“特殊关照”和赵老师的“疯狂按摩手”及钟老师的“站立平举”等等数不清的罚人招数。现在回首这段岁月只能暗暗庆幸小学能安稳读完简直就是奇迹。要搁在现在,估计学校是开不下去了。

  刘老师不止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音乐。老师虽然看起来比较迟钝但是手指却是异常灵活。笨重的钢琴在她手里演奏者美妙的乐章。至于老师都教过那些歌曲却是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应该就是一些普通的儿歌罢。唯一记得的就是在钢琴的旁边老师的“武器”竖立着靠着钢琴。凡有人不认真了上去就是三条鞭。

  那时候全班男生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唯一怕的就是刘老师的教鞭。映象里没人敢顶撞她,因为都明白老师是为我们好。那时候的唯一优点估计就是敢于面对犯错带来的后果罢。

  总想着往脑瓜子再倒腾些事情来一一叙述,无奈时过境迁,却已记不详细了。只记得最后一次听闻刘老师的消息时是说老师在广场上开始跳广场舞了……

  (二)石头山上的理想

  序:我们曾亲手埋藏理想,砥砺前行。再回头时,却已劳燕分飞,各安所处。旧时的理想被无情践踏脚底,不复存在。山依旧还在那儿,我们却已不复往昔,那时的理想不知已飞往何处了。旧时的人们还能回来吗?

  在凉都(六盘水)的市区有一座孤山。一百米左右的海拔被裸石所覆盖鲜有植被的生长。便暗暗给它起了石头山的名号。六年级的某一个周末,我和好友张庭及牛航宇三人相约爬山。带着纸和笔和一个比较好看的长方形盒子踉踉跄跄的趴到了山顶。

  石头山的阴面是高大成群的凤凰山系。阳面则是高矮不一的建筑群。在远一些又是一排排高山连绵不绝。石头山本身海拔不高,但依托于凤凰山的地势却也可以看尽凉都的全貌。简单的三条主道就是这里的基本架构,建筑有序的排列在道路两侧。

  三个人三张纸三支笔,各自坐在石块上悄悄的将自己的理想写在纸上。然后小心翼翼的卷起并用红绳栓起来。珍贵的放进盒子里。在石头山顶刨了个坑把它埋了起来。

  那时候的我们三人像极了名著中的“刘关张。”虽谈不上同甘共苦却也是肝胆相照。是最要好的“三人帮。”我们有着同样的目的,有着同样的理念。一起相约他山梦话,早早的便规划我们的一生。但是世事难料,一张一合之际已是沧桑变故。

  自小学毕业后我们就没在一个学校了,却也维持了中学的短暂时光。高中以后一人留级二人异校,三人帮已名存实亡,渐渐的,我们开始变得遥远,那一段岁月仿若只剩旧忆。虽来来回回见过几面,却也再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大学以后牛航宇的音讯没在听到过,张庭在南京就读,还算过得不错。而我只能可怜的靠回忆度日。

  前年回家之际,特意去了回石头山。这么多年,它依旧还在那里,依旧孤零零的屹立在哪儿,旁边新建了一栋万达广场,极尽富饶。独自一人爬上山顶顺着记忆朝埋藏的地方走去。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了。累了便找了块石头坐下,对着石头山述说着我埋葬理想的故事……

  (三)忆三苏祠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古典的园林,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错落分布,及此倒让我惦着眉山了。

  初中结束乘火车第一次进入四川地面。过得内江透过窗户,一条大江曲折盘绕山间,从眼前奔驰而过随着火车的极速前进身后一泻千里,江上二三舟楫显得越发渺小了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江,宽广浩瀚令人倍感舒适。

  过了资阳不久便到了成都东,见惯了小城的繁琐,到了这里对什么都感新颖。我是在双流县的西南民大借居,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接触大学。在这儿呆了数天,便想着眉山了,毕竟那儿才是目的地。

  不知道是我运气好还是怎的,自入蜀都,便逢阴绵细雨,久久不去,虽没成天被晒但雨后的四川是无比闷热的。我和姐姐是搭大巴去的,一路初雨不断。在这儿得说段趣事,我是不信天的但我这次宁愿相信。搭得大巴,前后皆为十三十四的座次,堂姐说这是一生一世的姐弟,我横过一抹笑意,望着远方,也许这儿便是我一生一世的牵伴了。我的眼界是从这儿得到扩大的。

  眉山是一座小城市,是比不得成都的。也正因它小便感越发亲切了,眉山也自有其独特风味的......

  下了大巴,连绵细雨仍旧未停。远处的天空宠罩在一片阴云之中断断续续有离了群的鸟儿飞过。

  一路脸上虽无甚变化,暗自却十分习悦。脑海显现幅画来,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曲径亭榭。又恰遇大江之侧东坡飘然一先人,豪情纵贯古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许我出来的时侯是应该看看黄历的,因这雨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冒着微雨,暗自喜庆。不觉便到了三苏祠。

  本应游人络绎不绝的盛景却早早布上尘埃,黑漆的大门像历经风尘的卫士死命守护着像说想进去’没门。我愣在那儿想冲天叫骂。无奈只得冒雨信步,绕过侧来便是东坡酒楼,横过眼去便见一门虚掩着,走了过去,守门人早已熟睡,我们悄悄进了去,恐搅了他的清梦,走了几步颇有失落之感,古木林立却满是尘土不见一丝光明,石泥小路长净青苔水干石枯,无一人徒添一副恐怖气息。又走了几步便望见程夫人与八妹的石像,八妹相倚在夫人身侧,石像虽已净是污秽,人物却神情自然像是淘气的女儿倚在母亲身旁说自己的小秘密。别了夫人八妹走了几步,过青薪的石矶,本应该绿水萦绕却是枯木逢旱,毫无生气,又得几步满眼尘竹,早失了原来面貌。晃眼间,一座已发青的石像映入眼帘虽只见其背却可想像。他是舒适安闲闲的斜倚散坐,头戴学士帽,胸前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恰在思量,我站在原地如同禅定一般思绪穿越时空与他相伴,听他与政敌雄辩时的豪情,看他大江东去的才情。正欲向前却被一名干部叫住了,说是整修让我们出去,虽依依不舍却无奈他来太早。望着渐远的东坡心绪早已飞远与他进行着心灵的问侯。

  出了门再回望时,红墙环抱,古木荫疏,翠竹掩映,绿水萦绕,小桥频架。一切并无变化心情自舒怛了些。随后游武候走锦里,居草堂逛黄龙。游众却不及一次心灵的追问。

  (四)肚容“博大”

  吃货若能分级,那我一定是宇宙级……今天的天阴冷得厉害,一整天都是灰蒙蒙的冷飕飕的。糟糕的天连带着心情也变得异常糟糕。以至于手机钢化膜都被摔裂了。若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应该没有什么比大吃一顿来得痛快的了。

  出江大北门往左行百余米左右有一广场,名“博大摩登1930”。听着名高大上,但对我而言这里就是吃吃吃。若给我金银三百许,定吃它个天昏地暗宇宙翻转。

  首先必然是经常光顾的“百年汤圆”店铺了。五块的一碗阳春面配上点点辣椒开开胃再合适不过。

  博大的内饰是极尽奢华的,颜色鲜艳的方砖铺就地面各种各样的灯光玄悬挂在梁上照得整个建筑亮晃晃的。各种彩灯横挂挂梁间。最为壮丽的当属于博大中心的皇冠了。皇冠承地而起,足有六米多高。全身金色打底,几颗仿若绿宝石一样的东西镶嵌其中。在四周的灯光只中更显端庄。整个博大建筑可谓美轮美奂。

  到了博大的三楼,找了家名“大城小调”的店面点一盘“口水鸡”,一碟“茄角之恋”,一盘“麻婆豆腐。”不老实的坐着四处观望。

  菜品一一上桌,首先是“大菜”口水鸡。鸡肉香嫩可口,鸡块互不相连干净利落麻辣俱全。正符合我的胃口。

  茄子和豆角的爱恋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它也没有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有这么一盘“茄角之恋”的小菜。茄子与豆角颜色分明,味道涵盖了葱香和些许的姜味。茄子吸油少,果肉饱满这倒是不错的,刚好符合小胖的要求。吃了不少地方的“麻婆豆腐”,还是当属西南的最为好吃。吃完了饭小小的休息一会儿,待出博大时,天已经黑了。

  谈及小吃,我不认为有哪一条小吃街可以媲美学校周边小吃种类。往江大北门向右又行进百余米到了学院路。这里排列着众多的小贩商贾。各种各样的美味不断出现在眼前。凉面冷面手抓饼,手工(菜)煎饼炒河粉还有鸡蛋卷等甜食。还有各种水果大行其道,深深的吸引我的目光。还有各种烤串,新疆羊肉串等等。其中我偏爱的当属土豆和烤红薯了——土豆的做法还是贵州的丰富一些,这里的总就一样。

  吃饱喝足也该回去了。心情好了钱包也要空了,还是宿舍里好……

  (五)玄妙观前的遐想

  玄妙观——江南地区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木质性结构建筑。坐落于富饶的苏州市姑苏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每每有人提及时常常将它与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及无锡的崇安寺相提并论。崇安寺近水楼台我也是去过几回的,以至对其他三个地方充满了好奇。

  身为玄学爱好者的我,很显然苏州玄妙观更适合一去。于是乎花了个课间的功夫从无锡到了苏州,这座由黑与白墨染,灰色轻轻描边的城市。

  玄妙观前的观前街是及其繁华喧嚣的。对我而言,每到一个地方首要的必然是吃了。这方面这里简直就是天堂。种类之丰富犹如无锡南禅寺,三阳广场和惠山古镇的总和。如凉粉,藕粉,酒酿圆子,豆腐花。又有锅贴,烧卖,海棠糕等等地道的苏州小吃。

  玄妙观坐落于此,仿若闹市中的隐居者一般,繁华过目既忘独守着自己的一片宁静。

  自到沿海以来,发现这里的山庙古刹从不缺香火。从老及少,从男到女,无不虔诚叩拜。而在我的家乡,印象中连一座像样的庙宇都没有。

  看着来来往往祈祷的人,不乏陷入冥想。什么是信仰?信仰无关迷信,无关封建,是给思想上迷路的人们聊以精神上的慰籍,而这正是我一直缺少的。

  我一直说自己是个道派,可是我除了知道几篇流传广的文章以外。就连庙宇里的祈祷我往往不过把它当笑话看罢了。走过不少佛庙古刹,往往都是走个过场。最后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没留下。自己就如同一个空壳一般……

  多想已然无益,匆匆逃离这个地方,回到喧嚣的尘土。

  (六)成都

  成都我已不是第一次去了,每一次皆带给我不同的惊喜。从第一次去时的懵懂想象到如今的心心念念。最难忘的当属一八年的暑假了。

  享受惯了六盘水夏风和煦的我,猛然面对成都的酷暑实有许多的乏力。自双流区到高新区。又从武侯区到青羊区。一车一人浪迹了整个炎暑。

  清凉的黄龙溪,拥挤的锦里古镇,可爱的熊猫基地,古朴的宽窄巷子……成都的映象刻画在每一条街道之上。而我最怀念的地方啊,当属西南民族大学后的小镇了。

  称其为小镇实只是学校后面的几排钢筋混凝土的小平房。本地的人唤其小镇,仅此而已。本着大学旁租房便宜的理念,在成都兼职的第一年便住在了这里。这里我是第二次来了,记得第一回来时姐姐还是里面的学生,现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了。

  当从无锡带来的钱慢慢变少时,也总该计划着兼职的事宜了。先后找了服务员,派单,导游以及物流的活。于是乎漫长的自行车之旅由此拉开帷幕。难道成都没有公交地铁吗?非也,不过是个人想感受自行车旅途的魅力罢了。

  当身上的汗水从额头哗啦啦的流下时,当奔忙一天拿着辛苦而来的一百元时心里充满着莫名的自豪。于是乎整个人就开始飘飘然,十几公里的地骑着自行车悠哉游哉的在街上穿行着,戴着耳机哼着小调生活突然变得惬意起来。想一想生活不就应该如此吗。

  西下的斜阳染红了半边的天空,余辉映照在我的坐骑之上将我们的影子往后拉得老长老长。兴奋的拍下图散发一下自己的文艺气质写道:夕阳下骑行的少年啊,这是我奔忙的青春。

  离家久了便会想家,仿佛人人如此。年少的自己不以为然,当独处他乡时,夜深人静之中。只有那光亮的四壁和一支竹笛陪伴之时。我想那怕人的寂静也会侵蚀掉最强硬的心吧。幸好我是幸运的,在“流离”中也能感受家的感觉。

  每当悠闲的到达小镇时天常常已经黑了许多,于是乎拿着一点“血汗钱”开始大肆的购买夜宵。也不是招工的人周扒皮,也不是自己饿了。就是单纯的想吃,于是乎有时候当天赚的当天也就吃完了。要说最后剩了什么,估计也就是这一身肥膘了吧。

  


  https://www.lingdianksw8.cc/90/90049/53342025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