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九章 今日东海
(谢谢好友一剑68的打赏~~)
十一月底,凛冬笼罩着大地,放眼处,白雪皑皑,一片苍茫,路途几不见人迹,在这样的天气里,一队近百人的车队渐渐接近了郯城。
“咦?从兄,快看!”
虞仡突然发现了了前方的异常,连忙唤道。
虞喜把头探出马车,正见沿着沐水岸边,有一座硕大无比的建筑群,无数根弯曲的管道连通着一座座高矮不下的圆塔,甚为丑陋,却偏偏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杨府君,从兄,那位便是杨府君。”
杨彦非常好认,一袭白袍,面如冠玉,虞仡稍一打量,就认了出来。
杨彦正站在一道大门前,门外站着几名女子,姿容甚美,身着彩衣,中间一名手托一只铜盘,上面盛放着一枚鲜艳的红球,两边连着红色彩带,由其余几名女子托着,使其不坠地。
虞喜由于长年伏案,眼神不大利索,又对杨彦好奇,不知不觉中,脖子都伸出去了。
虞仡笑道:“从兄,咱们过去和杨府君打个招呼罢。”
虞喜略一迟疑,便摆了摆手:“暂时还是勿要打扰为好,先看看杨府君在做什么,来,咱们下车走近点看。”
“也好!”
虞仡点了点头。
二人带着几名仆从,向人群走去,待靠近了些,虞仡随意拉住一名老人,问道:“老丈,请问此地为何聚起如此之多的人,莫非有喜庆之事?“
那老人颇为自豪的笑道:”两位一看便是外人,好教二位得知,今日是郑家的碱坊落成典礼,将军亲自前来为碱坊剪彩,据说落成之后,可日产碱万斤左右,东海国从此不会再缺碱,碱价也将为之大降,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呵呵呵~~“
”哦,日产万斤碱?“
兄弟俩交换了个不可思议的眼神。
碱确实好用,虞府开始改吃面食了,蒸出的白花花大馒头奇香扑鼻,又松又软,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不仅把虞潭吃的赞不绝口,多年的老胃病也似乎有所缓解。
这可不是心理错觉,面食本就有养胃的作用,久吃大米得胃病的概率明显高于以面食为主食,更何况那时的大米糙的很,对胃的伤害更大。
而且因着油的渐渐普及,虽然丰富了烹饪方式,却不好清洗,餐具用的久了,无论怎么洗,都会蒙上一层油,但碱能去油,用碱水洗碗筷,洗出来异常干净,一点油污都不沾。
至于碱在工业上的作用,虞仡还不清楚。
虞喜又问道:“老丈,你说的将军就是杨府君罢?这郑家是何等人物,竟劳得杨府君亲来祝贺?“
老人耐心解释道:”郑氏家主郑继,乃我郯城孙郑徐陈四大姓之一,当年郯城一战,各豪宗联手也非将军之敌,被迫向将军投降,将军依占田制收走了大量的丁役土地。
不过将军宽厚,并未因此生忌,反而扶持各家开办工坊,比如魏家,办了面粉坊,陈家以纺纱织布为主,徐家主要从事牲畜养殖和皮毛加工,孙家则是造纸、印刷和造船,另还有榨油的,做镜子的,做肥料的,各家几乎各有所长,今天将军前来,是因郑家的工坊是第一个工业工坊,意义非凡,故将军特此祝贺。”
兄弟俩又相视一眼,杨彦安置豪宗的手法,倒是出乎意料,虞喜不由问道:“杨府君按占田制强夺丁口土地,难道豪宗就无怨恨?”
老人道:“怨不怨恨老朽不敢妄议,但理该不至于,从古到今,投降者谁不是被严防死守,密切监视?也就将军能有这般心胸气度,更何况这几家失去的人口可以再雇佣回来,失去的土地又有工坊作为补偿,收益远超种田,同时郯城也安定了,不象从前各家明争暗斗,动辄就有灭门之祸,怎会不满?“
虞喜又问道:”那老丈您……请恕某直言,您老应是郯城本土乡人,据闻最初郯城皆为佃客,并无良人,那您老……“
”哦~~“
老人不介意的笑道:”老朽原为孙家佃农,孙家归顺之后,老朽被释为良人,并由相府着专人为老朽改姓,因老朽曾做梦,梦到拥有数十顷良田,家里栗米堆积如山,故改姓为田。“
兄弟俩无语了,这个姓改的也太草率了吧,不过细细一想,又暗自惊心,为佃农改姓,显然是割裂佃客与主家纽带的非常有效手段,会渐渐地让佃客失去对主家的归属感,如果这个主意出自于杨彦,那此人就太可怕了,对人心的把握妙到毫颠。
虞仡也问道:“老丈,请问你家有几口人?生活如何?”
老人笑道:“老朽中年丧偶,现有一儿一女,皆已成家,诞下孙儿两个,外孙三个,小女早已外嫁,目前家里连媳妇在内,共有六人。“
”等等,等等!“
虞仡连忙道:”老丈,照您的说法,您家该是五口人才对啊,怎会有六口?“
老人脸红了,现出了不好意思之色,讪笑道:”两年前,相府针对孤寡鳏夫做了个摸底,捡独居者搓合,便有人给老朽说媒,是个青州逃荒来的老妇,与子女家人离散多年,老朽见了,模样倒也合眼,于是……这事就成了,反正凑在一起过日子呗,互相间有个照料。“
”呵呵,老丈,恭喜啊!“
兄弟俩眼里的讶色更浓,各自笑咪咪的拱了拱手,虞喜便道:”您家收入几何?日子可过得来?“
”我家授田两百四十亩,并给劣马一匹,骡一头,用于耕田拉车,老朽自己、家中老妇与媳妇种田,其中有麦一百八十亩,桑麻各三十亩,今年麦收,平均亩产四石,得麦七百二十石,亩税十税一,计一百四十亩课田,交税五十六石,自家余六百六十四石,再刨除购买肥料的开支与租赁曲辕犁的费用,实得五百五十石左右,扣除口粮、牲畜用粮,能结余两百石上下。
另今年又收了一季栗,同样是一百八十亩,亩产两石,扣除各项税费,约结余二百五十石,而桑麻因去年方种,故三年不课,我儿也因长于木工,被孙家看中,招去船坊做工,每旬回家休息一日,寒食节、元日、重阳各多休两天,每日工作四个时辰,管饭,每月另给工钱绢布各一匹,足值五铢五百钱。
老朽两个孙儿,一个八岁,一个六岁,在相府开设的免费学堂读书习武,清晨出门,傍晚归家,晌午管一顿饭,每月只需缴纳百钱的纸笔费用,或相应麦栗,或自带纸笔也可……“
老人满脸幸福,喋喋不休,把家底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兄弟俩是真正的震惊了。
儿子在外做工,一年六千钱,绢布各十二匹,等于是白嫌的,家里光是吃麦子,就有两百石的结余了,再种的栗相当于纯利,这是小康啊,恐怕建康中上等良人的生活都未必如此优越!
虞仡打断老人,不死心的问道:“那徭役如何服?杨府君征战连连,光是随军役夫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恐怕您家也不例外吧?”
虞喜精神一振,实际上严格执行占田制,再风调雨顺的话,良人温饱不成问题,勤快点的,冲击小康也有可能,相对而言,占田制的平均税率约十五税一,东海国十税一,已经不低了,但徭役是能要人命的,很多家庭,不是缴税,而是因徭役倾家荡产。
一听到这,老人更来劲了,口若悬河!
“两位怕是不知,东海军出征,从来不征发役夫,皆由军卒自行赶车上路,都说争战扰民,可除了被石虎围城的那一阵子,我等东海国人,并未感受到任何不便,说起来,这还是将军勤操军卒之功啊,无论寒冬酷暑,将士皆须操演,甚至遇上天灾,还会出动军卒抗洪排涝。
将军有句话说的好,军民鱼水情,以往民见兵,畏之如虎,如今见着兵,则亲如亲眷。
至于徭役,按规定,丁男年役二十日,丁女年役十日,但……嘿嘿,两位恐怕料不到,相府又另作变通,创出以钱代役的法子,凡是不愿服徭役者,可向相府缴钱,相府用这钱去雇人服役,不想出力就出钱,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皆大欢喜。“
这般手段,堪如天人,兄弟俩服了!
这时,有锣鼓声响起,老人连忙道:“两位,剪彩仪式要开始了!”
https://www.lingdianksw8.cc/90001/90001397/48134766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