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时间一晃就划到了(1236年)也就是端平三年。

  黄蓁坐在瓦舍的茶肆里,耳朵里听着说书先生唠叨着宋国和蒙古几年来的战事交锋,接连失利,导致听客们骂声一片。

  大致的意思就是这几年来朝廷上是风云变幻,前线军情更是一波三折。

  联盟抗金的胜利,搬开了压在宋人心头的大山,理宗皇帝在一帮文臣的鼓吹下,更坚定自己是天命所选的中兴之主。

  “于是一鼓作气厉兵秣马,点兵排将,敕封赵范为统帅,赵奎为前线总指挥,全子才为先锋,兵峰直指汴京。

  彼时汴京守将乃是崔立,崔立原是金国元帅级别的人物,金哀帝出逃时,受命坚守汴京,后来又投到蒙古,

  在成为蒙古长官后仍是劣迹斑斑,弄得城内军民怨声沸腾,将领李博渊趁着宋军攻城时发动兵变,

  刺杀崔立,然后举城向全子才投降。”

  那日正是端平元年的七月初五,(1234年)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梁城,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夙愿。

  然而他们看到的,再也不是如《清明上河图》那般繁华的都市,曾经超过百万的人口的都市,只剩下守军六百余人,

  居民一千多户。

  据传回来的消息说,入眼之处皆是残垣断壁,森森白骨随处可见,人的尸首如畜生般地随意堆放,人间炼狱也不过如此。

  收复汴京的消息传回了临安府,整个朝廷都为之沸腾。

  真是赢了,苦的是百姓,输了。苦的还是百姓。

  数千字的折子上,细细描绘着汴京城的惨烈,可是当权者睁眼瞎般,选择性地只看到了,我军大捷,收复汴京。

  全子才一路挺进,来到了素有小东京之说的城父,此时诺大的城池不见守军,只有十余处居民和满眼的残破。

  等到全子才到达豪州时,破败的亳州只有七名守军,一见宋军便投降了,等到了月末之时,

  全子才又收复了太祖的发迹地,南京应天府。”

  “一路的高歌挺进,满朝的歌功颂德,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朝君臣,早就陷入了这场没有对手的狂欢中,

  忘了这胜利是怎么来的。”

  而此时蒙古将领塔察儿,率着他的铁骑在黄河以北,早就扎好了套子,坐等宋军上门送死。

  “黄蓁听到此时,对来娣说了一句:走了,便站起身走出茶肆,冷不防地,外面明晃晃的日头晃得人眼晕,

  黄蓁拿着扇子遮在头上。”

  来娣撑开了手里的伞,罩在黄蓁头上,问道:正说在劲头处,姑娘怎么不听了。

  黄蓁说道:“无端地火气上升,蒙古铁骑并不可怕,比蒙古铁骑更可怕的,朝廷内部的沉沦和自我催眠,

  才是最致命的温柔刀,一心只想着要沉睡的人,

  是叫不醒的,只是苦了亿万黎民和大好山河,终有一日会尽数沦于敌手,改旗易帜,江山易主。”

  “黄蓁是知道后来,历史的走向是如何的,终有一日这繁华的江南也会面目全非,饿殍遍野,

  易子而食,不是史书里才有的故事,真相远比书上写的更让人齿冷,而她能做的,只是当下而已。”

  来娣说道:您这几年向朝廷捐了多少银子出去,剩下的就看天命眷顾谁了,从古到今,不知更换了多少个朝代,

  谁做皇帝,不是我们能操心的。”

  何尝不懂这个道理,我道:不过是气难平而已,上了车后让老钱直接去西湾的庄子上。

  进门时看到汤四出来送人,见我进来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的东家黄姑娘,这几位师傅打余杭那边过来,

  学我们土布的新织法,今日就要回去,属下出来送送他们。

  黄蓁含笑说道:怎么走的这样匆忙,好歹来了松江府,让汤管事陪着你们逛逛,我们这里的城隍庙一到夜里还是很热闹的。

  “有位领头的接口道:谢黄姑娘美意,我等已是打搅多日,方才汤管事已经再三挽留过了,实在是家里脱不开身,

  姑娘何时有空到我们余杭逛逛,让我等也尽尽心意。”

  另一位男子也接口说道:“这也是我马某人的心愿,我们来了多日,连吃带住的,汤管事也是费心招待,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您更心慈的人了,谁家里有了一技之长不是藏着掖着的,唯有您敞开来传授给大伙,还搭着吃喝,

  叫我们怎么过得去呢!就盼着能好好地招待您一会呢!”

  黄蓁含笑说道:“以后有机会去余杭,定会前去叨扰,难不成到时您还算我饭钱不成,几位不必客气,

  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来问,能帮到大伙,是我的福气。”

  旁边一人接口道:“我白某这趟不虚此行,终于见到了黄姑娘金面,我余杭乡亲父老无不感念姑娘大恩,

  回去倒有吹嘘的本钱了。”

  黄蓁说道:肉体凡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谢先生抬举,家里的生意还过得去?

  白先生回道:“姑娘应该知道,连着几年要向蒙古纳贡,赋税更是年年增长,倘若是往年遇到此等情形,早就食不果腹,

  更有甚者,卖儿卖女的也填不饱肚子,自从黄姑娘几年前捐献了纺织用具,省了力气不说,产出上也出息了不少,

  家家虽不富裕,但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几人听他如此说,也纷纷点头称道,又寒暄了几句,才告辞离去,黄蓁立在门口,在众人离去后方才进屋。

  汤四说道:真亏姑娘有远见,虽说我们拿出了技艺和大伙共享,但生意的流水不减反增,既得了实惠又得了名声。

  黄蓁瞪了一眼汤四道:真当你家姑娘是神仙不成,得了好名声在我意料之中,得了实惠却是意外之喜。

  “原来在得到朝廷嘉奖后,转过年来,黄蓁就把自己所知道的纺织方法,花样,模具,还有如何使用大自然里的植物,



  来为布匹争色,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制造技术都整理出来,装订成册,并请张之初代她上书给朝廷,

  “民女黄蓁:感念皇恩浩荡,无以为报,民女持此微末技艺,原本难登大雅之堂,只因朝廷嘉奖,让民女得以扬名,

  民女不敢夹艺自珍,为报陛下隆恩,凡我大宋子民有意前来学习者,民女愿意悉数告知,并不敢藏私。

  民女夙愿,家国安定,百姓衣食丰足,陛下千秋。

  并请工部行文,代为告知各地商户。”

  此话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就算是有工部行文,各地州府的通告,百姓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直到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回来后传扬开来,陆陆续续地有人过来学习,看到织坊里的管事并不藏着掖着,

  不明白的地方,也会有人耐心地告知,这才放下心来。”

  “此决定刚出口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黄蓁没有任何解释,只一句,你们若是信我,就不要在这件事上费口舌,

  其中的道理我不便一一明言,日后自然就知道了。”

  写好了折子,带着红姑去了知府衙门。

  张之初听了黄蓁的来意也是有些意外,问道:“姑娘可知道,这道折子递了上去,您让出去的是什么?

  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要反悔可就来不及了。”

  黄蓁点头道:谢您提醒,我是想好了才来您这的。

  张之初好奇地问道:姑娘方便和我说说,您是怎么想的吗?

  黄蓁无奈地道:“集赞溢于一身者,就会集诋毁于一身,端看说话的人是谁?小女人微言轻,不敢以身冒险,

  逼不得已间才会出此下策,用以自保,让大人见笑了。”

  张之初听后神色端肃,沉吟许久方才开口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姑娘思虑久远,谋算老辣,本府佩服。

  待到黄蓁告辞时,张之初道:这道折子递上去,可保姑娘近年来无虞,只要是那位不动,本府自会让姑娘安然无恙。

  


  https://www.lingdianksw8.cc/93595/93595404/68540404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ingdianksw8.cc。零点看书手机版阅读网址:m.lingdianksw8.cc